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2019年,矽谷對我們還意味著什麼?

2019年,矽谷對我們還意味著什麼?

矽谷Live / 實地探訪 / 熱點探秘 /深度探討

2015年,一篇叫做《LUXE對停車的革命,一如UBER對打車的顛覆》的文章成為爆款,閱讀量近十萬;矽谷密探作為一個新生的公眾號,嶄露頭角。

這一年,谷歌母公司Alphabet成立,Facebook單日用戶數突破十億,Uber還在中國,市場份額高達35%。

這一年,里夫金的《零邊際成本社會》在中國風靡,「雙創」、O2O、「互聯網 」 變成熱詞,在創投圈盛行。

報道著矽谷的創業奇想、科技龍頭的開創之舉,矽谷密探的第一批早期用戶,聚集了起來。

2016年,矽谷密探出書了。

精選過去兩年35個產品報道和分析,《矽谷密探 — 探秘全球科技精華》降生於世。兩個小時,新書售賣一空。密探團隊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家投向矽谷的目光,是如此炙熱。

新書的背後,是來自美國各個城市的密探協作者們。每周一次線上視頻會議,分享自己搜尋到的新奇獨特的App;激烈的討論和頭腦風暴後,挑出最有價值的App進行深度解析。從UI/UX,到融資,到市場競爭,再到用戶反饋,每一篇文章,密探們都以做調研報告的執著予以呈現。

出書的興奮還未消退,轉眼2016年已到,大洋彼岸的風向卻悄然變化。

8月開始,共享單車在中國的競爭白熱化;每隔兩天,共享單車就能佔據一次新聞頭條。走在街上,赤橙黃綠青藍紫盡收眼底,而留給新加入的創業者的顏色,卻已經不多了。

2017年,密探在矽谷,第一時間潛入矽谷共享單車巨頭 Lime 的辦公室。而這一次的話題,卻不再是「中國學習矽谷」。Lime的創始人被問到,中國的共享單車模式是否也適合美國?

(左為Lime董事長Brad Bao,右為公司CEO Toby Sun)

不僅是共享單車,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創新呈噴薄之勢。矽谷開始熱議,「Can we copy from China?」

這個提問,一直持續到了當下。

最近,連扎克伯格也宣布,Facebook將向「更注重安全和私密」的方向發展」,並後悔自己沒有早一點向微信學習。

(扎克伯格暗示對沒有早點向微信學習而後悔)

於是,人們紛紛問到:

在這個時代,我們還需要學習矽谷嗎?

帶著萌生在心間的問題,2018年的矽谷密探,已成熟和長大,我們看待矽谷的目光也發生了變化。

這一年,密探開始思考,孕育了如此多的科技創新,產品和人才,矽谷的內核到底是什麼?在看了成百上千個矽谷科技創新項目,3年來不斷追蹤科技巨頭、頂尖大學的創新步伐之後,我們將目光投向了矽谷的最硬核的「創新節點」 ,這一切奇蹟背後的力量源泉。

矽谷創新源泉:高校、孵化器、企業生態互動

2018年,密探開啟了對矽谷創新生態的節點—— 孵化器的深度調研。

隨著調研的深入,我們發現,矽谷的頂尖孵化器,連接著頂尖大學、投資人、創業者和企業;在充滿活力的矽谷創新生態中,意義非凡。

首先,它們連接著全球最頂尖的高校。

從創業者的口中,密探一次又一次聽到了高校孵化器對他們的創業邁出第一步的支持。

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例。自 2010 年以來,這裡走出了 468 個得到風投支持的、伯克利校友創辦的創業公司。伯克利自己更是擁有兩個孵化器:Skydeck 和 CITRIS Foundry。

CITRIS Foundry 致力於挖掘、培養深科技項目:從基因編輯到人工智慧,從可編程硬體到能源;而前沿科技領域之間界限開始模糊、學科相互碰撞的之處,最有潛力產生革命性的創新。

斯坦福大學旗下的孵化器StartX,從2010年成立至今已有九年,主要關注生物技術、醫療設備、硬體、消費性產業、教育等題材的初創公司,以醫療科技(稱為StartX Med Project)為主軸。

StartX無條件支持斯坦福大學出來的創業者,提供內部強大的人際網路、優秀導師和孵化課程。

這些高校孵化的初創企業,針對產業痛點,提供了眾多「高能」解決方案。例如,StartX孵化的Subtle Medical(深透醫療),利用AI技術將癌症診斷檢查PET的成像速度提高了4-10倍,不僅幫助醫療機構在更少的時間內給更多的患者做檢查,且大大減少病人暴露在輻射中的時間。

其次,它們連接著「求創新若渴」的企業。

矽谷孵化器Plug and Play就扮演著「企業創新助推者」的角色。他們對不同產業進行劃分,吸引並孵化大量創業公司,並把他們帶到500強企業面前,幫助雙方進行對接。

總部位於科羅拉多,在全球各地都有分部的Techstars則針對合作企業運營定製化的加速器。他們幫助巴克萊銀行培養大量對口的金融科技初創公司,幫助GE孵化物聯網相關的技術公司。在這樣的合作中,傳統企業降低了科技創新的決策成本和技術門檻,而2B初創企業則獲得了潛在的客戶和產品試驗的場景。

就這樣,孵化器、企業、頂尖大學、投資人及創業者,像一張美麗的蛛網,在矽谷密切的交織起來。

高校與業界頻繁交流著研究課題:高校的研究員從企業了解著產業的需求,而企業也慷慨解囊支持大學的研究項目。

高校的教授和學生,是創業者,也是投資人。例如,斯坦福前校長John Hennessy曾是多個企業董事,谷歌的第一個天使投資人David Cheriton便是斯坦福大學的教授;而業界的不少大佬,也常常會回到學校,教書育人,或者投資教育行業。

在矽谷,除了獨立的孵化器,企業也通過自營的孵化機構或創業社區,來推動自身的創新。

例如,Facebook的FbStart加速器 ,更側重於跟自身社交平台的對接;英偉達旗下的Inception Program孵化器,則側重於孵化專註於 AI 和數據科學領域的初創公司。

2018年的密探,調查、走訪了幾乎所有的矽谷頂尖孵化器。我們發現,矽谷的專註於2B項目的孵化器,低調而強大,在切實地為產業輸送著科技創新與轉型升級的力量。

(Techstars運營的巴克萊銀行金融科技加速器)

產業互聯網時代,矽谷如何為我們所用?

同樣是2018年的中國,新的變化正在涌動。

10月的最後一天,騰訊創始人馬化騰發表公開信,強調騰訊的重大戰略升級 —— 接下來,騰訊將紮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助力實體產業成長。

行業龍頭老大的發聲,將「產業互聯網」這個概念推向風口。如何將科技與產業結合,助力產業轉型升級,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當然,這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而是中國乃至全球的長期的關注點。從「互聯網 」,「產業智能化」,到馬雲曾提出的「五新」(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都在表達相似的理念:傳統企業要更多的去借力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提升內部效率和對外服務能力,實現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而密探也在轉變。我們的觀察和思考,與這個時代的變遷不謀而合。

2018年,密探的目光轉向行業。《「基因編輯嬰兒」背後到底用了什麼術?》、《AI 新葯研發的挑戰與前景》、《美國頂尖AI 教育公司,都在研究些什麼?》、《波音這個造飛機的公司,為何用上了區塊鏈?》……

矽谷的硬核,在於前沿技術;而這些前沿技術,如基因編輯、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到底如何推動著大健康、教育等產業的升級、轉型和發展?我們用一篇篇報道呈現。

而密探當然不只做矽谷的旁觀者。

這一年,我們成為了更活躍的、矽谷資源的聯結者。正如探長李攀所說:「我們從觀察者變成了參與者。」

第三屆全球區塊鏈技術峰會盛大舉辦,以「學術」(Academy)為主題,聚攏各方賓客。

學界領袖,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教授Dawn Song、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系教授Elaine Shi、MIT教授、圖靈獎得主 Sivio Micali、耶魯大學計算機主任邵中等學術界的代表,來自業界的代表,如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以及來自Oracle、Vmware、騰訊等企業領袖,進行了充分的交流。

(矽谷洞察主辦Blockchain Connect Conference,集區塊鏈全球產學研領袖)

這一年,矽谷洞察研究院正式成立,以專業的研究方法,更系統、深入的梳理來自矽谷的數據、洞見與資源。

《2018區塊鏈中美產業白皮書》 、《2018美國頂級風投醫療大健康投資趨勢報告》、《2018美國AI 教育創投趨勢報告》等報告凝聚著我們對於行業的觀察與思考。

與此同時,兩年前的問題,又浮上密探心頭:我們,到底還可以向矽谷學什麼?

在這裡的深耕與觀察,幫助我們回答了這個問題。矽谷也在不斷的變化和生長,她的創新脈動依然指引著我們,吸引我們去發掘和探索。

首先是技術本身的創新。

矽谷以其強大的氣場,聚集著來自全球的人才與資本,孕育著眾多底層的技術創新。

例如,2018年上市的能源企業BloomEnergy,生產再生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使用環保天然氣和生物能源並將其轉化為電能,還設立了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燃料電池部署項目;

再例如,谷歌旗下自動駕駛項目 Waymo,在自動駕駛賽道的多個指標上被評為第一,還在亞利桑那州首府鳳凰城展開自動駕駛付費計程車業務,這也是世界上有史以來第一次自動駕駛汽車項目實現商業化。

其次是對於技術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3月18日斯坦福大學舉辦的「以人為本」AI峰會上,斯坦福大學教授、HAI研究院創始人李飛飛,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谷歌人工智慧大神Jeff Dean、DeepMind創始人Demis Hassabis、斯坦福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負責人Chris Manning等集聚一堂。這些學界、業界的領軍人物匯聚在矽谷,所探討的絕不僅僅是技術,而是關於人文精神應該如何影響、引導AI的發展的議題。

還有,矽谷打造的生態體系本身。

正如前面談到,孵化器、企業、頂尖大學、投資人及創業者,像一張美麗的蛛網,在矽谷密切的交織著。正是這些元素的彙集,給創新以陽光和雨露,把科技創新真正帶入產業,以最有效的方式落地與生長。

創新不是伸手可取的。正如中國一句老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習矽谷也是這樣,技術固然重要,資本也固然重要,但技術背後的支持體系,以及促成技術與產業交織與結合的思維,才是應該學習的精髓。

從見證矽谷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興衰,到一線報道矽谷創新企業;從深入調研矽谷創新生態,到舉辦峰會,匯聚中美產、學、研領袖,矽谷密探從觀察矽谷創新,到理解矽谷的創新內核,也更加堅定下個階段的目標 —— 做好「產業鏈接矽谷資源的第一入口」。

2019年,在完成A輪千萬元融資後,矽谷密探全新升級,成為「矽谷洞察」。

轉型升級的背後,是我們真切的希望——科技應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助力產業升級,讓人類的生活更美好。

未來的矽谷洞察將重點關注兩大產業 —— 教育和大健康;我們也將繼續解析人工智慧、區塊鏈、5G等前沿技術與產業的結合,以新媒體、研究院及企業諮詢、商務活動及PR服務四大業務板塊,實實在在為中國企業鏈接最優質的矽谷資源。

而今邁步從頭越。這一年,全新的矽谷洞察期待與您同行,並願我們的道路漫長,充滿冒險,充滿發現。

歡迎點擊矽谷洞察新網址:www.svinsight.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矽谷密探 的精彩文章:

Facebook被調查,Spotify起訴蘋果,都怎麼了?
埃隆?馬斯克:他和他公司正在顛覆的8個行業 | (一)能源行業

TAG:矽谷密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