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九成宮》,沒你想的那麼簡單!重新認識歐陽詢筆法!

《九成宮》,沒你想的那麼簡單!重新認識歐陽詢筆法!

總第一四六六期;歡迎關注。

【編者按】在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存在一種特殊的「筆畫異化」現象,即筆畫的互換、借用書寫抑或其他書體「楷化」的一種客觀存在,具體表現為基本筆畫的異化、筆畫的複合型異化、行草筆勢楷書化、篆隸筆意楷書化等。

對於這些特殊手法的重新認知,有助於我們明白:真正形成歐體楷書「遒勁婉潤」「清雅充腴」「妍緊拔群」書風的關鍵所在。

——「書法入門」獨家奉獻;各位公號大佬轉載敬請註明出處。

《九成宮醴泉銘》是唐代書家歐陽詢七十六歲時所書,碑石於貞觀六年(六三二)鐫立,存陝西省麟游縣九成宮遺址,魏徵撰文並署名在前,歐陽詢署名在後。碑高247cm,寬120cm。楷書碑文二十四行,滿行五十字。此碑歷來被奉為「歐體」重要代表作而為後世稱讚。

明陳繼儒論曰:「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明趙崡也在《石墨鐫華》中評介此碑為「正書第一」。明王世貞在《弇州山人稿》中也說:「信本書太傷瘦儉,獨《醴泉銘》遒勁之中不失婉潤,尤為合作。」

北宋拓本 故宮博物院藏

「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遒勁之中不失婉潤」恰如其分地把《九成宮醴泉銘》的主要書寫風格評述殆盡。啟功曾贊歐陽詢在楷書上的貢獻:「直到唐初歐陽詢九成宮碑等,才真正得到統一。也可以說真書的體勢姿態,到了唐初,才算具足完成。」

而具體到字的點畫、結構等獨特安排,更能彰顯出歐陽詢對楷書獨特、高超的造型能力,可謂精彩紛呈,讓人目不暇接。

這裡所謂「筆畫異化」是區別於「異體字」概念的一種書寫現象,也不等同於文字學意義上的字形本身的「異構」或「異寫」,而是著眼於「側」(點)、「勒」(橫)、「弩」(豎)、「趯」(挑鉤)、「策」(仰橫)、「掠」 (長撇)、「啄」(短撇)、「磔」(捺)等基本筆畫的互換、借用書寫抑或其他書體『楷化』的一種客觀存在。

比如, 原本是『勒』的筆畫而寫作『側』,而原本是『側』的筆畫而寫作『趯』等,如『趍』字的『辵』下部變成了『側啄磔』等等,這種行書筆意楷化的現象也屬於典型的『筆畫異寫』,諸如此類的現象,在這裡一併稱之為『筆畫異化』。

對《九成宮醴泉銘》的一千一百零八字進行粗略的量化分析,可見大量的筆畫異化現象,從這些現象中,也可窺歐陽詢對楷書字形的別具匠心和高超的造型能力。

基本筆畫的『異化』

一、『側』的異化

01、『側』的『掠』『啄』化

在《九成宮醴泉銘》中,『側』畫經常被寫作『掠』或者『啄』。最突出的表現是在『氵』中的第二個『側』畫常被寫成縱向的『掠』畫,在《九成宮醴泉銘》中,『氵』部首出現過四十八次,其中第二個『側』畫被『掠』化的有四十四次, 即『 澗 』、『 流 』、『深』、『凄』 、『清』、『涼』、『漢』、『海』、『沙』、『塗』、『泥』、『沼』 、『潤』、『涌』、『渠』、『清』、『注』、『波』、『滌』、 『盪』、『湛』、『澤』、『潛』、『測』、『葳』、『潺』、『湲』、『潔』 、『萍』、『澈』、『淳』、『滿』。

基本沒有被異化的『氵』僅存在於下三字中,即: 『海』、『池』、『沉』。

按照比例關係看,『氵』中第二個側畫被寫作縱向掠畫的比率高達91.6%,這也就意味著,把『側』畫進行『掠』化書寫,是歐陽詢書寫方式的慣性思維方式。

另外,還有一處『側』畫作『啄』畫的典型,即在『戈』字的右上側常被寫成『啄』畫,如『成』、『武』、『儀』、『咸』、『我』、『城』、『盛』、『載』等字中的『側』畫即屬於這種情況。

在『叅』字上的三個『側』,左邊兩個『側』法常被『啄』化,『性』字『忄』的右點也常寫成『啄』畫。

02、『側』的『策』化

在有些筆畫中,『側』畫常作『策』,比如『為』字左上的點長被寫成『策』,『終』字左下角的『側』也被寫作『策』,『以』字中的左上『側』常被歐陽詢作『策』法處理,在《九成宮醴泉銘》中出現過『以』有十三次之多,其中的側化全部使用此類處理方式,無一例外。

3、『側』的『弩』『勒』化

當然,在『食』字中間的『側』畫常作『勒』,如 『食』、『飲』;還有一些字比如『令』、『齡』是把中間的『側』進行『勒』化,又把下面的『側』進行『弩』化,屬於一個字中複合型筆畫轉化方式,這雖是為了補字底空間之白,但充分體現了歐陽詢對此類筆畫處理的別具匠心。

二、『啄』的異化

『啄』作為短撇在筆畫組合過程中,歐陽詢為了營造更為險峻的字形結構,把它們都進行了不同層面的異化。

01、『啄』的鈍化

『啄』的鈍化,意思是在《九成宮醴泉銘》中,很多『啄』畫在收筆時並不出鋒,而顯得十分鈍澀。如『灼』、『撫』右側上面的『啄』、『無』字左上『啄』、『性』中『生』字的『啄』畫(見上圖)、『瓊』右下『啄』畫也多鈍化。這樣的書寫方式無形中就截斷了『啄』『掠』的長度,不但照顧到一個字筆畫的合理安排,而且會讓字與字之間不過分衝突,而和諧統一在一個整體章法中。

02、『啄』的『策』化

尤其在《九成宮醴泉銘》單字下兩點組合時,如『其』下兩點出現過九次,其中左『啄』畫被『策』化的有七次,被『策』化率高達77%,即『其』字下面的左『啄』常被寫作『策』。

當然,有時『啄』筆也被寫作『側』,如『深』、『琛』字右上部分的『啄』寫成縱向的『側』畫,也有時作『策』,如『谷』字左上『啄』畫;有時掠也被寫作『勒』畫,『反』中的最上一『啄』筆被作『勒』。

三、『掠』的異化

『掠』作為長撇形態,在《九成宮醴泉銘》的單字構造中,對空間的分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歐陽詢會出其不意地對其進行有效的異化和改造。

具體而言,所謂的增『趯』化,就是在『掠』筆收筆處增加『趯』的動作,這在『疒』旁中經常出現。『疒』中的『掠』畫常被立起來並增加『趯』畫,如『痼』、『卿』等字。

『新』右側『斤』的『掠』被寫作『弩』,而有些字中的長撇(掠)會被處 理成短撇(啄),如『形』右側的三個筆 畫常被同時寫作『啄』。

這種做法一方面使『掠』畫聳立起來,另一方面都也把掠畫進行了鈍化處理,這樣的結果會把字的形態從橫向向縱向拉伸,顯得挺拔聳立,而又蘊含遒勁之態。

四、『勒』的異化

01、『勒』的『策』化

比如『闕』、『閣』、『間』、『閑』、『開』中『門』字的左半部分最下筆畫『勒』常被寫作『策』。

此外, 在『上』的右上勒畫也多作『策』。尤其是『日』作為偏旁部首時,最下『勒』常作『策』畫,如『暉』、『照』、『映』、『皎』、『惕』、『陽』中的『日』部即是如此。

『勒』畫被『策』化後,無形中就增加了字形的高度,為營造歐體楷書相對修長的字形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02、『勒』的『啄』化

如『微』字中部上邊的右側『弩』畫被作『啄』畫,『正』的右邊『勒』畫常作『啄』。

『勒』畫也有被分作兩筆寫的,如『虧』字右側『虧』的上『勒』被寫作了『策』、『啄』,『勒』這一相對豎直的筆畫被『啄』化後,即直接打破字空間的平均化和呆板化,多了『似欹反正』的獨特效果。

03、『勒』的『側』化

在《九成宮醴泉銘》中,有些『勒』畫常被作『側』,如『龍』字中的右下三個『勒』畫皆作『側』,從上往下看,其大小呈遞增趨勢。

普遍的是,《九成宮醴泉銘》中的『口』『臣』『足』等部件中含著的『勒』畫常作『側』畫處理和安排,如 『甘』、『揚』、『是』、『象』中的『勒』作『側』;『覽』、『鑒』字左上『臣』字的下勒筆也常作『側』;『跨』、『踰』、 『躇』、『蹈』、『趾』中的『足』部右側『勒』也皆作『側』。

另外,『色』、挹中『口』形中的『勒』畫。又如,『出』字右兩『弩』常作『啄』和『側』,或者同為『側』,如『出』字的右邊兩『勒』畫。當然,也有『臣』字中的『勒』畫寫作『啄』畫的,如《九成宮醴 泉銘》中第897字『臣』。

五、去『趯』化

《九成宮醴泉銘》中有些筆畫本來帶『趯』,但被歐陽詢省去,筆者把這種方式稱為『去趯化』。

如 『孟』、『冠』、『也』、 『地』中的『勒弩趯』中的『趯』被省 略,『逯』字右下『弩趯』只剩『弩』畫,『盛』字中間的『趯』畫被省。

去『趯』化的直接結果是把《九成宮醴泉銘》中有些筆畫進行銳利性的處 理,給歐體楷書平增了一些遒勁之美。

複合型異化

其實,在一字中常常有多種筆畫異化並存,有時互相交織,有時互換使用。

如『學』、『與』字中的上面左側『勒』畫作『弩』,中間『弩』畫作『策』,而右邊的兩『勒』畫作『側』。

如『今』字中的『側』作『勒』、『啄』作『弩』,『令』字中的上下兩『側』分別作『勒』和『弩』,『能』字中上『側』畫作『啄』,『月』中兩『勒』畫分別作『側』和『策』,『澈』中的左邊第二『勒』畫和中間的『勒』畫分別做『掠』和『啄』,『覺』左上常作兩個『弩』畫。

上文中『門』字旁中,還有的第二、三個『勒』同時出現『異化』現象,如『闕』、『潤』、『聞』、『闢』中『門』字中的左半部分中的兩個『勒』畫即是如此。

在《九成宮醴泉銘》中,有些部件整體出現了異化之態,這樣也被列在複合型筆畫之列,如『山』部 在字的上部時常被側立,如『瑞』、『豈』 ,這樣就使得歐體楷書具備正大氣象的同時又不失靈動和險絕。這正如康有為所言:『欲其方整,不 欲其板滯也,欲其腴潤,不欲其枯瘦也。』

篆隸筆勢楷化

所謂的『篆隸筆勢楷化』,就是在向唐楷演變和發展過程中,有些筆勢和字形還保存有篆書和隸書的痕迹。

在《九成宮醴泉銘》中表現最明顯的是『豎彎鉤 』的 收筆處,其實是隸書中『蠶頭雁尾』的『雁尾』的特 征還沒有完全褪去。

『視』、『充』、 『棄』中的上面的『側』常以『勒』的面貌出現,在篆書中還沒有「側」這個筆畫,點的筆法在篆書時代大致有三種:一是長點,二是圓點,三是尖 點。鮮有『側』畫存在,多作『勒』畫,這其實是篆隸筆勢在歐體楷書中的殘存。

而在『隹』形中, 右側畫還保留有篆隸字形的痕迹,如『虧』、『維』、『雖』、『雜』等字中,『隹』右上角多作『勒啄』,這是篆隸筆勢在其楷書中的體現,是典型的篆隸筆勢沒有退去的痕迹。

在《九成宮醴泉銘》中『五』字中間兩筆還呈彎曲狀,『房』、『戶』的上面還是長『勒』,『無』字下四點中間兩點還保留著篆書『火』字中間的造型。

上述篆隸字勢在《九成宮醴泉銘》中有明顯的表現,也可以認為是楷書中融入了非常濃厚的篆書、隸書意味,無形中增加了歐體楷書的高古之韻。

其實, 在《九成宮醴泉銘》中頗具代表性的歐體楷書標誌性的筆畫是『 豎彎鉤』,此實為隸書『蠶頭雁尾』之『雁尾』的樣子,這樣的融合,讓歐體楷書風格具有與眾不同的格調。

行草筆勢楷化

『行草楷化』在這裡即指把行草書的連帶和省筆等特徵巧妙地應用到楷書中的一種現象。

比如,『分』、『粉』中的『分』,『所』字去掉了有形的牽絲連帶,把行草的字形楷書化,『無』、『每』、『物』、『知』上的『啄』『勒』被連筆,『勝』字的右側以行書連筆的方式展現出來。

有的『無』下面的四點變成了連筆之態,『弱』字左下連筆成『啄策』,『介』的字形帶有明顯的連筆痕迹,『甚』、『歷』、『湛』下面『啄側』常作具有行書意味的『策側』,『此』本為左右兩個部件,在《九成宮醴泉銘》中也被一長勒畫貫穿成了一個整體,其實這已具有明顯的行書中筆畫的連帶性質。

『弓』『牛』作偏旁部首時,也常被行書化,如『窮』、『引』、物等,『走』字下面的部件,多以行書筆勢出現,如『起』、『越』、『從』、『足』、『趍』、『徒』、『凝』。

『尋』中間 的『工』『口』以行書連筆形式呈現。有時,『側』『弩』兩筆並作一筆書寫,如『往』。

如此等等,都是行草書筆勢在歐陽詢《九成宮醴泉 銘》中的具體體現。這樣,歐體楷書就不顯得呆板,而是帶有巧妙的構形之勢。

綜上所述,在《九成宮醴泉銘》的一千一百零八個字的筆畫中,大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筆畫異化』現象,這些『異化』只是歐陽詢對字形進行合理改造的一種手段,而目的在於塑造特有的歐體楷書的風格。

基本筆畫的『異化現象』使得《九成宮醴泉銘》中的單字在『平中求險』,篆隸筆勢的融合使得其高古雅緻,行草筆意的巧妙融合又使得其婀娜多姿,這些因素共同構造成了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端麗肅穆』 『勢如削玉』『豐腴險絕』『妍緊拔群』的獨特書法風格。這和《舊唐書》中所謂『詢初仿王羲之書,後險勁過之』的讚譽是一致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入門 的精彩文章:

《家訓》,「最後一位草書大師」的書法心傳
米芾「篆籀」筆法,怎麼被「碑派」玩壞的?

TAG:書法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