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千古名言,從未被統治者放在心上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千古名言,從未被統治者放在心上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千古名言出自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很多人誇過這句千古名言是至理真言,但在封建古代從未有統治者將這句千古名句放在心上。

圖片來自網路

張養浩出生於宋朝朝末年,當時忽必烈正在對南宋發起進攻,當時的南宋在忽必烈的進攻下搖搖欲墜。雖然山東的起義已經被評定,但是十室九空的情況也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填滿的。雖然當時前線捷報不斷,但是征訂納糧也跟隨捷報一起出現,這個時候的南宋早已沒有了之前的繁華,百姓貧窮,戰亂不斷,南宋漸漸的成為了一盤散沙。百姓因為生活壓力不在信任統治者,而統治者面對戰爭的壓力還想奮力一搏,但是百姓卻不願意配合。

圖片來自網路

張養浩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張揚後作為一個普通的北方人,雖然沒有生活在程朱理學的年代,但從小也是學習孔孟思想。張養浩身上還有北方人或者是中原人的一個特點,就是倔,他想為這個國家做點什麼,為這些百姓做點什麼,於是他努力了。但是政治的黑暗讓他放棄了通過政治途徑來滿足自己的夢想。張養浩從禮部尚書的位置上辭職,主動放棄了自己前半生奮力拚搏來的一切,退縮了。

圖片來自網路

在公元1329年的時候,關中地區出現了嚴重的旱災,那些因為戰爭貧困的百姓已經活不下去了,甚至出現了食人的地步。在這個時候元朝請回了心軟的張養浩,前往救災。張養浩同意了,因為他還沒有放棄那個改變世界的夢想。張養浩在接到任命之後,立刻將自己的所有給了當地鄉村裡的窮人,孤身一人坐著車,朝災區的方向出發了。

圖片來自網路

在張養浩前往災區的途中特地去華山求雨,一路上張養浩給了很多災民食物與幫助,還給那些已經身處荒郊野外的屍首進行掩埋。張養浩達到郊區之後,立刻對當地的一切進行了整頓,並竭力的控制當地的糧食價格,讓百姓能夠買得起平價米。在災情還沒有緩解的時候,民間又傳出了殺孩子贍養自己父母的情況。張養浩聽到這種情況哭了,再此掏出自己身上所剩無幾的金錢幫那些災民度過災年。

圖片來自網路

白天張養浩帶著官吏到各處賑濟災民,而晚上到府衙中祈雨。當時的張養浩已經五十九歲了,一個五十九歲的老人哪能經得起這番折騰。在張養浩從上任的第五個月,張養浩病了,很快就病入膏肓,沒堅持幾天就去世了。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張養浩的成名之作,這散曲,是張養浩路過潼關時有感而發。憂國憂民的他,想要拯救這個世界,他也儘力了,但是一個已經墮落的世界,不是他一個人就可以拯救的。他堅持了,雖然沒有結果,看不到未來,但是他從心而作。歷史上有人多人稱讚過張養浩的那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但是真正做到的人有幾個呢?真正為國為民的統治者有幾個?甚至這句話在某些統治者的嘴中只不過是一句口頭禪而已,真正將其放在心上的人寥寥無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晚秋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為何最先入主中原的鮮卑族,沒有被中原百姓視為侵入者
道家治國和儒家治國的差距,為何同一時期的思想,差距會如此之大

TAG:晚秋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