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用知道名字,但至少看一眼這個女人

不用知道名字,但至少看一眼這個女人

下海。

一個帶著復古味道的詞。

曾經我們說「下海經商」,意味著難得的勇氣和魄力。

但經過演變,它暗搓搓地變了味道,成了「皮肉生意」的代名詞。

於是我們用得謹慎,說得悄悄。

為什麼Sir今天要重提?

因為一部同樣謹慎,同樣悄悄而至的電影。

《下海》

Bitter Flowers

17年釜山電影節展映過後,再無聲息。

幕後陣容,不算強大,勝在精準。

王小帥監製,導演來自法國,奧利維耶·梅斯。

導演生涯只拍過兩部長片,卻都是華語,一部《前門前》,一部《下海》。

演員,都是文藝片老熟人:耿樂、齊溪、曾美慧孜

演技不差,評分不低。IMDb7.4,豆瓣7.5分。

不用知道名字,但至少看一眼這個女人

儘管如此,影片也遲遲沒跟我們見面。

直到前一陣子,有微博網友親自在國外找到DVD並自己掏錢壓制上傳資源,我們才有機會接近。(來自微博 @法蘭西那些事er,現在資源已刪)

打開電影Sir才懂,為什麼它要如此「低調」。

一個如今看來不太放得上檯面的故事——

中國女性站街巴黎。

她們站的街,在巴黎一個叫做Belleville的地方,又叫做「美麗城」。

名字美麗,卻魚龍混雜。

這的唐人街,成了那些剛到法國,語言不通的女人主要出沒的地點。

這條街千里迢迢,這裡的故事……

理所當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近幾年,殺害華人妓女的案件屢次發生。

但關於她們的新聞報道,只有寥寥幾篇,而且都來自外媒。

不用知道名字,但至少看一眼這個女人

不用知道名字,但至少看一眼這個女人

電影里不乏她們的身影。

但這些電影,竟連一張中文海報都找不到——

《上海美麗城》《站街女》《下海》。

不用知道名字,但至少看一眼這個女人

這些故事,我們比誰都清楚,但卻比誰都避諱。

得從90年代說起——

這個年代裡,我們學會了「下海」這個詞。

也吃盡了「下崗」這個詞的苦。

應政府政策要求和市場經濟的實際需求,國有企業被大規模改革、停產。

數十萬的企業被關停、超過兩千萬的工人裁員。

這種大刀闊斧的改革方式,劈中當時中國的工業心臟——東北

如Sir之前介紹過的紀錄片《鐵西區》,就還原過那座龐大的廢墟。

不用知道名字,但至少看一眼這個女人

在勞動保障還未完善時,東北地區工人以一年工齡2000元的價格,被買斷、下崗。

突然的轉型,讓那些數十年如一日,以為能一直被工廠負責生老病死的工人們,突然斷了活路。

他們刻板,除了工廠的那一套,就再沒有別的營生技術;

他們不再年輕,也沒有重新再來的時間。

吳曉波在《中國工人階級的憂傷》里,借著《鋼的琴》說過這樣一句話:

他們沒有犯過任何錯誤,卻要承擔完全不可能承受的改革代價。

通過改革,經濟慢慢度過了轉型的陣痛。

但工人和工人的家庭,卻因此走上了沒有盡頭的絕路。

電影的每一幀,都在刻意營造著時代感。

就算去到國外,海報里的手機,還是諾基亞直板機。

不用知道名字,但至少看一眼這個女人

《下海》選擇把視野縮小,用鏡頭聚焦一小撮特定的人群,絕不是沒有野心。

反而,後勁強烈——

它如稜鏡一般,折射出時代轉折點的無限個連鎖反應。

齊溪飾演的張麗娜,東北人,本是想為孩子、為家多掙點錢。

但當時正值「下崗潮」,許多人紛紛望向「洋市場」。

通過蛇頭,張麗娜借了高利貸,離開家來巴黎非法打工。

但不會外語、沒有技術的她,只能給華人家庭做保姆。

開始,蛇頭吹噓能掙2000歐一個月。

但到了這,硬是打了個骨折——

500,還隨時剋扣。

住雜物間,有時還不讓出門。

不用知道名字,但至少看一眼這個女人

這樣的待遇,不僅掙不到錢,連當初借的高利貸都還不上。

明擺著被騙,但一點辦法都沒有。

留下,寄不了錢回家還債;

回去,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

走投無路的時候,她遇見了東北老鄉李玉梅。

一個「下了海」的女人。

不用知道名字,但至少看一眼這個女人

老鄉帶她找了新的住處,便宜。

可一開門,大開眼界——

只有幾十平米的房間里,擠下了5、6個女人。

而她們,也都是幹這一行的。

而且,一個比一個老。

不用知道名字,但至少看一眼這個女人

開始,張麗娜看不起她們。

白天在外面拚命找工作,晚上回到家,從不跟她們一桌吃飯。

但眼看錢快花完了,工作一個沒找到。

她開始猶豫——

躺著就能掙錢,這事,干還是不幹?

從絕望,到麻木,因為生存壓力的不斷擠壓,她不過用了一個禮拜的時間。

沒多久,她就能很快地捕捉嫖客的眼神,只要一個凝視,心領神會的她就能轉頭回來。

偷偷地,用手比個價錢。

不用知道名字,但至少看一眼這個女人

開房,交易,拿錢,一氣呵成。

張麗娜宛若一隻待宰的羔羊。

在一次次衝破身體和內心防線的攻擊中,消耗自己的自尊,去抵抗無邊的困境。

當初她問起老鄉,這些女人都是幹嘛的。

老鄉回答,三個字,準確而生動——

「給逼的。」

從鄙視到同流,她才真正理解了這三個字,Sir也一樣。

給誰逼的?

不是她的丈夫,不是她的孩子,更不是她自己。

如果硬要有一個答案,那就是每個人都有的慾望、尊嚴。

家人的臉面,未來的生活,後代的成長……

所有一切,都暗暗形成了一股急流,獨在異鄉的張麗娜不得不順勢漂泊。

不用知道名字,但至少看一眼這個女人

Sir知道你依然想問:她們為什麼不回去?

有一個細節,可能會說服你。

剛到巴黎,張麗娜在別的華人口中聽到最多的三個字:東北人

請她做保姆的人,家裡花瓶摔碎了,罵她,「笨手笨腳的東北人」;

飯店上錯菜,明明是老闆的錯,非要加一句「矯情的東北人」。

這是地域歧視?

可能有。

但更多的是,當地的華人都心知肚明——

只有她們,會在這裡熬著,堅持著,忍受著。

不是不想走,是走不了。

別人的眼光,她們自己最清楚。

比如張麗娜,每天必須戴上另一張面具才能做人。

接客時,她放下頭髮,化上濃妝戴上誇張的大耳環。

她說,她叫Lily。

不用知道名字,但至少看一眼這個女人

在與丈夫視頻前,她擦掉口紅,紮起馬尾。

換上自己清湯掛麵的樣子。

這個時候,她,是丈夫的妻子。

不用知道名字,但至少看一眼這個女人

不用知道名字,但至少看一眼這個女人

在家書中,她停留在法國各大景點。

照片上要擺出開心,滿足的笑臉。

這時候,她是讓母親驕傲的女兒,一個在外養家的端莊母親。

不用知道名字,但至少看一眼這個女人

過年,她們是一群包著餃子,喝著白酒,唱著「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大姑娘走進青紗帳」的東北女人。

看上去歡天喜地,不過是一縷縷望鄉的遊魂。

回不到家鄉,就讓心死在異鄉。

張麗娜就沒有為自己活過。

為家裡賺回了一套房,一個店鋪之後,張麗娜回國了。

在丈夫身邊的第一晚,睡前,她自我厭惡地洗了很久的澡。

咬牙切齒地,驚恐萬分地,碰觸著自己的每一寸肌膚。

臟。

憤怒。

不甘心。

不用知道名字,但至少看一眼這個女人

張麗娜故事,是結束了。

但那些留在法國的女人們的故事,卻還未結束。

在法國,有專門為這些流浪在街邊的妓女,義務服務的非政府慈善機構組織「荷花車」。

他們會免費為這些女人體檢,也會普及法律知識,提供免費避孕套。

不用知道名字,但至少看一眼這個女人

Sir在法國非政府組織「世界醫生」發表的一項調查里看到一組數據,觸目驚心:

法國的華人性工作者中,90%在國內留有子女;

平均年齡42歲,最年輕27歲,最大年紀63歲;

從90年代的500-700人,到2016年,人數增長到1300人;

而她們賺取的嫖資,一次只在20-60歐,有時候甚至可以更低。

沒錯,這不是歷史。

甚至,「下海」的人數還在攀升。

Sir絕不鼓勵這種做法。

但Sir也無法怪責她們的決定。

在余華的《活著》里,有這樣一句話:

我知道福貴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若大地?

上九流,或是下九流,都是活著。

怎麼去活著,是一個人的選擇,但對於有些人——

活著,是唯一的選擇。

對於她們的人生,我們往往選擇忽略,選擇背身。

但忽略了她們就不見,背身他們就消失么?

Sir一直覺得——

我們處在同一個世界,我們又處在不同的世界。

受限於膚色,階級,智力,乃至時代浪潮,我們很難真正體驗他人的命運,進而理解他人的酸甜苦辣。

好在還有電影。

記錄下這一班班沉默而卑微的人。

讓我們看到,聽到,感受到:收回那根優越感的手指,你我都不過是在用力活著的人。

海水已經夠冷了,別讓岸上更冷。

不用知道名字,但至少看一眼這個女人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ir電影 的精彩文章:

親眼見證這檔王牌節目一步步消失
流量明星的冬天來了

TAG:Sir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