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肚子痛、拉肚子,檢查卻沒問題?當心這種不算「病」的病!
胃和腸道作為我們身體最重要也是最辛苦的器官,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容易出現一些疾病。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肚子痛、腹瀉,但是去檢查又沒有任何病徵。這很可能是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腸易激綜合征,確切來說,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組持續或間歇發作的疾病。主要癥狀為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或大便性狀改變。這是一種功能性疾病,而非器質性。
河南省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勤生教授說,由於腸易激綜合征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診斷主要依靠癥狀學和排除器質性疾病,故而長期以來命名不統一,曾被稱作過敏性結腸炎、痙攣性結腸炎、神經性結腸炎、結腸功能紊亂等。在消化科門診就診的患者中,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佔30%以上
多年以來,腸易激綜合征一直被認為是腸道動力異常性疾病,但腸道動力異常並不能解釋該病所有的臨床癥狀。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腦-腸軸的異常、腸道局部神經免疫功能紊亂等因素亦參與其發病。
飲食及生活不規律、生活環境發生變化、精神心理應激後常常會引起腸道功能紊亂,腸道菌群失調,進而導致腹痛、腹部不適、便秘或腹瀉等癥狀。
腸易激綜合征的癥狀
臨床表現無特異性,起病隱匿,癥狀呈反覆發作或慢性遷延,病程較長,可達數年及數十年,主要表現為腹部疼痛或不適,以及排便習慣的改變,此外,還可存在胃腸道以外臟器受累的癥狀。
1.腹痛、腹部不適:腹部不適感,慢慢發展為絞痛,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在排氣排便後緩解。
2.腹瀉或不成形便:常於餐後,尤其是早餐後多次排便。亦可發生於其餘時間。
3.便秘:每周排便1~2次,偶爾10餘天1次。
4.排便過程異常:患者常出現排便困難,排便不盡感或便急等癥狀。
5.黏液便:大便常帶有少量黏液。但偶有大量黏液或黏液管型排出。
6.腹脹:白天明顯、夜間睡眠後減輕,一般腹圍不增大。
張勤生教授說,診斷至今尚缺乏可靠而客觀的病理學和生物化學依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診斷標準的應用。在臨床上應重視病史的採集和體格檢查,有針對性地通過鋇餐造影、鋇劑灌腸、結腸鏡和腹部B超等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
如何才能避免和減輕腸易激綜合征的癥狀呢?
雖然腸易激綜合征並不威脅患者的生命,但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甚大,並為此支出較高的醫療費用。
張勤生教授說,由於確切病因不明,且臨床癥狀複雜多樣,目前尚無任何一種藥物或心理治療能夠治癒該病。治療必須遵循個體化原則,可採取飲食調整、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等綜合措施。
(1)飲食管理的預防:飲食要定時定量,不要過飢過飽,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忌辛辣刺激、生冷硬食物、煙酒及濃茶、咖啡、韭菜等,可疑不耐受的食物,如蝦、蟹、牛奶、花生等盡量避免;
(2)環境適應的預防:到外地出差居住環境改變,氣溫冷熱變化等,要注意飲食管理適應,天氣變涼注意腹部保暖,提高對環境應變能力,消除恐懼心理;
(3)睡眠質量的調整預防:養成良好的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必要時藥物干預;
(4)精神、心理調整的預防:遇到負性事件(不開心的事),注意調整自身的適應能力,解除心理負擔,緩解焦慮;
(5)藥物應用的預防:目前尚無確鑿證據證實藥物治療可預防腸易激綜合徵發生,在出差前,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備好相關藥物,出現癥狀可給予相應的治療。
小測試:初步判斷是不是腸易激綜合征
1.你是否存在腹痛或腹部不適反覆發作,而排便後癥狀改善;
2.緊張或焦慮時,是否伴有排便頻率的改變,同時伴有糞便外觀改變;
3.以上的情況是否已經持續超過6個月;
4.以上情況最近3個月內每月是否至少發生3天。
如果符合以上四條,則可以初步確診患上了腸易激綜合征。
專家簡介
張勤生,主任醫師、教授,鄭州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鄭州市委委員,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兼醫務部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名醫學術分會秘書長,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學會消化內鏡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醫西結合消化內鏡學會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全國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河南省中西醫結合消化內鏡委員會主任委員,河南省中醫(中西醫結合)內鏡質控中心主任。
擅長:消化系統疾病疑難雜症以及消化內鏡微創手術治療。獨創的「內鏡下賁門鬆弛緊縮術」破解了胃食管反流病這一公認的醫學難題。聯繫方式:0371-60905540,60903066
( 河南省中醫院消化內鏡中心 趙衛衛/文 )


※好可怕,肺也會「發霉」!全球每年有55萬多人死於這類疾病!
※過年這樣吃喝,最容易傷「心」!
TAG:豫說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