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那些富有卻節儉到吝嗇的老人,培養不出健康品質的孩子

那些富有卻節儉到吝嗇的老人,培養不出健康品質的孩子

撰文/溫曉亮,心理諮詢師

有一個乞丐死了,人們才發現他有巨額的財富,大家感到難以置信。原以為這只是一個寓言故事,直到現實版在2018年的黎巴嫩發生,一名流浪乞丐心臟病在街頭去世,警方才發現她身上帶著3300美元,銀行存款有112萬美元,簡直就是當地的巨富。而這樣明明擁有很好的物質財富卻生生過成了過度節儉生活的現實,在中國不僅是北京而是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天天都在上演,究竟為什麼會這樣?


生存主義是什麼?

寓言故事想告訴我們的一個道理是,不要忘記自己的身份,以至於做出不符合身份的事情來。那麼人們為何會做出不符合身份的事情來?很可能就是心裡認為自己就是乞丐,所以按照乞丐的樣式行事。很多北京或者中國大爺大媽們雖然物質豐富起來,收入也不低,心裡卻總是覺得匱乏,這種匱乏的恐懼深入骨髓,刻畫出乞丐的身份來。這是一種對生存的極致追求,可稱之為「生存主義」。

生存主義,本來是指強調在任何情況下最大化個人或群體的生存概率,尤其是在災難頻發的現代,這些人時刻準備著應對最糟糕的情況出現,儲備大量糧食和事物,學習生存技能、知識,相信自己而不是社會體系,是一群最有可能在極端環境下生存下來的一類人。不過,我們這裡所講的生存主義者,是指把生存視為最高價值,並不斷追求的一類人。

生存是人們發展的基礎,對於我們來說當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但是如果把生存當作最高價值,那麼就成為一種主義。生存主義追求的僅僅是活著本身或者支撐活著更好的外在條件。生活條件變好了,物質豐富了,這是在生存的角度講。但是生存主義者,不會因為這些而改變價值觀。生存主義者並不一定是生活過的很慘的人,生活過的再好,生存主義者還是以生存為第一位,甚至那些擁有巨大財富的貪官、擁有很大權力的人,佔有極多各種資源的人,仍然會是生存主義者。


生存主義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

我們直觀感受到的,也許是身邊的父母有些不可理喻的行為,例如堅持吃剩菜、領著豐厚退休金去撿垃圾、花錢有罪疚感、買大量廉價物品儲存起來等,這些行為輕則帶來困擾,重則帶來家庭矛盾,不過發生在家庭里,還影響不到太多別人。還有一些社會行為,也很可能是生存主義影響,例如明明很空的公交車也要擠著上,各種場合的插隊,偷拿公共衛生間的衛生紙,偷拿慶典之後的花盆等,這些就會被視為缺乏社會公德,甚至影響別人生活。

可是如果我們以為生存主義對我們的影響只在行為層面,那麼就太簡單了。作為一種文化,行為模式只是最表層的,行為之下是價值觀,再往下是信念,最底層是身份。通過行為,可以洞察到價值觀,就是人們認為什麼是最好的,例如,一般來講,如何選擇使用時間、金錢或精力,你的選擇表明你最看重的是什麼。

你說你最看重家庭關係,你卻把絕大多數時間花在社交或工作上,那麼你看重的就是朋友關係或成就感,並不是你所說的家庭關係;價值觀又是來自於對世界的信念,即什麼是真相?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嗎?他人是值得信任的嗎?我的世界或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嗎?例如一個群體對現實的看法來自於過去的經驗,如果過去經驗告訴他們,生活總是被無法控制的力量所淹沒,那麼他們就往往傾向於宿命論,不再抗爭,放棄努力。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習得性無助」。其實背後反映的是對世界的信念,認為現實不可改變,自己是無力的,那麼就會接受自己的命運。

信念之下反映的是我們的身份感,問題是「我是誰」。例如,一個被寄養在農家的王子,他跟養育他的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那麼有一天他被請進皇宮,他心裡會覺得自己是誰呢?如果他認為自己是農民之子,那麼就會表現出卑微的樣子來,如果他確實清楚知道接受自己的王子身份,那麼他就會表現出君尊的樣子來。因此身份感的回答,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自我形象,例如我是有價值的嗎?我是值得被愛的嗎?我是配得的嗎?

讓我們從文化角度來深入理解下生存主義。行為模式,攫取、爭搶、積攢生存資源;價值觀,生存是超過其他所有事物的價值所在,沒有比活下去或活的更好更有意義的事情了;生存主義者內心深處,是有一些被內置的程序的,已經自然化到不在意識之內了,他們也解釋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就難以放下。這些內置的程序,有幾個常見的深信不疑的信念,例如世界是不公平的,世界是不安全的,只有爭搶才能獲得資源生存下去或生存的更好,如果我不搶,別人就會搶走資源,我就不能生存或生存的更好;生存主義者對自己身份的認識,很可能就是「農民之子」,認為「我是沒有價值的」或「沒有權利的」,而不是「尊貴的王子」。那麼他就不可能真正尊重自己的生命,更難去尊重他人的生命。

生存主義真正恐怖的地方在於,它形塑我們的社會文化生態,從而影響浸入到各個細胞家庭的文化生態中實現代際傳遞。也許讓人感到有些聳人聽聞,不過大家不妨想想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思想。例如,有多少人覺得,自己應該只做有用的事,有時候娛樂都會覺得有種罪疚感,覺得浪費了時間;或者還有問問自己為什麼要上學?有多少人回答是為了上個或申請個好大學,然後找個好工作,再然後有個好生活,再然後讓父母過個好日子,生個孩子,再然後開始新一輪循環?我們會發現很多人很難超越生存的層面去考慮更高的意義層面。

生存主義對我們有巨大影響。第一,生存主義消解掉對更高意義的追求,把人格矮化到只強調肉體的存在和享受上。其實,為了某些更高的意義,人類甚至可以放棄生存的,例如為信仰而殉道者,為真理而犧牲者。但是生存主義的文化會塑造我們。人先天被文化所侵染,成為一種自然的傾向、模式甚至人格。因此,就不難理解大量精緻利己主義者的湧現。生存主義使得我們生活在一種恐慌之中,在這種文化下難以產生高貴心靈,也缺乏仰望星空的精神超越向度,只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汲汲營營、蠅營狗苟。作為一個人,不能僅僅只有活著或活著更好這樣的目標,要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活出自己來,而不能僅僅維持活著的狀態。

第二,生存主義的代際傳遞,造成對孩子的戕害。生存主義者覺得世界不安全,會對孩子過度保護,限制孩子的探索和冒險,而成長卻恰恰需要的是嘗試和經驗。恐慌的爺爺奶奶過去吃不飽,今天就使勁喂孩子吃,甚至不顧孩子的意願。這種過度餵養會損害孩子生存的本能,讓孩子可能喪失掉自主發展的動機。此外,生存主義的信念會籍著養育傳遞給孩子,灌輸給孩子很多焦慮,結果孩子跟世界接觸的能力被削弱。這種生存主義的文化,不利於培養健康品質的生命。


如何走出生存主義的困境?

首先,要理解生存主義者,看到他們可憐的一面。由於歷史原因,看到上一輩這樣的狀態,其實他們經歷了莫大的苦難,在極端的生存條件下,正是這種勤儉持家,甚至對生存的極度緊張,才能找到一點資源,幫助自己和孩子生存下來。他們那麼多年不敢穿好的,吃好的,有點錢要攢下來供孩子上學,好吃的收起來要給孩子解饞,生病了盡量忍著不敢看病。他們生活了一輩子,歷史、文化、現實經驗塑造了他們。要讓他們有新的經驗,放下心中的那種恐慌,不是強迫能做到的。其次,自己做個覺醒者,要反思、檢討、再反思、再檢討。我們能走出生存主義,才能在價值、意義層面上提升,才敢於活出自己來,長出生命的真正品質。

我們會有一個疑惑,經歷同樣時代的人們,在物質豐富之後,為什麼有的人似乎不再是那麼生存主義傾向了,而有的人卻無法走出?如果從行為模式層面看的話,確實有很多人不會表現的非常極端,例如撿垃圾、堅持吃剩菜等,但是從身份、價值觀層面去看的時候,很難說已經不是一個生存主義者了,內心深處也許還是把生存放在最高價值上,一切都要為此讓路的,只是心理的靈活性比較好,可以做出一定的調整。而確實還有一部分經歷同樣艱難的人,不僅行為模式上不是那麼極端,甚至也走出了以生存為最高價值的境界,那就是他們的價值觀都發生了變化。這樣的人當然也是有一些的。

要走出來,他們做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覺察、檢討、反思自己的價值觀、信念,在自己的靈魂深處動手術,在身份感層面重新找到對人的定義,對自己的定義,然後進行調整。因此,有沒有能力、願不願意、敢不敢常常對自己的生活進行檢討,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為正如蘇格拉底所言「未加檢討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關鍵是,你相信這個說法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納粹德國的恐怖戰鬥力,是靠毒品武裝出來的
中國藝術家抄襲外國作品三十年?藝術圈為何沉默?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