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報告探討防生物武器擴散 生物+X:軍備控制暨生物學與新興技術的融合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報告探討防生物武器擴散 生物+X:軍備控制暨生物學與新興技術的融合

近日,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舉辦「重新思考軍備控制」國際會議,探討在增材製造、人工智慧與自動化技術快速發展和應用越來越廣泛的背景下,生物學領域同上述新興技術逐漸深化交叉融合後,世界面臨的生物武器擴散風險。會後,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將會議主要觀點與意見集結為《生物+X:軍備控制暨生物學與新興技術的融合》報告並公開發布,針對全球防生物武器擴散問題提出了相關措施建議。

生物學+增材製造

目前,增材製造技術在生物學領域的應用正在急速擴展,大幅降低了生物醫學植入物、假肢和醫用模具的生產成本,雖然人體功能器官的3D列印還處於早期研發階段,但其未來發展和應用前景可期。但是,以增材製造為代表的多功能製造技術的廣泛應用,同樣加劇了生物武器的擴散風險,特別是3D列印方案的數字化,使其轉移和流動處於極端不可控狀態,大大方便了生物武器的製造。

生物學+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技術與軍事醫學一經交叉融合,便即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價值,基於機器學習和傳統人工智慧演算法,可以為士兵的人效增強、個性化醫療等提供準確評估模型,也可以幫助研製針對特定目標群體的生物武器。但同時,這種巨大的軍事應用潛力也是一把雙刃劍,至少會帶來三個方面的風險:一是在生物學和醫學分析中廣泛應用人工智慧,可能將開啟超靶向生物戰,形成針對特定目標群體的生化攻擊;二是人工智慧將使先進生物製劑的研製變得更容易,生物數據的數字化與日益普及的合成生物學研發能力相結合,大大降低了生物武器開發的准入門檻;三是人工智慧在生物技術中應用的激增,使數字化生物數據極大暴露於網路攻擊威脅之下,遭竊取、惡意篡改的風險持續加大。

生物學+自動化

自動化技術的進步,為生物學領域的發展帶來很大助益,能夠實現生物學實驗室的自動化,提升研發效率和生產力;在生物安全檢測、監控和響應中,可由機器人代替人工,降低了人類面臨的生物安全風險。然而,一旦惡意使用自動化技術研發甚至布放生物武器,帶來的危害也十分巨大:藉助自動化工具,能夠更快篩選出更多基因序列或樣本,可以更方便地製造基因武器;小型化機器人系統能夠更方便地投送、布放生物武器,而且不易被察覺。

新興技術對生物安全的影響

生物技術、增材製造、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技術與生物武器的融合產生諸多安全問題,現有管理框架無法全面處理由此產生的風險。

一、新興技術對生物武器發展、生產和使用有促進作用。增材製造、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技術的進步為生物武器的開發、生產和使用創造更多可能。增材製造技術可用於高效生產運送生物武器的無人機部件,人工智慧技術可用於優化生物製劑的傳播,自動化技術可減少實驗室對專業工作人員的需求,大幅提高生物製劑在設計-建造-測試周期中的生產率。新興技術為生物武器的使用提供新的可能性。人工智慧可用於設計隻影響特定個體的病原體,納米機器人可以將生物製劑輸送到人體細胞,增材製造可為越來越多的行為體(包括恐怖組織)提供先進的交付機制。新興技術增加數字化生物數據和操作系統遭受網路攻擊的風險。新興技術大多由民用和私營部門推動,政府很難再對其指導和控制。

二、現有管理框架具有脆弱性。現有管理框架無法全面有效地審查和處理生物技術與其他科學技術融合所帶來的風險。因不能充分利用生物技術和其他新興技術之間的聯繫,框架涉及的政治分歧、工作實踐和利益攸關方將影響其審查並覆蓋相關技術的能力。從技術發展和融合的角度看待生物安全領域的管理。應首先將相關的管理機制聯繫起來,充分發揮條約制度和其他管理工具之間的相互作用。相關管理機構和管理框架應充分理解新興技術的發展、風險及潛在影響。應在現有框架內合理配置資源,發揮制度紐帶作用,研發創新工具,明確技術發展需求,建立全新的管理機制。與生物技術融合的新興技術會產生生物武器擴散的風險。新興技術並非全部從屬於專門的國家控制項目,部分在商業環境中開發。應維持和加強技術研究和國家管理環境中的規範,擴大和建立更具包容性的管理機制,明確新興技術的結構因素、特徵及其與生物技術融合產生的重大影響,創建替補性支持措施。

措施建議

對各國政府的建議。系統地監測和評估科技發展,可設立國家「生物學+X」工作組,以全面、包容的方式討論科技發展、融合的影響以及適當的解決方案;與研究生物科技融合和新興技術的相關高校、研究所和企業建立聯繫,有效定製國家的推廣、參與和控制工作;通過技術評估機制進行融合研究,研究技術間的關聯以及由此產生的安全影響,從而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用的科學信息;增加資源投入,改進與學術界、工業界和其他團體中的利益攸關方進行聯繫和接洽的方式;支持科學研究,加強對涉生物武器或其他人為修改的生物製劑事件的檢測、預防、響應和歸因;支持成立科學諮詢委員會,召集來自廣泛領域的專家定期審查科技進展,評估這些因素如何對生物武器的發展和潛在運用產生影響;在相關國際論壇發起或支持限制商業生物技術濫用的討論。

對學術機構的建議。為自然科學學科開設研究倫理、生物安全、國際法和國家法規方面的必修課;鼓勵技術評估的跨學科合作;進一步強化雙邊、區域和全球國家科學院之間的合作。

來源: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網站/圖片來自互聯網

軍事科學院軍事科學信息研究中心 韋瑋 張羽豐 劉偉雪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國防科技要聞」(ID:CDSTIC)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防科技要聞 的精彩文章:

每日動態:新一代核洲際彈道導彈/太空發展局/JSM導彈
每日動態:美空軍核指揮、控制與通信中心將具備初始作戰能力/美國防部為「三叉戟II」導彈生產低當量核彈頭

TAG:國防科技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