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好校規就是要嚴中有愛

好校規就是要嚴中有愛

日前,湖北咸寧某高中對學生髮型做出規定:「男生無鬢角、無染髮、短劉海;女生髮不搭肩、短劉海。」如果學生不按規定剪髮將通知家長帶回理髮,達到要求才能回校學習。這一校規引發了不少爭議。事實上,最近一些中小學對學生儀容儀錶、行為習慣的規定經常會引發一些議論。那麼問題來了:中小學校制定校規的邊界究竟在哪裡?

關於學生儀容儀錶的規定可參閱《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以下簡稱《規範》)40條,這一《規範》集中體現了國家對中學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為的基本要求,對於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集體觀、道德觀、法制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理想信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教育部最新的《規範》版本也已是在2004年發布的了,其中第2條要求:「穿戴整潔、樸素大方。不燙髮,不染髮,不化妝,不佩戴首飾,男生不留長發,女生不穿高跟鞋。」但是,學校日常管理中要落實這幾點並非易事。比如「男生不留長發,女生不穿高跟鞋」,尺度就頗有些不容易拿捏:鞋跟高度的具體規格缺少明確界定,而髮型的主要問題在於具體的髮長。部分學校會區別對待:藝術社團的女生因經常登台演出的特定需要可以蓄長發,其他女生一律發不過肩。男生的麻煩也同樣在「不留長發」的「長」,究竟多「長」為度並沒有公認的數據標準。有的學校內部規定男生髮不過寸,大約3厘米為限。由此可見,《規範》只是提出了相對模糊的大致方向和要求。

校規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連同校風、教風、學風、校訓(俗稱「三風一訓」)以及校園的軟硬體建設等,都是學校歷史發展軌跡和辦學思想內涵的積澱,或隱或顯地發揮著育人的功能和價值。

從學校角度來說,鑒於社會前進的步伐不斷加速,各地方、各學校情況的差別,為了維護日常教育教學正常秩序,學校會在《規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一系列更加全面、細緻、具體、可操作的規章制度,來規範學校師生的語言、行為,加強學校綜合治理,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與生活環境,以更好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對於學生儀容儀錶看似苛刻的規定背後,目的正是創設利於學生淳樸、陽光、向上、專註、勤奮治學的大環境,是對全體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愛護。

從學生角度來說,中學生正處於朝氣蓬勃的青春期,個性意識開始覺醒,樂於接觸、接受新鮮事物、流行元素。但他們自身卻閱歷尚淺,有一些學生缺乏明辨是非美醜的能力,這就迫切需要強力有效的外在約束來干預、疏導、矯正。

從家長等公眾角度來講,要對學校依法教書育人的公共職能予以充分的信任和理解,包括學生儀容儀錶等要求在內的校規,都是為了促成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學校育人職責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直接外在體現。學校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不外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旨在培育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這一點毋庸置疑。

從法律角度來講,由教育部頒布實施的《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是指南性的規定文件,是專為約束在校中小學生行為的規章規矩。如前所述,鑒於《規範》在內容表述上較為概括、籠統,學校有必要針對學生的儀容儀錶標準做出更加細緻、明確的要求。有人動不動就認為學校的校規「突破」「超越」《規範》規定或者與《規範》「產生衝突」,這些說法很多時候並不成立。

當然,社會上的一些不同聲音,客觀上對於學校日常管理規章制度建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學校應貫徹落實政府相關規定,切實履行五育並舉、全面育人的職責;另一方面,鑒於中學生這一特定人群的對象特徵,校規在細節方面應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在管理與育人之間把握好合適的「度」,需要耐心地跟家長、學生做好必要的溝通、疏導工作,提高育人工作藝術,改進工作作風,避免因工作方式方法簡單粗暴而引發誤會乃至對立情緒。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後)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21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熊思東代表:規範「一帶一路」大學聯盟建立和發展
「我們聽到了春天的腳步聲」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