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中國設計師根據古代青銅器設計一組器皿,顛覆了傳統餐具理念,還被中國工業設計博物館收藏!

中國設計師根據古代青銅器設計一組器皿,顛覆了傳統餐具理念,還被中國工業設計博物館收藏!

有人說,沒有好看的餐具,就相當於浪費了一身好廚藝。對此,我太同意了~

節目的開始,

先請大家。。大聲朗讀下面幾個字!

額,這個這個。。

那啥,先表著急查字典,

答案附在文末哦~~

先來瞅瞅這些字分別對應的是什麼東東吧:

(圖片來自網路)

不造你是否已經發現:

它們幾個都長了三條腿!

其實無論是這些三足青銅器,還是更早的三足陶器,它們雖種類繁多,但在古代基本都跟祭祀和「吃喝」有關:蒸飯的、煮肉的、盛酒的等等。。

(圖片來自網路)

然鵝~這些東東雖美,可現在卻只能擺在博物館裡供我們欣賞,畢竟在當下這個時代,從實用角度來說,很少有人會用陶器和青銅器當餐具了。。

那。。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

我們的古人創造了無數的文化瑰寶,

有木有可能從這裡面出發,

設計出橫跨東西方餐具的現代設計呢?

當然有可能了!

而且。。已經有人把它給做出來了!

這組餐具的名字叫L 鑄鐵系列,它們的作者就是L 品牌的創始人和首席設計師:李鳳朗

李鳳朗

廣州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

前 Lenovo 消費 PC設計高級總監;

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師和項目總負責人;

過去十年獲得了包括紅點獎在內的全球165個國際設計獎項。

2017年創辦 L Design 品牌,秉承「全球語境下的中國現代設計」理念,探索文明延續的生活方式和現代設計。

李鳳朗在他25年工業設計的從業生涯中,一直對中國傳統器皿有著濃厚的興趣。

這些器皿作為古人生活中的禮器和實用器,隨著被使用而從新到舊、從生疏到醇厚,它們不僅是美好生活的永恆記憶,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了中國古人對食物敬畏和感恩天地的恩賜。

此外,李鳳朗也對如何在繼承的基礎上設計出適合現代人使用的器皿做了很多思考。

他希望可以通過設計產品來改變或引導更多人發現美好的生活方式,通過時代的發展而順應符合當下的語境和趨勢,設計出真正滿足使用者需求的家居用品。

如何能夠跨越不同的品類,並能夠有全球語境下的共鳴?如何找到一個好的設計理念和形式表達呢?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傳統三足的器皿為李鳳朗帶來了設計靈感。這種三足的設計不僅能成為器具的支撐、增加受熱面積,其功能在後來也逐漸延展到一種與天地對話的符號。

(圖片來自網路)

三足支撐是最穩定的結構,

特別是自然材料的桌面,都能很好放穩;

三足支撐,能夠讓產品懸空,並有懸浮的感覺,

讓人產生不可思議的雕塑美感;

產品下部的空間也可以放置一些東西,

能能夠提高桌面的使用效率。

於是就有了這些設計草圖和

效果圖。。

然後又有了這些3D列印的塑料模型,李鳳朗在它們的基礎上進行了尺寸和細節的反覆推敲與調整。

最終的 L 鑄鐵系列成品總共有

七款產品:

L 鑄鐵大盤

這是一個絕佳的烹飪廚具。

產品尺寸:320*320*58mm

凈重:3kg

三足的支撐不僅致敬了傳統文化,還適用任意檯面或不平整環境。

它可以作為燒烤用具使用,在保持食物營養價值的同時,也能打造出最佳的食物口感~

此外它也能當盛用餐具使用,完成從廚房到餐桌的角色轉變。既可以當餐桌主菜盤用:

也可以化身為水果盤和沙拉盤:

還可以作為生活禮器來應用,點綴家居空間。

不論是放在進門處當做放鑰匙等的收納盤,還是置於茶几、邊櫃作為裝飾,它都會成為家中獨特的風景哦~

L 鑄鐵附耳盤

產品尺寸:330*250*50mm

凈重:2kg

在作為盛用廚具使用時,它可做西餐主盤、中餐菜盤。

圓球體的鍋體內表面,很容易視覺測量鍋體「少許」油量多少;可以在燉菜時把湯收到最少:

其最大的亮點是這個獨特的附耳,它與鍋體採用流線型曲線的連體設計。附耳的設計給用餐和生活創意提供了無限可能,比如它可以用來為不同的菜品盛放蘸料或雕花。

L 鑄鐵附耳鍋

作為鑄鐵系列中最大塊頭的一位,這個傢伙除了裝的最多以外,也有著多元的功能,比如作為烹飪廚具使用。

產品尺寸:400*268*136mm

凈重:4.69kg

同時,它也是一個絕佳的露營炊具。讓你在戶外野炊時輕鬆地燒水、煮飯和炒菜。

鍋蓋的把手非常方便抓握,它的支腳可作附耳氣道開關。

附耳的設計不僅賦予把手新的功能,而且還能作為溢水存儲。

鑄鐵附耳鍋能最大化地釋放人體所需微量元素,保持食物營養價值和最佳的食物口感。

它也可以種植更多的綠植或盛放更多的器物。

L 鑄鐵碗

橄欖型的主體加上三足支撐,創造了「懸浮」的造型特色。

產品尺寸:230*230*130mm

凈重:3.4kg

節省桌面空間的同時,也表達了雙手捧起的敬畏。

這個鐵碗同樣也有著多元使用場景。

作為盛用廚具,它可作湯粥、燉菜等盛器,補充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同時也可以水果盤、沙拉盤或蔬菜盤。

同時它可以承托你家中的風景~

L 鑄鐵茶具

L 還有一套三足的茶海。

產品尺寸:320*320*100mm

凈重:7.38kg

總共為一盤四杯。

鐵盤有著一個2.4L弧形盤體。

鐵盤之上為一個優質層壓竹板,健康環保,其表面覆有蠟層,方便清潔。

L 鑄鐵茶杯

三足托起橄欖型的杯體。

產品尺寸:80*80*42mm

凈重:250g

這個橄欖形杯體具有極強導熱性,當茶湯在杯底流暢翻滾時,鑄鐵材料會讓手指瞬間感受水的溫度,避免水溫過高對食道的傷害。

L 鑄鐵水杯

有沒有想過。。喝水這件事情有一天也會充滿儀式感呢?

產品尺寸:80*80*122mm

凈重:720g

這個鑄鐵水杯除了可以用來喝水外,適合沖泡咖啡、奶、果汁等。

L 鑄鐵酒杯

這個酒杯比水杯小一號,適合各式烈酒。

產品尺寸:60*60*92mm

凈重:350g

鑄鐵材料易於導熱,可將杯子置於熱水或冰筒中迅速升溫或降溫,提升酒的口感。

杯子家族大合影:

從現代設計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組好的餐具。其形態簡潔凝練、摩登感爆棚,卻又渾然一體、意味深長。

鑄鐵材料的使用讓每個器皿里外都沒有任何縫隙,方便清洗。

最讓人動心的是,它的功能又不局限於餐具。

那。。為啥要選擇鑄鐵為材料呢?

其實,從歷史和文化的屬性上,李鳳朗最先想到的是陶瓷。

從幾大名窯到高級餐具的骨瓷,李鳳朗都做了嘗試,結果發現陶瓷材料很難保證跨品類器皿的三足的強度。。然後他又評估了不鏽鋼和玻璃,又發現它們無法滿足厚重的文化感受和功能需要。

直到有一天,李鳳朗突然想到:為啥。。不試試鑄鐵材料呢?

人類從很早就開始使用鑄鐵,除了厚重的歷史文化感,鑄鐵的熱容量和均勻收容也是人類飲食文化里上千年的味覺記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鑄鐵鍋具也成就了人類偉大的飲食文化和文明。

經過半年的選擇比較,李鳳朗最後在國內一家鑄鐵生產隱形冠軍企業確定了鑄鐵材料和工藝。

材質特點

精選澳洲原生態鐵礦材料

不含有害化學物質,

烹飪過程釋放人體所需的鐵元素和

36種微量元素,

傳熱均勻。

晶體微結構 一體鑄造成型

鑄造成型的微晶體結構最大化儲熱,

保持鍋體溫度恆定。

食物不易燒焦,

保留水分,從而確保食材最佳口感和營養。

極鐵表面工藝

全球首創鑄鐵表面「極鐵」技術,

大大提高鑄鐵表面滲層的耐腐蝕性和耐磨性,

使用壽命可達百年,簡單保養永不生鏽,

無論烹煮還是爆炒,都不粘鍋底,

易清潔。

鑄鐵產品的表面紋理由做沙子材料的模具決定。為了讓鑄鐵器皿的表面更均勻和細膩,李鳳朗在世界最大的鑄鐵工廠三廈集團與跟工程師比較了數十種沙子。

他們將利用這些沙子做成模具,再生產出樣品,反覆比較哪種沙子能最好地表達產品的造型特徵,表面更加均勻細膩。

考慮到鑄鐵是質地粗糙的一種傳統工藝,如何能夠表達出從器皿上「長」出來三足的感覺,李鳳朗也進行了耗時持久的設計細節品質與工藝的對抗。

三足的三條稜線要在產品上凸顯出來,同時要自然消失,這些細節需要在電腦上反覆通過三維造型模擬,然後通過3D印表機還原虛擬的模型成為真實的造型,再做成手工模具,製作出真實的鑄鐵工藝模型。。

這樣反反覆復的工藝與造型細節的推敲,前後經歷了八個月的時間。。。

另外,防鏽是鑄鐵另外一個世界難題,整個 L 鑄鐵器皿與三廈集團聯合開發了世界領先的超級植物油工藝。

通過自然提取的植物油,在特殊環境下,滲透的鑄鐵的毛細空隙,最大化阻止生鏽。

在歷經艱辛後,

這套產品終於出爐了~

李鳳朗曾做過七年的大學老師,我們在他的設計中可以看到許多學術思考的影子。

當古老的禮儀已不適合當下的生活語境時,如何順應現代人的需求設計出更好的器皿,讓餐具隨著時代語境的變化而變化,是他一直在苦心鑽研的一個課題~

李鳳朗設計的這組器皿沿襲了傳統器物的設計理念,既有傳承又融入了現代元素,完全打破了餐具的使用局限。

2018年,鑒於在文明延續的文化自信和創新性層面的成績,這組產品被中國工業設計博物館收藏。

也受到了多家權威媒體的報道。


有人說,沒有好看的餐具,就相當於浪費了一身好廚藝。對此,我太同意了~

最重要的是,它們能夠激發使用者在生活中萌生出更多的靈感與創意,讓生活變得更有趣~

第四屆中日韓插花藝術交流展

中國設計中國製造

顛覆傳統餐具理念

中國工業設計博物館永久收藏

L 鑄鐵系列器皿

最後,

說好的事情,

這些字的發音是醬紫的~

你。。記住了嗎?

識別下方二維碼立刻購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風東韻 的精彩文章:

東方最美的微笑
舊,有味道

TAG:西風東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