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與人相較的智慧 助你遠離抑鬱情緒

與人相較的智慧 助你遠離抑鬱情緒

不知何時起,抑鬱症開始在我們身邊「悄然流行」。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前的報告,中國有超過5400萬人患有抑鬱症,佔總人口的4.2%,而全人群患病率約為4.4%。

與此同時,這種病症也呈現著越發輕化的趨勢在國內的抑鬱症患者中,大學生所佔比例正在逐年增加。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患有抑鬱症。

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1/4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鬱癥狀,學業、人際、戀愛、家庭以及就業壓力正成為大學生抑鬱症的誘發原因。

而走出校園的年輕上班族更是抑鬱症的高發群體,升值加薪、買房娶妻、財富自由,重重壓力之下,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顯。

當大家專註於財務報表、數據代碼、文章排版等等永無止境的繁瑣工作時,獨獨忘記了關注自我。所以一旦遇到一些打擊或因某些偶然事件而被迫停下腳步時,就會感到強烈的自我缺失

有西方心理學理論認為,人類終其一生都奮鬥在「成為自己」的路上。而那些沒有勇氣成為自己,或迷茫不知應如何成為自己的人,就可能陷入某些精神或情感障礙之中

身邊有個北大畢業的朋友,因為某些偶然的因素沒能繼續讀研。本科畢業後換了幾份工作都不盡如人意。在他的眼中,朋友們或比他的學歷高,或比他的工作好,或比他的家裡有錢,或比他的運氣更佳。在層層比較之下,他抑鬱了。辭去工作,斷絕了和所有朋友的聯繫,把自己封閉起來。

就這樣,一個被大多數人羨艷不已的北大高材生,因為對自己的不認同至今杳無音訊。可怕的是,當今社會如此這般的例子比比皆是。

幸而在遇到問題時,中國人懂得回溯過往,反觀歷史。有一個現象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中國古代文人精英數不勝數,史料中記載他們遭遇重重磨難,歷經萬苦千辛的更大有人在,可他們之中卻少有自殺事件發生。

他們在面臨種種內外的苦痛時,似乎都能尋找到自己的心靈家園,樂天知命,自知排遣

孔子一生顛沛流離,理想屢屢得不到實現,但依然「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被現實生活打擊的陶淵明轉而「菜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過上了與內心和解的平靜生活。以豁達著稱的蘇軾緣何可以愈挫愈勇?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圓融精神值得每位年輕人細細品味

正如《圍爐夜話》所言:「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運不及我,則可以知足矣;常思某人德業勝於我,某人學問勝於我,則可以自慚矣。」與人相較的智慧在於要懂得該比什麼、怎麼比。

倘若能經常想到世上很多人的處境命運都不如我,就會對自己的現狀感到知足,從而避免自我缺失。對比他人的德行和學問都有強於我的地方,就能激勵自己不斷進步,從而在「成為自己」的路上不至迷失

心理治療中有個理論叫做「放棄自我才能找回自我」,而往往需要人們放棄的那個「自我」只存在於人的幻想之中。只要放棄幻想,不再逃避真實的自我,看到自身在德行和學問上的不足,腳踏實地的改變自己就會發現很多問題變得迎刃而解。

或許今天的年輕人不能、也不必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至少應該明白知足常樂是處世良方。想要什麼事都如己所願,只會徒增煩惱,不利健康。願你我都能在追求真理、極致和名利的路上偶爾停下來看看自己,永遠在心中留一方凈土,讓身心遭到極度壓力時也能放下小我。

願你我都能擁有這種舉重若輕的人生智慧,讓抑鬱情緒一生遠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不容有假!用真材實料換真金白銀
很可惜 十全十美只存在於人類的想像之中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