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尼採為什麼崇拜叔本華?

尼採為什麼崇拜叔本華?

被時代遺棄了的尼采

尼采是一名偉大的哲學家,當然,「哲學家」只是一個死後的謚號。他活著的時候,遭際並不比荷爾德林或梵高好多少。

可以說,尼采是一個生活失敗的人,他幾乎沒有什麼事業。生前,受著體弱多病的困擾,與瓦格納從朋友變為仇敵;對叔本華的哲學,從信仰變成懷疑;才女莎樂美屢次拒絕他;在巴塞爾大學當副教授時,只有兩個學生註冊要聽他的課,辭職後也僅靠微薄的年金四處漂泊度日;他的手稿,沒有一家出版社肯出版;那些未經裝訂的作品,大多爛在了地下室。他也曾羞愧的給好友奧維貝克送書,幾乎是乞求的說:「請為我發揮你的最大善意,如果這本書不堪卒讀,那裡面的某些局部或許還是可以看一下的。」這對於一名作家來說,這已近乎尊嚴掃地。難以想像在《瞧!這個人》里說「我為什麼能寫出如此好書」的是同一個尼采。

尼采說,只有到了二十一世紀,人們才能理解他的哲學。可惜的是,現在人們也只是摘抄他的隻言片語,作為名言警句用來熬雞湯而已。如果說黑格爾的哲學語言晦澀難懂,源於其神秘的絕對精神和睿智的辯證思維;那麼尼採的哲學難懂,在於這名哲人超前的眼光和直白大膽的敘述——他的大多數書籍都是寫給自己及同伴的。

尼采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說,他厭惡平庸,厭惡與庸眾同泉共飲!他要像疾風一樣,與雄鷹為鄰,與白雲做伴,與太陽為友。他告誡自己的反對者、庸眾以及一切吐唾的生物。「爾等當心了,我是疾風,切勿迎風而唾!

至於他為什麼被時代遺棄了,他有自己的說法,為此他還寫成了一本書——《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

尼採為什麼崇拜叔本華?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的作者 尼采

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

古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上有句著名的箴言,叫作「認識你自己」,尼采則在《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中教導我們「做你自己」。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可是人們畏懼於世俗,「害怕那些要求他循規蹈矩、把自己用習俗裹得嚴嚴實實的鄰人」,因而怯於成為自己。他們或者因懶散,或者因羞怯,為了迎合他人的目光而不敢去做自己。偉大的思想家則鄙視這種懶散和羞怯,他們沖著每個人的良心吶喊:「做回你自己吧!所有這一切,你現在所作的、所慾望的、所認為的——這些都不是你!

這類敢於沖良心吶喊的人就是喚醒時代活力的人,他們作為教育者,教導我們要如何重新找回自身——如何認識自己?如何做自己?對於尼采來說,他的教育者就是亞瑟·叔本華

叔本華的經歷比尼采要「稍微好些」,他出生在一個經商世家,母親是個文藝才女,格林兄弟、歌德等名人都曾是她的座上賓。母親寫過很多暢銷的浪漫愛情小說,據說叔本華在寫《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時,他的母親說這本書印出來後肯定會滯銷,只能堆放在破爛收藏室里。叔本華則說:「在破爛收藏室里也找不到一部你寫的那些書時,仍然會有人讀這部著作。」

歷史證明,他們母子都是預言家,現在叔本華母親的書已基本絕跡,而當時叔本華的著作真的進了破爛倉庫。他在29歲出版的代表作《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又成了滯銷書,叔本華在《序言》里,既帶自嘲又有幾分苦澀地勸慰那些花錢的買書人,讀不懂沒關係,起碼這本書「可以填補他的圖書室里空著的角落,書既裝訂整潔,放在那兒總還相當漂亮。要不然,他還有博學的女朋友,也可把此書送到她的梳妝台或茶桌上去。」這跟另一個滯銷書作家尼采何其相像!

尼採為什麼崇拜叔本華?

教育家叔本華


叔本華是怎麼做自己的?

叔本華不僅在出版界遭遇慘淡,在教育界、哲學界也接連敗北。在叔本華的眼裡,柏拉圖和康德的哲學都是不完善的,《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的第三篇指出柏拉圖的「理念」及康德的「自在之物」都是對「意志」不正確的表達,他在柏林大學聽課時,對費希特等人感到失望,認為他們不過是重複前人的錯誤而已。

1820年,叔本華成為柏林大學的講師,那時柏林大學最有名望的是黑格爾。叔本華卻說他是一個「只有嘩啦嘩啦的詞語,卻沒辦點思想的江湖騙子」,為了對抗這個「騙子」,他把自己的課跟黑格爾安排在同一時間,結果因沒有學生來聽課而慘敗。1859年,當叔本華已經舉世聞名的時候,他在《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序言里仍耿耿於懷的說:「我不斷看到那些虛偽的、惡劣的東西,還有荒唐的,以及無意義的東西反而普遍地被讚賞,被崇拜。

尼採為什麼崇拜叔本華?

叔本華與黑格爾

1840年哥本哈根丹麥皇家科學院發布有獎徵文,題目是為什麼哲學家們對道德學的基本原則意見不一,卻在關於道德的結論和義務上殊途同歸?叔本華在投稿中卻寫了許多對康德道德學基礎的批判,結果自然是沒有獲獎。而他也不忘在文章的開頭贈予丹麥皇家科學院一句話——「道德,鼓吹易,證明難。

晚年的叔本華定居在法蘭克福,他似乎已經知道自己被時代遺棄了,過著深入簡出的生活。除了閱讀、思考、寫作、帶著捲毛狗散步,以及偶爾在飯店裡跟人高談闊論之外,基本沒什麼大事,日子過得很平淡。

1851年,叔本華出版了最後封筆作《附錄和補遺》,他說:「隨著這一部著作的完成,我在這一世上的使命也終於完成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人生智慧》《美學隨筆》之類的譯稿就出自這本書。《附錄和補遺》比叔本華的其它哲學著作更為通俗易懂,就好比建立在地基之上富麗堂皇的大廈,很快就為他贏得了眾多讀者,也讓他在晚年的時候聲名鵲起。

叔本華也在寵辱不驚的心態下,度過了最後的十年,他還把大筆遺產留給了1848年革命中死傷的士兵及家屬——他要比尼采幸運得多。

尼採為什麼崇拜叔本華?

尼采說自己曾希望找到一個真正的哲學家,使自己能夠脫離時代的局限,教導自己要簡樸和誠實。可是在當時的德國充斥著各種庸俗的、喜歡「裝樣子」的學者,就連康德也還「眷戀著大學,屈服於政府,表面上有著宗教信仰,忍受著同事和學生。」只有叔本華是一個例外。

真正的哲學家不僅要提出理論,而且還要踐行自己的理論,「爭取不受國家和社會的左右」,言行一致。康德的道德學為眾人仰望,可我們從來不知道康德這個人有什麼值得稱頌的道德事迹。尼采認為道德學家要為自己的道德學做出榜樣,「而不僅僅是通過言傳,甚至僅僅通過寫作。」

叔本華絕不會去做樣子,他坦率而誠實,他的作品能沒有學究氣,讀後能感到喜悅和振奮人心,而且叔本華具有抗拒世俗、堅韌不拔的性格。

人生是一副壯麗的畫作,許多哲學家只去琢磨畫布和顏料,唯有叔本華要真正的去理解這幅畫的內涵——「這正是叔本華的偉大之處:他追隨著生活的總體圖畫。」叔本華告訴我們,人的幸福無非歸為三個原因:第一是人格,即人是什麼?包括健康、力量、智慧、道德、理智和修養等;第二是人有什麼?指財富、權力、地位等;第三是他人是怎麼評價我的?包括名聲、榮譽等。

對於每個人來說,真正的幸福來自人格,來自於你能不能做自己;而金錢、權力和名聲都不過是身外之物,有時候這些東西還會導致你無法做自己。人格乃是人生的總目標,可是有些世俗者卻總是向你宣傳「應當」,他們告訴你國家、上帝、君父是人類最高的總目標,服務於他們乃是你的天職之所在——只有誠實的叔本華敢於挑戰這種世俗,捍衛個性,也正因此,他才被時代的文化、輿論和公眾所遺棄。

尼採為什麼崇拜叔本華?

「叔本華是誠實的,他只對自己和為自己而說話、而寫作」


叔本華為什麼被時代給遺棄了?

作家有三種類型,有些就像流星,顯赫一時,非常耀眼,但很快就永遠地消逝了,例如叔本華的母親這類迎合世俗的暢銷書作家;有些則像行星,他們藉助別人的思想、材料來生產自己的產品,例如歷史小說脫胎於史籍卻抹黑和顛覆歷史,嚴復翻譯赫胥黎,卻意譯出表達自己思想的《天演論》。人們的見識正好可以讀懂這些反光而不耀眼的行星,感覺到它們的親切,卻忘記了它們發亮僅僅是因為緊挨著恆星罷了。

恆星總是刺眼的,就像《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讓人兩眼發懵一樣,人們都不願意直視它。因此,像叔本華和尼采這種出類拔萃者,是很難在自己的時代中得到榮譽的。

尼采說:「我們飛翔得越高,在那些不能飛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因此,出類拔萃的壞處是容易招人的嫉妒。嫉妒者出於對某種優點的匱乏,拒不承認他人的優點,以此來掩飾自己的缺憾。為了避免受到善妒小人的暗算,你需要繼續飛得更高,直到飛出他們暗箭的射程之外。叔本華和尼采堅持做自己而不迎合世俗,所在在生前備受冷落。可是當歲月流逝,時代變遷之後,他們就離開了後代人的暗箭射程範圍,人們就只能仰望他們了。

對叔本華來說,他珍視的是自己的哲學,而不是自己的時代,這是必要的。尼采說:「因為統治這一時代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被公眾輿論控制著頭腦的貌似的人。」如果迎合時代跟做你自己發生了矛盾,你要如何做出取捨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