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國產青春片的焦慮症:誰在期待下一個「春天」?

國產青春片的焦慮症:誰在期待下一個「春天」?

《過春天》沒能真正迎來自己的春天。這對許多人來說,是一件不大快活的事兒。

即便有豆瓣8分評分的高口碑作保,《過春天》的票房在上映六天之後,票房仍然停留在832萬,目前貓眼預測票房約1081萬

這是一部備受好評的作品,但也是一部偏文藝的導演處女作。許多人一直期待《過春天》能實現「重新定義青春片」,這副擔子,無論是壓給新人導演,亦或是壓給在犯罪和青春邊緣遊走的《過春天》,都太重了些。

然而,也不能責怪誰,畢竟國內觀眾苦青春片久矣。大部分觀眾已經受夠了「流產出軌車禍」的老三樣,又有年輕觀眾厭棄了傳統的「懷念我們逝去的青春」敘事。

當下的青春,當下的時代,當下的故事,鮮嫩水靈的青春故事被迫切需要,現在就要。

所以,即便女主角佩佩腰裡綁的還是iPhone 6,對於看膩了國產青春片的影迷來說,也是靈巧和新鮮的。

但除了這些影迷之外呢?《過春天》的首周票房有590.2萬,可以判斷,這就是最期待國產新型青春片的人群,但在這些觀眾走齣電影院後,並沒有成功通過口碑吸引更多觀眾進入影院。換句話說,《過春天》作為一部關注當下的影片,仍然比更廣泛的受眾,要快上那麼一兩步。

影片內容是過去,創作者生在當下,而受眾還在姍姍來遲的路上。

作為類型片的一種,國產青春片常與科幻片等類型相提並論,但與《流浪地球》所代表的國產科幻片不同,國產青春片並非處於「春天還沒來」的初始期,而是出於「破而後立」的新階段。

談國產青春片,離不開第一部票房爆款《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這部片子奠定了懷舊青春片的年代感,所有角色都活在純情的上個世紀。《致青春》的青春校園生活里,帶著年代感的BB機一閃而過,《匆匆那年》更直白地明說,自己是為80後代言。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致青春》及後續跟上的多部影片,在內容上為青春片設計了框架,也生出了局限

青春從奮鬥開始,但奮鬥局限於好成績和好工作的天花板,淺薄的奮鬥方向,短時間就可以完成的目標,撐起一個小高潮也堪稱勉強,很難再延展出勵志片的分支劇情,帶動整個情節發展。

其次,缺少了奮鬥,故事的主線轉為青春期的蛻變和純愛故事交織,眾多配角人物輪流出場。編織出青春群像的幻夢。這種敘事模式,通常不能襯托出某位主角的流光溢彩,更多是為了分散重心,製造人設差異,實現「在我們的青春里,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有高光時刻」的代入感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此便不難解釋,為何國產青春片,總需要賞心悅目的流量演員,來挽留觀眾總是從屏幕上逃開的注意力。因為在傳統的青春片中,人物塑造和情節基本大同小異,除了演員的臉和自我代入感,觀眾很難在屏幕上獲得更多感受。

再談及結尾,由於如今能再被提起的青春片,大多還有可取之處。所以如《致青春》等國產青春片,免不了要來上一點青春殘酷物語作悲劇結尾。

這殘酷,既可以說是日系青春片的影響,也可以說是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及婁燁《頤和園》等更早也更出色的華語青春作品,對這一代創作者的影響。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從此類框架中誕生出來的青春電影,對於2013年的觀眾來說,還不錯。

所以《致青春》票房有7.19億,此後《匆匆那年》票房5.88億,《同桌的你》票房4.55億。數字標誌著觀眾對這一題材的認可,進一步細化,更是80後對於自己情懷追溯的認可。

在這階段,有《小時代》橫插一腳。但把郭敬明和郭帆趙薇張一白放在同一層級討論是不公平的。畢竟,當年憑藉著《小時代》一紅再紅的郭敬明,雖然自己還頂著80後作家的名頭,但紙醉金迷的青春,和大學裡白裙子白襯衫的青春,並不是一個level。認同郭敬明價值觀的觀眾群,與《致青春》的觀眾群拉開了年齡上的差距。

《小時代》

青春故事在三年後迅速萎縮,票房走低。青春片票房天花板也因此誕生。近幾年無論是「明星 IP」的流量組合,或是郭敬明的《小時代》,都已經不再受到市場青睞。

觀眾已經看膩了以往的青春片,是時候來點新鮮的了。

導演、編劇和片方也意識到了這一點。自2016年以後,80後受眾和90後及00後為受眾的影片開始出現分界

80後的青春仍未消亡。

國產青春動畫《昨日青空》,就再次將80後的青春改頭換面。這部影片以優良的畫質、江南小城的場景將樸素的故事加以包裝。

《昨日青空》

雖然格局很小,只是高中校園生活,也缺少濃烈的戲劇衝突,但仍然滿足了觀影需求,畢竟觀眾還從未看過沒有真人出演的80後青春,因此這部動畫影片的票房也達到了8382.7萬,與其他國產動畫普遍難過億的情況相對照,這部影片也算是表現不錯。

真人劇情片要衝出傳統模式,比動畫更難。專打新受眾的《閃光少女》帶來了二次元的故事,民樂對抗西洋樂,外加演員陣容基本上都是94、95年的年輕演員,和年輕受眾亞文化靠得極近。考慮到這部影片在剪輯劇情上缺陷不少,票房停留在了6486.5萬。

《閃光少女》

除此之外,還有現實主義。被塵封多年終於現身的《狗十三》,距離誕生已有五年,但上映時再看影片,少女的青春跟狗的生命牽扯緊密,仍然不失鋒芒畢露的尖銳感。

為什麼《狗十三》明明與《致青春》幾乎同時誕生,在如今看來,《狗十三》卻不因時代原因而遜色?無非是抓住了一些可以跨越時間鴻溝的東西,比如中式家庭里那些令人難以啟齒又難以解決的問題。

《狗十三》

問題常在,青春也常在。

而略顯老調重彈的,是落落執導的《悲傷逆流成河》。作為一部瞄準大眾的商業片,又結合了現實主義的學院霸凌熱點,這部影片似乎又有點回歸青春片最開始的樣子。

《悲傷逆流成河》

新且好看的主角,戲劇性強的劇情,再搭配純愛和青春殘酷物語。市場證明,80後受眾曾經認同的內容,將部分元素更新,仍然有不少觀眾喜歡。

多部青春片,組成了亞文化小眾群體的青春片格局:動畫、二次元、現實主義的「喪」和力道,都是這些影片打動受眾的亮點。

《過春天》其實也屬於這拼盤的一部分。它有著從來沒有導演涉及的地域背景,主角是奔波於深港兩地的跨境學童,國產青春片第一次將少女和犯罪聯繫在一起,種種初試和優點,難以細數。

《過春天》

但這也是青春片的局限所在:它可以是一部分人的青春,也可以成為一部分人的「五星影片」。它能跨越年齡、跨越時代,以真正新鮮的內容,讓更廣泛的人群都在其中尋找到共鳴嗎?

答案顯而易見。

青春片的第一個春天已經過去了,《過春天》也來過了,不過下一個青春片的「春天」,確實還有些遠。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立場 為什麼你不愛看這些民工漫的「接班人」了?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