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王陽明:幸福就是心理合一

王陽明:幸福就是心理合一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作者:鶴闌珊

來源:陽明寶藏

諸君要識得我立言宗旨,我如今說個心即理是如何,只為世人分心與理為二,故便有許多病痛。如五伯攘夷狄,尊周室,都是一個私心,便不當理,人卻說他做得當理,只心有未純,往往悅慕其所為,要來外面做得好看,卻與心全不相干。分心與理為二,其流至於伯道之偽而不自知。故我說個心即理,要使知心理是一個,便來心上做工夫,不去襲義於外,便是王道之真,此我立言宗旨。

——《傳習錄·黃以方錄》

王陽明龍場悟道後提出的第一個心學概念就是「心即理」,所謂「心即理」,並非是所有的「心」都是「理」,而是有「良知」的心才是「理」。一個按王陽明所說的有良知的人,其心中所思所想,意識所動所靜都符合天理。也就是說,天理就在我心,前提是,你的良知必須是一塵不染的。

再換個講法,我們在用心思考做事時都應該是和內心的真實想法是如一的。王陽明在這裡舉的例子是關於春秋霸主的,他說,這些霸主表面上說要尊重周王,抵禦外敵,維護世界和平,其實內心只是想獲得一個霸主的美名和許多國家進貢的實惠。這就是外面做的好看,但卻與內心的想法根本不相干,這就是不是「心理合一」了,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表裡不一,口是心非。

所謂口是心非,意思是說,有些人嘴裡說的好聽,心裡想的卻是另一套。由於說出來的話和做出來的事與心中最本真的想法背道而馳,真心卻不能真意,所以它是幸福的天敵。

不過,這又是無可奈何之事。在今天,為了生存,或者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人人都在口是心非。為了討好領導,我們要口是心非,為了迎合同事,我們也要口是心非,為了贏得客戶,我們還要口是心非。無可否認,口是心非已經成了我們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們在世俗的壓力下學會了圓滑,學會了掩藏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意,變得虛情假意,變得虛偽,王陽明說,不真心實意的去生活,註定了你的生活將是勞累的。

不僅是在生存層面,有時候為了我們與生俱來的虛榮心,我們也會口是心非。我們明明性格軟弱,卻非要說自己內心強大。我們內心明明想明白的事,但為了面子,卻死不承認。而為了維持這種虛榮的狀態,我們又去做一些本心根本不願意去做的事。

長此以往,正如王陽明所說,我們已經流入「分心理為二」的境地,卻不自知。我們以為在現實生活中的虛偽才是幸福的源泉,我們永遠都在活給別人看,外表風光無限,內心凋零凄慘。

王陽明說,要心理合一,由於心就是理,所以不必在事物上用功,只需要在心上用功。所謂「心上用功」其實就是心必須要是真誠惻怛的,要時刻保持這份真心,以這份真心去說話做事,即使有些話是吹捧,有些事可能不符合外界的道德規範,只要不違反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其實就已算是心理合一了。

這就正如那句處世名言「遇人短命,逢貨添財」一樣━━見到別人雖然看上去很老,但一定要說人家年輕;見到別人買的東西雖然看上去很便宜,但一定要把價格說得高一點。這就不是分心理為二,這就是心理合一。因為心學最終極的目的,是讓自己幸福的同時也讓別人感到幸福。而且,這種善意的「吹捧」,並沒有給你內心帶來痛苦,那麼,何樂而不為呢?

圖文源自「陽明寶藏」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權請聯繫平台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道德經》開篇:老子五千言的大頭腦
張載:做好你能做的 一切自有交代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