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金丹明指》:泄盡古人秘而不宣的「下手調葯」及「煉精化氣」全部口訣

《金丹明指》:泄盡古人秘而不宣的「下手調葯」及「煉精化氣」全部口訣

是書之作,旨在方便道友、弟子修習參考,不作他用。全書無一字虛語,字字摘自歷代丹經,皆祖師、先輩之口訣。全書文字巧為貫串,直指金丹各階段要點,明說關鍵樞紐,詳解藥物、火候、鼎器,入手、轉手、了手,步步階梯,可謂修真之梯徑。

雲石居士 楊理賾

陰曆丙申年四月二十六日

持戒第一

凡本門弟子,必須皈依三寶,持三皈依戒。

第一皈身,太上無極大道。永脫輪迴,故曰道寶。

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故曰經寶。

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師。不落邪見,故曰師寶。

天尊曰:三皈依戒者,天地之樞紐,神仙之根基,修行之初門,建心之元兆,運氣含靈,冥真入理,包羅有象,朕形無外。持之者,天地神明慶快,心智耳目開張,萬物敬畏,六腑和樂,眾真衛護。群生父母,長世不遺,人身交泰。

持三皈依戒已,乃受九真妙戒:

一者,克勤,忠於君主。

二者,敬讓,孝養父母。

三者,不殺,慈救眾生。

四者,不淫,正身處物。

五者,不盜,推義損己。

六者,不嗔,凶怒凌人。

七者,不詐,諂賊害善。

八者,不驕,傲忽至真。

九者,不二,奉戒專一。

清心第二

夜來氣清,息調神住。如其調而調之,即不蹈夫頑空。如其住而住之,又不類夫執著。斯時也,不忘不助,若忘若存。寂寂惺惺,圓圓明明。水自然清,火自然生,神自然交,氣自然會,風自然正,車自然行,抽自然抽,進自然進,添自然添,退自然退。惟其神妙獨得,故爾操縱如心,昏沉自然去也,散亂自然歸也。能弗快活歟?

夫避燈而攢瞌睡,吾不得而見也,在公等之自持也。搖幾而作醒狀,吾不敢與聞也,在公等之自信也。閉目而多思慮,吾不得而知也,在公等之自除也。當清夜而昏沉者,是不勤於此功。當清夜而散亂者,是不專於此功也。不勤、不專,是負祖師之厚望矣。

吾道至妙玄,犯此病者,尚其改旃。

凝神第三

望星呆坐,固是凝神。而呆坐久,則反足以昏神。欲神不昏而且凝,須呆坐之時,靜中有動,空中有色。不與精團,靈趣常周於遍體。毋隨氣伏,光華獨著於全身。耳無聞而間有聞,所聞在風聲鶴唳。目無見而間有見,所見在月貌花容。智慮未全捐,刻見欲存無守有。聰明豈終秘,時之思培後補先。非實非枯,旋啟旋閉。魚不躍而其機是躍,鳶不飛而其性為飛。方謂之凝神,方謂之得凝神之道。然必由靜至動,由空入色。舍呆坐而遽講靈覺,鮮不有胡僧饒舌之誚。又古云:活潑潑的,常惺惺然。二語是凝神本體,有心者細為領會可也。

調葯第四

修道之士,入室靜坐,垂簾塞兌,迴光返照,以鼻微微吸氣一口,下不沖腎,上不衝心,上下往來,舒舒徐徐,以心火下注丹田,用一意存於丹田,一意存於心上,此第一著起手之秘法也。如或鴻鵠賊心,意為牽引,則一陽不旺,五氣不能朝元,此則起手之小有危險也。

次則加調息之功。其法,在真如心內,分一意下注丹田,分一意上存心中,俟口鼻引有後天之氣來,用意接引,下注丹田,不可沖腎,隨順其勢,升送至心,不可衝心,以回光之兩目,上下循行,往來接引,微微鼓送,綿綿若存。後天之氣雖出口鼻,而意盤居氣中,似在心下腎上八寸四分之中,若未出口鼻也。息既調勻,陽氣自旺,雖年老之人,於虛極靜篤之候,其活子時亦必來之多多矣。此調息與興陽之秘法也。倘或以口鼻之後天氣直運至丹田,勢必勉強降伏,力為默運,則必成疾。或致氣墜腎囊,腫其腎子,或冷氣下注,風傷丹田,小腹疼痛各疾。此調息不得法之危險也。如法調息,每夜如調至七百息,斯為得矣。

採藥必認源頭清濁,如偶遇重濁之陽,及淫念興起之陽,即刻提起正念,打起精神,猛加武火,鼓盪熏散,以免將來作祟。此驅邪淫之大法也,修士不可不知。亦邪陽既息,即加意溫養,以免將來危險也。

葯產第五

昔日逢師傳口訣,只要凝神入氣穴。凝神入氣穴五字,真長生妙諦。蓋人之所以得生者,氣耳。氣歸於穴,則日長日滋;氣散於外,則日耗日折。日長日滋,則民安國富;日耗日損,則國滅家亡:蓋生死關頭也。其穴在腎前臍後,中間一處,名曰中宮。神凝於中,則氣自歸;身馳於外,則氣必散。但凝神之法,只宜勿助勿忘,以神馭氣,切不可著意調攝,以致氣反役神。初下手時,但收聽返視聽,回光入內,微微見我呼吸起止,便覺身心靜定,氣息調勻,我只照定其處,任其升降,此為柔上剛下、水火既濟之象。久之息不出喉,只於氣穴中上下,一七二七,偶覺二腎火蒸,腰間暖盛,中宮劈劈跳躍,電火閃灼,乃為真氣已生之侯。然後按定時刻,以神攢轉尾閭,撞破三關,而返中宮,為一周天。

起火第六

真氣已生至中宮,劈劈跳躍,便是一陽初動不老不嫩之景矣。此時宜起火采之,不使其化精而瀉。其起火之法,即從一陽初動之際,為真子時,挺胸仰頭,緊撮穀道,用神逆轉尾閭,調定呼吸,默數刻漏,自子時至巳時,每時三十六息,以吸為主,令其升起。遇卯停息凝照,亦約略三十六息。自午時至亥時,每時二十四息,以呼為主,令其降下。遇酉停息凝照,亦約略二十四息。待至亥時終,送歸中宮,用五息四分之一封固,為一周天。然後仍凝神氣穴,以侯陽生。如是行工,除升降失度、採取違法不算外,必要仍滿一周天之數,方得真氣充盈,精道緊閉,而可為止火之侯。但自始至終,必須如無似有,只以正覺為用,切莫播弄識神,以至藥物不真,神離氣散,不得結丹而空費工夫也。

透三關第七

欲行周天,須明關竅。自尾閭,而夾脊,而大椎,為後三關;自泥丸,而絳宮,而丹田,為前三關。前三關主降,其勢順,開之尚易。後三關主升,其勢逆,開之甚難。起火採藥,若無法開此三關,必生阻滯。法以三關為三車。尾閭為羊車,行火至此,須虛著尾閭,如羊之負物,其尾亂搖。夾脊為鹿車,行火至此,須曲背用力,如鹿之過澗,攢身一跳。大椎為牛車,行火至此,須狠力一拽,如牛之負犁,著力在肩。知此,則火力不至散漫而失度矣。然尤緊者,玉枕不開,泥丸難上,行火至此,又須低頭擺拽,如犀之照潭,其角倒豎,開此一關,則真氣直達泥丸崑崙矣。總之,以真意調定呼吸,運氣過關前,兼此羊、鹿、牛、犀之功以助之,而總不離真意運用。昔人云「鐵鼓三三過,全憑一箭機」者,此也。

止火第八

周天限數已足,自有止火景者,精盡成氣,不惟中宮電光灼閃,眉間亦有電光,為陽光再現是也。此時即宜默照中宮,一念不生,住火停息,收攝未定之氣,氣至大定,則葯已凝成,無復走瀉,而陽道縮小如童子矣。然葯雖已凝,其陽尚嫩,必須葯到純陽之侯,方可採得。法宜定慧兼行,如貓捕鼠,以待三陽開泰,忽然眉間電光又閃,口中津液甘而且暖,是為采大葯之時至矣。夫前次小周天之火,已為采矣,此時何以又名採藥?蓋前次所采之葯,為真精外葯,此時所采之葯,則真陽內葯也。

以上煉而復煉,積之百日,則精不漏而返氣矣。百日者,乃大概言之,或五六十日,百八十日得氣足者;或年老之人二三百日得氣足者;或行工不密,數年乃至一生難得氣足者。無有定日。此時精已化氣,則無復有精,真精已在臍之境矣,已得長生之基而為人仙也。故陽關一閉,個個長生,身已不死,而丹必可成也。是氣因靜定之久,不復動而化精。如有精,則未及證於盡返氣也。真不漏者,則陰縮如小童子,絕無舉動為驗,便有止火之侯,陽光三現之景。此時真氣亦不得死守於臍,須脫胎過關,名為金丹大葯,以五龍捧聖之秘,度過三關,以行中乘大周天之氣候。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道教的洞天福地,都在風光雄奇秀麗的名山之中。著名的道教宮觀以坐落名山者居多,大多聳立在高山危岩之上,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在中國的許許多多名山中,都留下了道教文化的沉積。

一、道教的崇向山林

道教這一土生土長的宗教,是在中國的哲學、科學、風俗、民情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它主要由長江文化孕育而成,創始人張道陵由吳入蜀,以楚文化的老莊道學為基礎,吸取了燕齊文化的神仙思想,又揉合巴蜀文化的鬼道巫風,在鶴鳴山創立了道教。道教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

老子所著的道家經典《道德經》,宣揚以「道」為中心的學說。他從「道法自然」出發,標榜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在這個基礎上重視修道養壽,是他的一個重要的理論貢獻,可以說是生命科學的老祖宗。

我國遠古時代就產生了神靈崇拜,這是各民族都有過的原始思維的表現。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又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了獨特的神仙信仰。神仙信仰和遠古神話傳說聯繫著,我國古代神話傳說有崑崙和蓬萊兩大系統。神仙住在西方昆崙山上和東海蓬萊三島之中,個個風姿綽約,活得逍遙自在,吸甘露,食玉屑,服靈芝,住黃金宮闕,觀奇花瑤草,畜珍禽異獸,特別是掌握著長生不老之葯,真是令人可望而不可得。與神仙信仰相適應,方土也就應運而生。他們揚言能和神仙相通,能以符咒和靈丹妙藥為人治病,還能幫助具備條件的人跨入仙界。一些皇帝為了能長生不老,就命方士到神山仙島去求不死之葯。當然,這樣的願望是無從實現的,方士因此而倒霉者不乏其人。

東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道陵創五斗米道,道教正式產生。從此以後,方士變成了道士,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道教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思潮,而且也作為一種社會力量,積极參与社會生活,逐漸起著多方面的影響。一些著名的道士,以道家之「道」為核心,將縹緲難求的神仙信仰加以發展,又吸取和改造了符水丹藥等治病之術,形成了系統的理論和法術體系。道教比起過去的神仙信仰有顯著的發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強調本人的自我修鍊。也就是說,成仙之道是有的,但要自己去尋求。只要修鍊到家了,就能有成仙之望。如果不能修成,責任自然在於自己。

道教在教義上與佛教最大的區別,也是與其它一切宗教的主要不同之處,就突出地表現在「貴生」上。佛教認為,人生在世罪孽深重,應當深深地懺悔和苦苦地修鍊,以求得來世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道教卻追求現世之樂,以今世修道成仙為理想境界。養生的要旨,在於清靜、無為。這就應該排除塵世俗務,正心誠意。而養生的許多方法,諸如煉丹、守一、行氣、服食等,也必須排除俗務。因而修鍊者大都隱居於深山老林之中,結草為廬,采果為食,透出一種仙氣。我國的許多美好的自然環境,正是道士們修鍊的最理想的地方,也就逐漸變為道教活動的場所,從而形成了一座座道教名山。

道教以修道成仙,羽化升天為理想。信徒們認為求仙有術,只要清心靜修自有神仙指點。由於術數有別,一旦修鍊成功,有的可成為天仙,有的可以成為地仙。天仙飛升天界,地仙的居處在十洲三島、洞天福地。十洲三島,都在四海之中。洞天福地,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則在陸地之內。它們大多是名山勝景,都可以實指某地。道書中有唐道士司馬承禎編集的《天地宮觀圖》,唐末杜光庭編撰的《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二書所載雖不盡相同,但都詳敘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所在之處。按照道教的說法,洞天福地都有某仙人或真人領治,其間大多是仙真得道之所。這些名山勝景,大概都是唐代以前道教活動就比較集中、比較活躍的地方,道士將這些地方編排在案,於是就有了那麼些洞天福地。這些洞天福地遍布神州大地,使道教虛無而幽深的玄理具體化了,對道教的廣泛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二、從洞天福地看道教發展

道教的洞天福地,囊括了我國眾多的名山,雖然其中有的衰落了,但是,大多數在道教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沉積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容。

終南山離古都西安很近,在歷史上是逸人羽士隱居之處。樓觀台就在終南山的北麓,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道教宮觀的「觀」就是從這裡沿用下來的,素有「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之稱,是道教的發祥地之一,現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樓觀台是周代函谷關令尹喜的故居,他在這裡結草為樓,以為觀星望氣之所,所以名之為草樓觀。老子由楚地西來秦國,尹喜就懇請他到草樓觀,挽留他在這裡著書以傳後世。老子為說《道德經》,寫下了這一傳世的經典之作。如今,樓觀台還有說經台和老子系牛處等,這些都成了道教教主的聖跡。

南北朝時期,樓觀台建起了初具規模的道觀。當時社會動蕩,許多道士潛來終南山隱居修道,其中有一些是當時的高道,形成了以終南山為中心的道派。到了唐代,這裡的道教進入了鼎盛階段。唐初皇帝以老子為遠祖,李淵父子興兵時又得到過樓觀台道士的資助,所以朝廷大力扶植樓觀台的道教。高祖武德三年,皇帝李淵親臨樓觀台拜謁老子,並賜地十多頃,敕令擴建宮觀,特修建宗聖宮,意為「祖宗賢聖」之宮,從此以後賞賜不斷。金元之際,王重陽在終南山下隱居修道,後對傳統道教進行了改革,創立了全真道。這個道派,迅速發展,特別在北方影響很大,成為與正一道並立的兩大道派之一。樓觀奉全真道龍門宗,並為全真三大祖庭之一。老子開道教玄義,被尊為道教始祖,樓觀為老子說經傳道之地,道門公認道教始於樓觀,所以不管是全真道派,還是正一道派,都稱樓觀為「終南祖庭」。

說經台,就是老子為尹喜講授《道德經》的地方,為現今樓觀台的中心,建於海拔560米的峰頂。這裡南依秦嶺,北瞰渭水,層巒疊嶂,茂林修竹,得仙山之靈氣。從這裡南望,峻峰之上有一座八卦形的老子煉丹爐,東南有老子打鐵淬火的仰天池,附近還有老子修真養性的棲真亭。這裡現存碑石七十多通,如唐歐陽詢所書的《大唐宗聖觀記》,宋米芾、蘇軾等人的詩碑和詩詞刻石,元趙子昂的隸書《上善池》刻石等,都是彌足珍貴的文物。此外,還有李白、王維、岑參、溫庭筠、蘇軾、蘇轍、薩都刺等的題詩,留下了歷代著名詩人遊覽樓觀台的體驗。

江西龍虎山在道教中也有特殊的地位。據道書中記載,第一代天師曾在這裡修道煉丹。到了晉代,第四代天師張盛遵其父張魯之囑,攜祖傳印劍自漢中遷回「龍虎山祖師玄壇」。從此以後,歷代子孫就都居住在此,繼承祖訓,世襲道統,傳道布教,至今已傳六十三代。這裡是道教正一天師的祖庭,又稱為第三十二福地,在道教史上有著極大的影響,天師府現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

談到道教名山,自然會想起茅山,它在十大洞天中列為第八洞天,茅山道士素來有名,活躍在民間傳說和文藝作品之中。茅山原名句曲山,位於江蘇省西南部。西漢時,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來此隱居修鍊。他們擅長醫道,精於藥理,行醫民間,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愛戴。為了紀念他們,改句曲山之名為茅山。後來,道教在此興起,就尊茅氏三兄弟為「三茅真君」。

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都建都於南京,南京成為政治文化中心。茅山離南京很近,不少名士和高道來此隱修,使茅山逐漸成為道教的中心。到了南梁時,著名道士陶弘景來茅山隱居,對茅山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陶弘景是聲望很高的大學者,有各種著述二百餘卷,廣及各門學科,又精通醫藥、鑄造、煉丹等方技,還擅長於辭章。他深得梁武帝的敬重,送太子到茅山拜他為師,朝廷遇有疑難之事都要向他請教。當時人們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茅山也得到「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譽。

隋唐之時,茅山已發展成為道教第一大宗,不少著名道士都出自茅山上清派,逐漸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茅山道。他們除根據《黃庭經》等,習練愛精寶氣諸道術外,又鑽研《易》學和老莊之言,注重著書立說以傳後世,使道教的教理教義漸臻完善。當時許多道教名山,大多直接或間接受茅山派的影響,如陶弘景的再傳弟子潘師正居嵩山,潘師正的弟子司馬承禎先後居衡山、桐柏山,杜光庭也是茅山派的傳人,後又傳道於青城山等道教名山。

晉代著名道士葛洪,是道教的理論家、煉丹家、醫學家,足跡遍及江南各地,他的名字和許多道教名山聯繫著,現存遺迹主要有兩處:一處是廣東羅浮山沖虛古觀,一處為杭州葛嶺抱朴道院,這兩處現都已列入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廣東羅浮山又名東樵山,與西樵山為姐妹山,素有「南粵名山數二樵」之說。東晉咸和年間,葛洪偕夫人鮑姑及子侄南下,來羅浮山結廬修鍊。他先在朱明洞前建南庵,初名為都虛觀,除修道煉丹外,還採葯為人治病,並又著書講學。跟他學習的信徒越來越多,就又增建了東、西、北三庵,後來還在白鶴峰建了白鶴觀。後來,他在羅浮山羽化成道,享年八十一歲。葛洪一生著述多達七十多種,共六百五十多卷。他的主要著作《抱撲子》,確定了戰國以來的神仙理論體系,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對道教的丹鼎派產生過重要影響。他撰寫的《金匱藥方》、《時後備急方》,則是我國古代醫學的珍貴遺產。

葛洪是羅浮山道教聖地的開創者,這裡在道教十大洞天中列為第七洞天。後人為了紀念這位高道,在都虛觀原址建置葛洪祠,唐玄宗天寶年間擴建為葛仙祠,宋哲宗又賜「沖虛觀」匾額。沖虛古觀歷史最悠久,環境也最清幽,山門有石刻楹聯道是:「妙景空不空四百峰巒朝紫府;尊躬上之上五千道德啟玄門。」走到大門前又可見刻著一副對聯,上面寫道:「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它們確切地概括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意蘊。古觀中有很多葛洪的遺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葛洪建造的煉丹灶。這一稀奇的煉丹爐,已成彌足珍貴的文物,站在它的面前可想見當年葛洪煉丹的情形,也是研究科學史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離這裡不遠處有東坡亭,傳說蘇東坡很尊敬葛洪,在這裡建有東坡山房,開闢了一個葯圃,並以所種中草藥為題,寫下了《小圃五詠》。他在給兒子的一首詩中寫道:「東坡之師抱朴老,真契早己交前生。」

此外,諸如青城山、武當山、嶗山等,也都是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遊覽道教的洞天福地,可以了解到道教發展的一斑,知道在發展中形成有道教派別,感受到道教文化的一些內容和特色。

三、道教名山的宮觀

宮觀,是道教敬神祀仙,道士修鍊養性以及進行各種有關活動的場所。相對而言,稱作「宮」或稱作「觀」的,規模和影響都比較大一些。

宮觀是在道教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的。最初的修道者,大多隱居深山老林結草為廬,張道陵曾在好多山中修鍊,當時的道場都是非常簡陋的草屋。晉代的道館或稱廬,或稱治,或稱靖,或稱館,一般還大多是茅屋,有的在山洞旁築一簡易的房屋。到了南北朝時期,北朝始有道觀之稱。後魏太武帝為寇謙之建壇、宇,並供養道士一百多人,可見這種道館已很可觀。北魏時終南山已有樓觀,北周時又有雲台觀、通道觀、玄都觀等,這時宮觀建築已具相當規模。南朝齊有興世館,梁有華陽上下館、朱陽館,也在逐漸向宮觀推進。唐代,在道教史上進入了繁盛時期,明確地以「觀」字代替了「館」字,宮觀建設有了迅速的增長,修建了大規模的宮殿式宮觀,並從山林向城鎮發展。據《唐六典·祠都》記載:「凡天下觀總一千六百八十七所。」杜光庭在《歷代崇道記》中說,唐代有宮觀一千九百餘所。宋代,宮觀建設更加盛行,規模雖有大有小,但都趨向宮殿式,此後就大致定型。明清之際道教開始衰落,清修《圖書集成·道觀部》記載,全國各地古今道觀有三百三十六座。歷經多年戰亂,不少已經毀壞。

為了了解和欣賞道教宮觀,需要具有一定的道教知識;而如果細心地遊覽道教宮觀,那麼就又能增進對道教文化的認識。從名與實著眼,道教宮觀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主要供奉道教至尊之神,並以之命名;一是主要供奉某一教派先師,並根據其特色命名;一是主要供奉道教史上著名人物和道教神話人物,並用這些人物命名。從這些不同的宮觀中,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許多內容。

道教天神中最尊貴的首推「三清」,也就是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餘天靈寶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的出現,是對盤古開天闢地神話改造而來。其他兩位,靈寶天尊本於道教早期尊奉的太上大道君,道德天尊則本於道教教主老子的神話。玉清、上清、太清是道教三清境,玉清聖境是元始天尊的居處,上清真境是靈寶天尊的居處,太清仙境是道德天尊的居處,也就是道教中最高境界的神仙洞府。在道教宮觀中,以玉清、上清、太清命名的為數最多,這些宮觀都以供奉三清神像為主,也是最典型的道教宮觀。

道教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很多道派,各自都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元代,全真派崛起以後,形成全真與正一兩大道派。全真道重清修,強調養性,持戒較嚴;正一道重符咒,講究醮儀,法事豐富。在這兩大道派以下,又各有不少較小的道派。它們都有自己活動的中心,這些教派各自傳道受戒,屬於它們的宮觀也都有自己的色彩。例如:茅山九霄萬福宮,主要供奉開山祖師三茅真君,顯示出茅山派的特色。

道教名山中的有些宮觀,突出道教中的某一人物的神像,這樣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武當山的太岳太和宮,正殿為朝聖殿,內奉銅鑄鎏金真武大帝坐像。紫霄宮的正殿,主像也是真武的神像,武當山的獨特之處於此可見一斑。特別是八仙中的呂洞賓,以他命名的如純陽宮、純陽觀,更是許多道教聖地都可見到。

從道教宮觀的建築來看,一般可分為三個部分:前庭、中庭、寮房。前庭以山門為主要建築,道教視之為仙、俗之分的象徵,跨入山門就標誌著進了仙界。因為道教宮觀始建於山林之中,所以一直都沿稱之為山門,顯示出道教起自山林隱修的本性。許多道教名山中宮觀的山門,往往依山就勢經過精心設計而建,是整體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出仙境獨特的氣勢和氛圍。山門殿內供奉著門神,一般都是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此外,還有土地、孤魂爺的神像或牌位。前庭除山門外,還包括華表、幡桿、欞星門、鐘鼓樓等附屬建築,有的是表示道教聖地的威嚴,有的用來懸掛和安置鍾、鼓,作為道眾作息的號令和道場的法器。寮房為道眾的生活區,有的也建設得很別緻,除各種生活設施外,還建有亭台樓閣,點綴著樹木花卉,使整個環境顯得很幽雅。宮觀的主體是中庭,以靈官殿為先導,包括主殿、陪殿、廂房、經堂等。大部分宮觀,進入山門後迎面而來的就是靈官殿,這裡供奉的王靈官就是道教的護法神。在王靈官神像的左右,往往還配祀四元帥、青龍白虎、四值功曹等。靈官殿的後面就是主殿,主殿是宮觀的核心所在,和宮觀的名與實密切地聯繫著。

道教的天神很多,而且又很雜。這種狀況的形成,一是受古代天神信仰的傳統影響,一是由於民間流傳的各種派別的信仰不同。到了南北朝時期,在與佛教競爭的過程中,因受佛教影響和迫於佛教壓力,南朝道士陶弘景和北朝道士寇謙之,都注意到了致力歸納與組織眾神,才開始逐漸形成統一的神仙譜系。就主要供奉道教共同的至高天尊的宮觀來說,主殿就是供奉三位天尊的三清殿。在中間就坐的,就是元始天尊,他的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胸前似有一團渾然一體之氣,象徵著「天地未形,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右邊的一位是靈寶天尊,他雙手捧著「陰陽鏡」,這鏡半黑半白,白中有黑點,黑中有白點,就是道教的圖案,象徵著剛從無極狀態分化出來的「太極」狀態。左邊的一位是道德天尊,這一位白髮長須的老者,手裡拿著一把長柄扇,扇面上畫有「太極」圖案,象徵由太極分化出來的陰陽兩儀。「三清」,正象徵著天地化育的根本大道,他們在道教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道德天尊,通常也稱太上老君,實際上就是老子,被尊為道教的始祖。他的地位相當於佛教中的釋迦牟尼,道教抬出這位學說高深德高望重的哲人為教主,正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足以與佛教抗衡。

在道教的眾神中,還有「四御」的地位也很高。所謂「四御」,也就是四位天帝。在「四御」之中,最受尊崇的是玉皇大帝。他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人們的福禍和生死都掌握在他的手中,所以在古代民間有廣泛的影響。玉皇殿,也稱凌霄寶殿,正中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的神像,頭戴冕旒,身著朝袍,儼然是位皇帝。然而,以玉皇殿為主殿的宮觀並不多。

在道教宮觀中,除主殿之外,還有一些偏殿,這些殿堂各有神主。諸如:三官殿供奉三官,這就是: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顧名思義,因為三官能賜福、赦罪、解厄,和人們的關係十分密切,所以人們都要對他們頂禮膜拜。聖母殿,總的來說都供奉聖母,但具體的是哪位聖母,每個宮觀又會有不同,有的是斗姥,有的是王母,有的是九天玄女,有的是碧霞元君,有的是天妃媽祖,也有的就統稱之為娘娘殿。這些神靈,給人的印象是慈祥的母性,關心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疾苦的需求,所以影響非常深遠,特別使古代的婦女感到親切。

道教名山中的宮觀在建築上也很有特色,或選址於頂峰之上,或修建在懸崖之旁,利用各種有利的自然條件,表現出仙山瓊閣的意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道探索 的精彩文章:

眾多修行人「血的教訓」:除非你身上「這三脈」都通了,不然「禁慾」會導致極其恐怖的後果!

TAG:丹道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