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人拿祖傳金碗去鑒定,專家看到碗底4個字說:趕緊捐給國家

老人拿祖傳金碗去鑒定,專家看到碗底4個字說:趕緊捐給國家

上個世紀90年代一隻金碗在廣東的文物界引起了一陣騷動,碗的主人聲稱這隻碗是溥儀的御用之物,由於溥儀的身份特殊,作為封建中國的最後一位皇帝,這不僅讓相關的文物管理人員慎之又慎。專家不能聽信這位老人的片面之詞,所以就決定請專家進行鑒別。經過專家們的科學考證,我們大致梳理出來這隻碗是怎麼從清廷的御用之物流向民間的。

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清王朝因此倒台,但是清王室的很多人物並沒有因此失去庇佑,溥儀仍住在紫禁城,仍然被人稱為皇帝,他依然有心腹之人在策劃復辟相關事宜。但是復辟需要極多的經費作為穩定時局的保證,但是當時的宣統帝溥儀3歲繼位,6歲就被革命黨拉下了台,一個小孩子根本毫無積蓄。況且隨著年歲漸長,溥儀的後宮開支也是一日比一日大,太監宮女的日常開銷也需要錢,但是國民政府的經費根本不夠,這就讓溥儀以及他的心腹傷透了腦筋。

於是,清皇室內部開始外流一些寶貝,其中有國庫中藏了很長時間的古玩物件,價值連城,也有溥儀自己用的一些物品,打著御用之物的旗子,也能換一些錢財。當然,這樣的想法在當時清王朝殘餘之人看來,為了復辟大業、為了清朝的持續繁榮都是值得的,然而歷史的走向卻沒有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溥儀最終失敗,清朝的歷史早已經畫上了句號,封建君主時代徹底完結。但是那些寶貝早就不知所終。

當時流出來的寶貝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當成國寶充實國庫,以此來增添他復國之後新國家的底蘊,另一種有溥儀的心腹溥傑收藏,以應不時之需,好讓他們的生活不至於太過窮困潦倒。這些寶貝大概有1000多件,一直都在溥傑手裡,後來溥儀幾經輾轉,從北京到東北,之後再南下,這些寶貝連溥儀也不知道到底流向何方。

溥傑因此在殘破的中國得以偷生,在上層社會風生水起,花錢如流水,直到去世。隨著溥傑的去世,這一批文物也不知所蹤,有人說他基本都花光了,也有人說是被溥傑家人瓜分,關於事情的真相,我們無從得知。

而經過專家的認定,這隻碗就是這一批流失文物裡面的,最大的證據在於這隻金碗後面烙印著4個大字:「宣統御制」,這是清朝御制的標誌,況且純金打造的碗在市場上本來就不多見,清朝對於佛教的崇尚已經達到很高的地步,這隻金碗刻有蓮花圖案也證明了這一點,基本上可以肯定金碗就是清皇室的御用。所以,有專家說老人家,還是趕緊捐給國家吧!

在專家的說服下,老人明白了這是國家文物,他不應該私人佔有,最後他將金碗上交了文物部門,相關部門為了嘉獎老人的這種行為,就給老人發了200塊錢和一面錦旗,老人去世多年,但是那面錦旗依然高高的掛在家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解文化 的精彩文章:

村民盜墓事發,被抓後上交了所盜寶物,結果被官員據為己有
俗語:「沒錢少管三件事,人窮莫說三句話」,老祖宗的話值得一聽

TAG:趣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