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疏風解表法在兒科的應用

疏風解表法在兒科的應用

疏風解表法在兒科的應用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年齡越小,臟腑嬌嫩的表現就越突出。一旦調護失宜,外則易為六淫之邪侵襲,內則易為飲食所傷,故容易生病。小兒「脾常不足,肝常有餘」,所以小兒感受風邪後,易夾痰、夾滯、夾驚等兼證。中醫兒科肺系病證的治療,「疏風」非常關鍵。

疏風解表法是兒科的首法

風為外感病證的先導,風邪易傷衛表,使衛氣的開闔失司,引發外感疾病,故解表必須疏風。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其在皮者,汗而發之」。所謂疏風,是指用祛風解表葯疏散風邪的治法。疏風解表法是中醫兒科常見的內治法之一,具有發汗解肌、疏風透疹、透邪外出之作用,該法主要用於外邪犯表之證。由於肺系病證是兒科發病率最高的一類疾病,所以,疏風解表法是中醫兒科臨床治療中的首法。

疏風解表法兒科應用

感冒之風寒感冒(風寒表證)

症見: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喉癢、口不渴、咽不紅、舌苔薄白、脈浮緊。治法辛溫解表。方葯為荊防敗毒散、杏蘇散、蔥鼓湯等。方中的荊芥、防風、蘇葉、豆豉、蔥白、生薑等散寒解表。

感冒之風熱感冒(風熱表證)

症見:發熱重、惡風、有汗或少汗、頭痛、鼻塞,流膿涕、噴嚏、咳嗽、痰稠白或黃、咽紅或腫痛、口乾而渴、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治法為辛涼解表,清肺透邪。方葯為銀翹散等。方中的金銀花、連翹、梔子、薄荷等辛涼解表、疏風清熱。另外小兒驚風之感受風邪。治法為疏風清熱、息風鎮驚。小兒風痧之邪郁肺衛,治法為疏風清熱。方葯都是銀翹散。

麻疹之初熱期(疹前期)

症見:這一期的主要表現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發熱(見於所有病例,多為中度以上發熱)微惡風寒,咳嗽、鼻塞流涕、流淚、咽部充血等其他癥狀。發熱第2~3日可於雙側近臼齒頰黏膜處出現細砂樣灰白色小點,繞以紅暈,稱麻疹黏膜斑,為本病早期特徵。小便短黃或大便稀溏。舌苔薄白或微黃。治法心涼透表、清宣肺衛。方葯宣毒發表湯:升麻、葛根、前胡、桔梗、枳殼(麩炒)、荊芥、防風、薄荷、甘草、木通、連翹、牛蒡子、杏仁、竹葉。方中的升麻、葛根透疹解毒;荊芥、防風、牛蒡、薄荷解肌散邪。

外感初期之風寒咳嗽

症見:初起咳嗽頻作、喉癢聲重、痰稀色白、鼻塞涕清、惡寒無汗、發熱頭痛、或全身疼痛、舌苔薄白、脈浮緊等。治法散寒宣肺。方葯金沸草散或三拗湯、止嗽散加減:金沸草、前胡、甘草(炙)、麻黃(去節)、芍藥、荊芥穗、半夏等。方中的前胡、荊芥穗、麻黃解散風寒。

外感咳嗽之風熱咳嗽

症見:咳嗽痰黃、不易咳出、口渴咽痛、發熱頭痛、汗出、惡風、苔黃質紅、脈數。治法疏風肅肺。方葯桑菊飲:桑葉、菊花、杏仁、連翹、薄荷、桔梗、甘草、蘆根。方中桑葉、薄荷、連翹以辛涼透表、疏散風熱。

肺炎之風寒閉肺咳嗽

症見:惡寒發熱、無汗、嗆咳不爽、呼吸氣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紅、舌質不紅、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浮緊。治法辛溫開肺。方葯三拗湯和蔥豉湯或用華蓋散。方中麻黃、杏仁散寒宣肺;蔥頭、豆豉發汗解表。

肺炎喘嗽之風熱閉肺

症見:初起證候稍輕、發熱惡風、咳嗽氣急、痰多、痰稠黏或黃、口渴咽紅、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重證則見高熱煩躁、咳嗽微喘、氣急鼻煽、喉中痰鳴、面色紅赤、便干尿黃、舌紅苔黃、脈滑數。治法輕證辛涼輕劑,宣肺化痰。重症辛涼重劑,化痰定喘。方葯輕證銀翹散;重證麻杏石甘湯。

風寒瀉

症見:大便清稀,夾有泡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或伴惡寒發熱、鼻流清涕、咳嗽,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緊或指紋淡紅。治則治法:疏風散寒,化濕和中。方葯藿香正氣散加減:廣藿香、紫蘇葉、防風炭、姜半夏、陳皮、蒼朮、茯苓、甘草、生薑、大棗等。方中的藿香、蘇葉、白芷、生薑等疏風散寒、理氣化濕。

風水相搏水腫

症見:風邪襲肺,宣降失常,水濕泛溢肌膚,以水腫先從眼瞼開始,繼而四肢,甚則全身浮腫,起病迅速,顏面為甚,皮膚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尿少或有尿血,伴發熱惡風,咳嗽,咽痛,肢體酸痛,苔薄白,脈浮等。治法疏風利水。方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連翹、杏仁、赤小豆、桑白皮、大棗、生薑、甘草。方中的麻黃髮散風寒,宣肺利水。(吳文博 河北省石家莊市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搜索「私家健康先生"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攻補兼施中藥的護肝作用
86歲中醫奶奶的養生之道,做好這3點,肝火、脾虛、失眠全部消失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