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輕視文化」侵蝕美國政治

「輕視文化」侵蝕美國政治

3月14日,美國企業研究所(AEI)舉辦新書推介會,介紹該所主席亞瑟·C.布魯克斯(Arthur C. Brooks)的新書《愛你的敵人:「正派人」如何將美國從輕視文化中挽救出來》。布魯克斯首先解釋了何為「輕視」。英文中「contempt」一詞來源於拉丁文中的「contemptus」,意為輕蔑、藐視。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稱「輕視」是「對他人之無價值性的全然相信」。美國社會科學界則將「輕視」定義為「混合著厭惡的憤怒」,「如同氨水與漂白劑混合而成的有毒混合物」。然而近年來,「輕視」似乎正在成為美國政治的主調。

布魯克斯談到,如今在新聞媒體上、大學校園裡、社交軟體上甚至在親友關係中,美國人都越來越多地觀察到、感受到了同胞之間在立場和理念上的分裂。一些人成為極力捍衛特定主張、猛烈抨擊對立意見的「激進分子」,更多的人開始迴避不同的聲音、縮小交流互動空間。這反映出一種日漸增長的「輕視文化」,即認為與自己觀點相異的人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無價值的、不值得尊重的。

對此,布魯克斯將他過去十年從事行為經濟學研究與擔任智庫領導者的經驗結合起來,提出了一個「另類」解決思路:用「愛」來彌合國家分裂、修復人際關係,不僅愛同陣營的「戰友」,也愛對立陣營的「敵人」。這種愛不是一種狹義上的強烈感情,它需要清晰地考察事實,而且在必要時做出艱難但正確的決定。只有如此,才能提振人心、彌合社會分歧。

輕視比憤怒更有害

美國西北大學管理學與組織研究副教授亞當·韋茨(Adam Waytz)等人2014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將己方在兩黨衝突中的行動更多地歸因於「內團體之愛」(ingroup love),將對方的行動更多地歸因於「外群體之恨」(outgroup hate)。這種動機歸因的不對稱,增加了問題的棘手性,使雙方更不願意協商和尋找折中解決方案。

當下的美國政治常被形容為「充斥著憤怒」,但布魯克斯認為,「美國政治的問題不是憤怒而是輕視」。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心理學教授阿格妮塔·H. 費舍爾(Agneta H. Fischer)等人提出,憤怒與輕視通常同時產生,但兩者有著清晰的區別。憤怒更多地以短期內攻擊、長期內和解為特徵;輕視則以拒絕和社會排斥為特徵,短期和長期內皆如此。換言之,憤怒的社會目的是去除問題性因素,將對方拉回關係內;輕視則意在嘲笑、羞辱、貶低、無視,將對方永久排除在關係外。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曾談到,他能快速準確地預測一對夫妻短期內可能離婚的依據不是他們表達出了憤怒,而是輕視,如挖苦諷刺的話語、有敵意的幽默感、冷笑和白眼等面部表情。戈特曼將輕視比喻為「潑向愛的硫酸」,它不僅毒害親密關係,也毒害社會關係。他認為,「美國的社會對話中充滿了對尊重的貶損,民主黨自認優於共和黨,沿海地區居民自認為優於內陸地區居民,反之亦然。『我們』與『他們』的對立令人們無法理解和同情彼此。」

「輕視文化」易被利用

戈特曼表示,儘管「輕視文化」盛行,但這並非美國人真正想要的。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14年12月的一項民調顯示,87%的受訪者認為,如果民主黨與共和黨不能打破政治僵局,美國將遭受巨大或一定程度的傷害;73%的受訪者認為,公民個人也將因此而遭受巨大或一定程度的傷害。根據一家非營利機構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進行的一項民調結果,67%的美國人感到「筋疲力盡」。他們在意識形態上較靈活,支持尋求政治妥協,厭倦於今日美國的政治分裂,感到在政治討論中被遺忘。在美國心理學會的「2018年美國壓力調查」中,62%的受訪者稱當前的政治氣候是其一大壓力來源,這個比例接近兩個最大的壓力源——工作和金錢(各佔64%)。

可見,大部分美國民眾對政治極化並不喜聞樂見。那麼,「輕視文化」為何如此盛行?戈特曼認為,這是一種成癮現象。經濟學研究表明,許多人既對政治輕視感到不滿和擔憂,期待建設性的提議和討論,又難以自拔地消費著政治人物、媒體、商業界供應的「輕視毒品」。一些美國政客抓住大眾的心理弱點,驅使他們「選邊站隊」,並想方設法讓他們相信「另一邊」是愚蠢的、邪惡的。一些美國媒體與這些政客聯手,吸引具有特定傾向、站在特定立場上的受眾,誇大分歧,抹黑持不同看法的人。這會令受眾更深地陷於自己的觀念體系中且深信正當合理。

社交媒體的繁榮加劇了「輕視成癮」。人們能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方便地搜索和關注與自己想法接近的人以及符合自己喜好的內容,並在各種推薦演算法的幫助下接觸到更多「同類」。長此以往,人們將舒適地生活在「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里,更加無暇也不屑於了解不一樣的人、事、物。美國社交媒體公司的一項研究顯示,每位用戶擁有的與其政治立場相近和相左的好友數量比約為5:1。美國喬治亞大學廣告學副教授伊泰·西美爾博伊姆(Itai Himelboim)等人研究發現,社交媒體用戶不太可能從他們關注的人那裡接觸到跨意識形態內容,因為這些人通常具有政治同質性。眼界狹窄、見識匱乏的人更容易產生偏見和輕視,網路的匿名性則給一部分人肆意攻擊詆毀他人提供了空間。因此,不同思想的碰撞在社交媒體上常演變為激烈的罵戰,並伴隨著深刻的鄙視。

破除「輕視文化」

戈特曼表示,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輕視、疏遠、仇恨,很多時候源於人們把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人當作敵人,將本屬於正常現象的意見分歧極端化,從而導致矛盾升級、事態惡化。緩解「輕視文化」的危害性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第一,拒絕被利用和操縱。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操縱並不易察覺,我們眼中的「操縱者」有時只是自己討厭的人。但實際上,人們更需要警惕的是永遠「站在你這一邊」、永遠肯定你的想法而從無質疑和批評的人。第二,跳出「過濾氣泡」,審視自己的信息來源和人際網路,主動了解對立看法,涉足自己在其中屬於意見少數派的環境。第三,以尊重和善意對待他人,而不是以更輕視回應輕視。第四,以更良性的方式表達不同意見,開展健康的思想辯論。第五,遠離低效無益的爭論。

戈特曼對本報記者表示,雖然這部新作主要針對美國政治中的「輕視文化」,但其揭示的問題、提出的改善策略也可供其他國家借鑒。雖然不同國家有各自的文化傳統和社會習俗,但對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愛,將有助於減少國家間的誤解和成見,緩和緊張的國際局勢,從而讓世界各國更好地合作以應對人類的共同挑戰。


精彩推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李想排版編輯:李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丘亮輝:一位傑出的學術活動組織者
王傳發:做人民需要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