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意農業合作潛力巨大 前景廣闊

中意農業合作潛力巨大 前景廣闊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張碩):近年來,在中意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發展勢頭良好的背景下,兩國農業合作發展動力強勁,成效令人矚目。2017年,雙邊農產品貿易總額達12億美元,與2010年相比增長了53.5%,年均增幅達7.4%。

2019年1月25日至26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對義大利進行正式訪問期間,雙方根據《中意2017—2020年行動計劃》,確認加強在振興鄉村發展、農業科技、動物衛生等領域的合作,並一致認為應促進兩國農業科研機構開展交流合作,為雙方相關企業提供支持;同時,雙方同意推動正在進行的農食產品問題談判,深化食品安全雙邊合作,支持在各自國家和國際食品貿易中實施高水平的衛生和動植物檢疫標準。

與此同時,義大利農業、食品、林業和旅遊政策部長吉安·馬爾科·琴蒂納約造訪中國,並與中國農業農村部的相關負責人就「保護消費者及農業食品產業健康發展」等主題舉行了會談。琴蒂納約表示,中國正致力於進一步擴大開放,農業對外合作的需求不斷增長,「一帶一路」倡議等創舉將進一步促進兩國農業領域的交流,雙邊合作前景十分廣闊。

一直以來,義大利農產品在中國進口商品中佔據著重要部分,其農業食品也在質量和品質上得到越來越多中國消費者的認可,可以說,更加開放的中國市場和中國的消費升級需求吸引了越來越多義大利農業企業家的目光。在去年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義大利組織了大量農業企業來華參展,其經營範圍涵蓋了農業全產業鏈,而首屆中國-義大利農業食品合作論壇也應運而生。

中國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隋鵬飛在論壇上指出,義大利農產品對華出口快速增長,主要得益於兩方面原因:一是中國堅持市場開放的原則,向世界各國優質農產品敞開進口的大門;二是義大利農產品質優物美,迎合了中國消費升級的需求。中國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彰顯了擴大開放的決心,而義大利組織大量農業企業來華參展是對義大利農產品最有效的推介,中意農產品貿易必將依靠進博會平台迎來更大的發展。

據悉,中意兩國相關部門日前已就義大利柑橘出口中國事宜達成共識,正式的簽約儀式不久將在義大利舉行。此外,據琴蒂納約介紹,包括榛子、苜蓿草、豬肉、大米在內的多種義大利農產品對華出口議定書也即將簽訂,品類更豐富、質量更安全的意式農業食品將陸續與中國消費者見面。同時,義大利還將為農業食品出口建立特別工作組,更好地幫助義大利企業了解並進入中國市場。

此外,中意兩國近年來在食品安全領域形成了非常良好的合作傳統,從「中意食品安全論壇」的舉辦以及「中意大專院校間合辦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的成立都可見一斑。2015年,浙江財經大學與義大利比薩大學在杭州簽訂協議,合作成立「中意食品安全監管研究中心」。該中心旨在通過互派研究員、聯合課題研究、共同培養專業研究生等合作方式,開展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的人才培養。此外,雙方還將在中國開展對食品安全監管領域相關政府行政人員和食品企業管理人員的培訓,以推廣學術合作成果,提高政府和企業監管水平。浙江財經大學在食品安全監管領域的研究處於中國國內高校第一陣營,比薩大學則是義大利乃至歐盟範圍內食品安全研究領域的典範高校,雙方聯合成立的「中意食品安全監管研究中心」被業內人士看作是食品安全監管研究領域的一次「強強聯合」。項目意方主任——比薩大學副校長圭迪表示,食品安全是意中兩國重點合作領域,中國近年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表明中國政府正在加大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重視,這也為意中兩國在食品安全領域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機遇。

誠如意農業部長琴蒂納約所說,保證農產品的安全是合作的重中之重:「意中兩國曾在橄欖油產品檢驗、監控方面有著良好的合作經歷,兩國都將食品安全和保護消費者視為食品生產領域的第一要務,我們將通過合辦食品安全研究機構等合作,更好地促進兩國生產和銷售更高質量標準的農業食品。」

此外,在農業環境保護方面,中意兩國也展現出巨大的合作潛力。作為目前世界第一大發展中國家與農業大國,中國正面臨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各種環境挑戰,而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的核磁共振技術則可以為中國提供有效的環保解決方案。義大利在該領域處於全球領先水平,其中,那不勒斯腓特烈二世大學核磁共振環境、農產品與新物質研究中心更是以跨學科的創新研究模式將核磁共振技術的應用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以中國科學院大學和南京農業大學為代表的中國高等科研院校已經與該中心進行了長達十餘年的科研合作,雙方通過師生互換,開展了多個共同研究項目,為中國解決了多種土壤學難題,同時也讓參與研究的義大利科學家了解到了中國土壤的特性。

南京農業大學與該中心的合作研究主要圍繞中國稻田的分子組成而展開。南京農業大學資深土壤學教授潘根興是該研究項目的中方牽頭人,他表示:「這項研究讓我們得以對中國水稻土壤的分子組成進行體檢式的分析」。通過對中國水稻的實地考察,那不勒斯腓特烈二世大學核磁共振環境、農產品與新物質研究中心主任亞歷桑德羅·皮科洛教授與他的研究團隊也對中國稻田的固碳能力進行了深入研究,雙方的合作研究結論顯示:與旱地相比,稻田的排碳量更少,能夠快速地分解轉化有機質,進入到土壤。對於目前正在積極努力減少碳排放的中國來講,這一結論具有重要的環保意義。此外,雙方還做了秸稈碳化後的分子變化研究,分析出了秸稈的生物質炭在環境中的積極作用,證明了秸稈在農業中的優勢,對於減少化肥的污染,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具有重要啟示作用。

總體而言,中意農業合作互補性強,潛力巨大,前景廣闊。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和重要的農業對外投資國,並且正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這些都將為深化中意農業合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在線 的精彩文章:

首屆中國當代電影節在俄羅斯開幕
委員通道丨戴秀英:建議完善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

TAG: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