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曾仕強教授64句人生箴言,哪一句改變了你的人生?

曾仕強教授64句人生箴言,哪一句改變了你的人生?

學習是最好的致敬

在數十年的述道授業中,曾仕強教授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給我們留下了無窮的智慧。曾師箴言,字字珠璣,智慧璀璨,向來被無數人追捧傳播,還有人表示,正是因為讀到某句話,恍然醒悟,由此改變了整個人生。

今天,我們整理了曾師8類64句智慧箴言,讓我們一起懷著親切感恩的心,再次恭讀曾師那一句句情真意切的智慧話語,洗滌心靈,開悟人生。

一、關於易經

《易經》,是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無論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之中的道,還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中的道,都來源於《易經》中最基本的的思想,那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經》里有一句話,叫作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它的意思就是我們要自己去了解天理,順從自然,就會得到吉祥,就不會有不利的後果。這就說明,我們所重在人,在自己。其實《易經》就是把自然的規律轉移到人事方面的倫理。

《易經》的道理很簡單,叫作站在不要不要的立場來要才不會亂要,站在沒有沒有意見的立場來發表意見才不會亂講,站在退讓的立場來不讓,最後當仁不讓,這是最好的邏輯。

《易經》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要靠自己,不要寄希望於人家的幫助。所以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意思是說,怨天尤人沒有用,根本跟天和人沒有關係。可是我們還有一句話,叫作「天人合一」。那怎麼能說跟天和人沒有關係呢?這就是說,做得好就有關係,做得不好,根本沒有關係。

中國人的信仰在哪裡?伏羲氏當年的用意是要讓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世世有一個共同的認識,有一個共同的信仰,就是倫理道德。我們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那個永遠沒有斷的東西就是倫理道德。

吉凶跟利害是不一樣的。《易經》裡面所講的吉凶的意思,是你如果按照《易經》的道理去做,那就是吉,因為你一定會有所得;你如果不按照《易經》的道理去做,那就是凶,因為即使你有所得,也一定守不住。利害其實是短暫的現象,得失才是比較長期的效果。

《易經》中共有六十四卦,是我們把宇宙所有的事情進行歸納概括,最後演變成了六十四種代表情境。我們之所以把《易經》當做人生的寶典,就是碰到什麼事情的時候,可以從《易經》中尋求對應的情境,一查我們就明白了:在這個處境裡面,要把握這幾個基本原則,要這麼去應對,這樣就可以趨吉避凶。

《易經》就講三個字,第一是「上」。「上」,加一個豎,叫作「止」,適可而止。任何事情在求上進的過程中,都要適可而止。這個止非常重要,因為止不住衝過頭,那就完了。止中有上,上中有止,然後終結就是一個「正」字。這個正就叫作道。

二、關於論語

《論語》第一篇應該正名為「學天篇」。「學天篇」是說,做人,不管職位高低,不管從事什麼行業,都應該向大自然學習。人既然不能離開大自然,就必須要按照大自然的規律,去找到做人做事的方向。

從心所欲是有條件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達到。必須經過無數次的改善又改善,真正能夠喜怒哀樂都發而皆中節,也就是表現到合理的程度,才可以從心所欲。我們應該把不逾矩當做從心所欲的必要條件。倘若逾矩,那就不可以從心所欲了。

不器,是君子努力的目標。做人應該盡量擴大視野,博古通今,具備第二專長,不固定在特定的用途上面。但是,不能夠妄自尊大,動不動自誇為通才。

多同自己競爭,要求自己一天比一天更精進。不要樣樣都要跟人家比,以免人比人氣死人,最後自己氣死自己。實在要爭,非爭不可的時候,也應保持君子風度。

孔子的思想,以仁為中心。但是仁必須合義,我們可以說仁義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義便是公正合理,所以愛人愛得公正,厭惡人也要厭惡得合理。

說做便做,除非迫在眉睫,非馬上行動不可。否則再一次思慮,應該是必要的。有些事一想再想,便可以決定。有些事三思而後行,比較妥當。有些事三思還不夠,只要有時間,何妨暫時緩一緩,再仔細想想。這樣處理事情,十分老到。

人人都需要修養,最好的方式便是把別人當做一面鏡子。看到別人的言行,就反過來看看自己。比自己好的,想辦法向他學習,以求努力趕上。比自己差的,看看自己有沒有和他同樣的缺點,有的趕快加以改善。

我們經常為了面子,怕承擔責任,不敢勇敢地承認錯誤。真正能夠面對過錯,勇於承認,並且力求補救、改善的,實在太少了。其實怕認錯,也不反省改過,對自己最為不利。

三、關於道德經

道德這兩個字怎麼解釋呢?道是我們的本源,我們跟老子一樣通通從道中來。但是德呢?德是我們這輩子的德性。行道而有所得,就是道德。

我們常常認為,世上的任何東西,不是真的,就是假的。其實真假之間,還有一個東西叫做實。中國人經常講我們說實話,很少講我們說真話。凡是說自己講真話的人,大部分是假的。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充其量只能說實話。

孔子說以直報怨,老子說以德報怨,二者只是兩個時段不一樣而已。老子主張事先防範。為了不引起任何的怨恨,於是就先通過施德來把怨恨消彌掉。也就是說,老子的方法適用於怨恨產生之前。怨結了以後,就不能再以德報怨,這時候就是孔子講的以直報怨了。

一切都是你自己在做決定,一切都要由你自己負責任,這就叫人生。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需要做不同的事情,扮演好自己這一輩子要扮演的角色,就叫守分。人人各有其分,各盡其責,老子把它叫作道法自然。

當你得到好處的時候,已失掉太多的東西;當受到挫折的時候,卻獲得了太多的東西。但是一個看得見,一個看不見,如果我們只注意看得見的部分,就很生氣;如果能夠不執著於有,進入無的境界,就知道自己得到了很多好處,進而心平氣和了。

節制自己,減少慾望、貪念和自私,就是修道的過程。嗜欲深者天機淺,嗜欲淺者天機深,一個人慾望少了,所見天機就多了,離道就近了。老子告訴我們,人從道中來,終回道中去,人生的價值就是修道、行道。

對因果不信的人,就是對自己不信。因為因果是自然的,叫自然的因果,你對自然不信,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對老天不敬。

讀儒家的書要記得,孔子從正面告訴我們,多做正道的事情,多走正道,規規矩矩做人,實實在在做事。讀老子的書則是正言若反,他告訴我們,少做不合道的事。一個叫我們多做合道的時候,另一個叫我們少做不合道的事,這樣左右夾攻,我們才會清醒。

四、關於孝親

中華文化源於易而成於孝,孝就是道。因為孝敬父母才是真正的做人之道。

人的身軀、四肢、毛髮、皮膚,都是從父母承受得來,不敢損毀傷殘,這正是孝道的開始;自身有建樹又實行正道,顯揚名聲於後世,而使父母榮耀,這是孝道最終的目的。

孝敬父母,是子女以實際行為表現出來的。不是做給別人看,也不是做給父母看,應該從內心發出來,做給自己看。看什麼?看看是不是盡心儘力,有沒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無論依情,還是論法,都必須求其合理,所以孝順同樣需要合理。順得合理才叫真孝,順得不合理,必然是虛假的孝。順或不順,以合理為標準,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磨鍊、細加斟酌,才能最終順得合宜。

中國人有一句話叫作:大恩不言謝。天很大,但是沒有父母就沒有子女,父母的恩情比天還大。

父母的話有道理,子女當然要聽從,因為沒有父母會存心害自己的子女;父母的話不合理,也不可以講一大堆道理駁斥他們,因為你沒有資格這樣做。如果父母因為子女而被迫改變,完全沒有尊嚴,就是不孝。

把孝歸納起來,你讓你的子女做到一點你就成功了,就是讓子女心中有父母的存在。你心中有父母,怎麼把這點傳達給子女,這是我們要做的事。這叫作傳承。

懂得孝道的人都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變成好事情,統統可以變成好事情。因為孝了,你就順了。

即送曾教授尊享紀念畫冊

五、關於感情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生活,生活最重要的是有情,即親情,友情,愛情。現在人普遍把事業看的太重要,其實愛情比事業重要。

漂亮很快就會變成不漂亮,有錢也很快會變成沒錢,有能力也會變成沒能力。找對象,要看他的教養好不好,教養才是一輩子的事情。

門當戶對很重要。高攀的結果是很痛苦的。一個窮人家的女兒嫁到富人家,就變成高級傭人,多做事,行;享受,你不行,因為你不配。一個窮人家的兒子娶富人家的女兒,就變成長工,長期的工人。

我們中國人形容夫妻,常常說「不是冤家不聚頭」「歡喜冤家」,其實明白人都知道,婚姻不是這輩子的事情,而是累世你負他的債、他負你的債,才會造成今生在一起的姻緣。既是如此,夫妻二人一定要懂得珍惜彼此、相伴一生。

以敬來養愛,愛情才不會枯萎,才能在婚後還能保持戀愛中的感覺。婚姻是需要用心經營的,就像經營事業一樣。通過經營培養,讓兩人的相處越來越好、越來越順。這是人生一個很美好,也很幸福的過程。

一個婚姻要美滿,感情要成功,雙方都要記住,不要去批評對方的家長,不要去議論對方的家人,這是最起碼的修養。

舌頭和牙齒還會打架。要認清楚關係越親密,彼此越關心,就越容易吵架,叫愛之深,責之切。吵架沒事,不要吵到離婚就好了。所以,夫妻要有個公約,就是不要輕言離婚。

當你戀愛失敗,當你婚姻破裂的時候,我們只有一個建議,就是你要從頭開始。把以前那些丟掉別管,人要緊的時候在現在,不是活在從前。過去的就讓他過去,未來暫時不要想,面對現實,不怨天,不尤人,重新做起。

六、關於家教

子女是上天託付給父母的寶貝,所以父母對子女只有一種權利,便是教養權,而非所有權。所以父母要敞開心胸,完完全全地接納自己的子女,沒有資格挑選,也沒有機會更換。

子女會學好還是學壞,其實跟怎麼教沒有太大的關係,父母自己的品行如何才是關鍵,孩子耳濡目染,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必須謹慎。

作為父母,要安排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去犯錯,這樣他才有改進的機會,否則你不知道他錯在哪裡。如果孩子犯錯了,就要打,那是更加錯誤的做法。實際上,孩子犯錯,父母應該開心才是。孩子終於錯了,終於發現他錯了,幫他改過來就好了。

家庭教養的主要內涵應該父母幫助孩子了解所處的環境,確立自己的價值觀、倫理觀和世界觀,並且學會適當地持經達變,以求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制宜。

我們在家裡面,我建議是在飯桌上,吃飽飯以後,大家不要馬上離開,那是家庭教育最好的地方。一家人坐在一起就講講什麼叫合理,不要很正面地去講,而是用發生的事情說,這樣合理,那樣不合理,灌輸給孩子,讓他從小就有一個合理度。時時刻刻都合理。

樂意分擔責任是一種習慣。所以在家裡面,只要是親人,就不要牽扯到錢財的交往。現在很多家長,很喜歡讓小孩兒做家務,然後給他相應的零花錢,那就沒有親情了。

有些父母認為大的表現當然應該獎勵,小的表現用不著大驚小怪。其實,獎勵小的表現,孩子才能夠有大的表現。我們不贊成公開表揚,卻十分支持私底下給孩子一些鼓勵,幫助他加強信心,做得更好。

家庭的和諧,對於子女教育至關重要。在子女面前,父母絕不要輕易互相責罵,互相怒目相向,甚至出手傷人。有什麼問題,最好避開子女再來商量解決。在子女面前,盡量維持和諧的氣氛,這樣子女的身心才能健康發展。

七、關於做人

人生只做三件事,知道此生為何而來,這是目標,知道如何完成,這是方法,知道如何做得更好,這是改善。三件事聽起來簡單,真正做起來並不那麼容易,需要付出一生的時間和精力。

每個人都要記住,我們都要服從一個規律,沒有人例外,叫作自作自受。每一個人,都要替自己的行為負全部的責任。沒有人害得了你,沒有人救得了你,一切就是自作自受。這是我們需要了解的人生規律。

任何時候,都不要隨便得罪人,以免心不轉人轉,哪一天發生不是冤家不聚首的痛苦場面。在中國,你只要得罪某人,他遲早給你好看。任何一件傷害人的事情,都是一支射出去又返回來射中自己的箭,最終傷害的還是你自己。

大凡成功的人,都在火熱當中,逼得自己力求向上提升。接著經過很多水深的坎陷,吃盡苦頭,也冒足了危險,才逃脫水深火熱的苦難,獲得成功。殊不知成功得來不易,一下子沉淪淹沒,卻是頃刻之間的的事情。

憑良心,會歪打正著,不憑良心,會正打歪著。明明可以賺錢,最後虧本了,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就是當初的一時惡念將整個事情搞亂掉了。而怎麼做怎麼不對的人,最後的效果卻很好,彷彿是老天在保佑,其實不過是人的良心在發生作用。

積善之家,是可以永遠存在下去的。所有看得見的錢財,看得見的寶貝,都是不可靠的。人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在職場生活當中提升自己的品德。

大凡有些成就的人,會集中畢生的時間,做好少數的一兩件事情。但是,一般人沒有那麼幸運,做了很多事情,卻沒有一樣專精,記住,多做不如少做。

人活著就是要改變自己,不需要去改變別人。很遺憾的是,我們老想去改變別人,而對自己無限寬容。

八、關於生死

人生的最後結局是什麼?中國人的答案只有四個字:不了了之。但是,不了了之有兩種,一種是閉著眼睛不了了之,這種比較可愛,叫作心安理得。一種是睜著眼睛不了了之,這種比較可怕,叫作死不瞑目。中國人最怕的就是死不瞑目。所以人生只有一個目標:求得好死。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是要追求圓滿的。通過不斷地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彌補自己的不足,完成自己此生的功課,最後心安理得地離去,開始新的輪迴。

如果你覺得人死只不過是開始,那你就知道不要爭一時要爭千秋,因為死了以後才是千秋的開始,活著就算一百二十年也不過是一百二十年。

一個人不要奢求自己的壽命可以無限延長,死後軀殼不會腐爛,甚至還會復活,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使自己的精神永存於人間。

每一個人都要合理地怕死——生命可貴,不能輕生。中國人最反對的就是自殺,因為人沒有權力自殺。好死不如賴活著,就算活得很辛苦,也要堅持下去,不能輕易放棄。但是,當你應該面對死亡的時候,也不必逃避,不必恐懼,更不能怨恨。

富和貴,是人人所喜悅的,倘若不依正當道理,即使可以得到也不取;貧和賤,是人人所厭惡的,若是不依正當道理,就算可以避去也不去。這是我們時刻不可違背的鐵律。千萬不可存有僥倖的心理,想著先犯一些過失無妨,將來有機會再補回來。因為說不定當天晚上就「蒙主恩召」,含著遺憾和悔恨,怎麼能夠死得安然呢?

中國人特別重視品德修養,就表示每個人都有機會,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立德得到永生。一個人的品德很好,大家都來學習他的品德,這就永生了。所以人要永生,不是靠上帝,不是靠神仙,而是靠我們自己。

人一輩子修不好沒關係,下輩子再來,但是最好這輩子能夠多修一點。人生到最後,能夠適可而止,該修的功課都修了,該做的事也做了,問心無愧,這是最好的結局。

讓我們銘記曾師教誨

身體力行

立志傳承

這是對恩師最好的緬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座大叔8 的精彩文章:

二十四山驗龍定局歌訣
楊公風水學習2—理法立向的原則

TAG:星座大叔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