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都挺好》:那些遭受過語言暴力的孩子,之後都怎麼樣了?

《都挺好》:那些遭受過語言暴力的孩子,之後都怎麼樣了?

文:vipJr

正是因為愛,所以每句話都要好好說。

一、時隔多年揮之不去的陰影

最近《都挺好》在全網熱映,女主蘇明玉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家裡一共三個孩子,她是唯一的女孩。

她的母親經常用語言來羞辱她:

「蘇明玉,你是個女孩,怎麼能跟你兩個哥哥比呢?我們只負責養你到十八歲,你以後要嫁人,到老了我們也不需要你養。「

在語言暴力中長大的蘇明玉變得「不近人情」。

母親抑鬱前,她斷絕了和家庭的聯繫。

母親去世後,她也未曾流淚。

在職場,她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面對多年夥伴的求情,她無動於衷。

可是,她真的就是一個冷血機器嗎?

在四下無人之時,她也用力撕扯自己,內心對自己現狀的掙扎和淚水一起湧現。

她用了一生和那些兒時所遭受的語言暴力做鬥爭。

二、別用語言暴力「殺死」孩子

前年,朋友圈有一條國外新聞引起了大面積轉發:

泰國的一位父親看到兒子在玩遊戲,憤怒地跟孩子說道:「有種你就別活了!」隨後把槍支拍到了桌上。

視頻中的孩子聽了父親的指責,舉起槍對準自己太陽穴,扣下了扳機,終結了自己的生命。

這位父親聽見一生槍響後,回頭一看,也暈倒在了地上,可想是怎樣的懊悔和悲痛……

作家劉亮程說:「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到。」

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只能看見這個父親「有種你就別活了」這句終結了他兒子生命的話語。

與其批判兒子的脆弱,不如思考這是不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我們看不見的過去,不知有多少「語言暴力」的雪曾重重地砸在這些孩子的心上,直至凋亡。

《少年說》中一位女孩控訴著母親在日常生活里用語言對她造成的傷害:

「一點小成績就樂成這樣,你看看別人。」

「你看看人家吳笛!」

「考這麼點分,你好意思嗎?你對得起我嗎?」

可惜,在節目中這位母親也並沒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最後小女孩哭著跑下了台。

無數網友跟帖評論,我彷彿看見了當年的自己。

在中國,到底有多少孩子,從小在父母冷嘲熱諷的打擊下長大?

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曾作出這樣的定論: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調查顯示:平均每20個人就有1個人遭受過語言暴力。每50個人中就有1個人因語言暴力導致心理疾病,輕者患有社交障礙,重者有殺人和自殺行為。

還記得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中的話嗎?

「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如果你真心愛她,就收起你的兇器吧。

三、和諧溝通,是親子關係的潤滑劑

那麼為了給孩子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我們到底該用怎樣的溝通方式和孩子進行交流,怎樣的言語是有效且充滿溫情的呢?

1、用觀察代替過早的定論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母提曾經說過,「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如果說,在看到這句話時,你腦海里湧現出「一派胡言」這樣的想法,其實在不知不覺中,你已經做出了評論。

去年,《不可思議的媽媽》在全網熱映,媽媽胡可就做得很好。

節目中胡可的兒子小魚兒要求媽媽現在、立刻、馬上把新玩具組裝成「機器人」,在被胡可駁回請求後,小魚兒馬上就要發脾氣。

看著發脾氣的兒子,胡可卻柔情不失堅定地說:

「我知道你很想讓玩具"變身",你很想讓它變成拿著武器的機器人,但是要等到吃完飯以後,這是規則,你要遵守規則。」

當小魚兒因無法帶走心愛的玩具而崩潰大哭時,胡可說:「我知道你很想要這個玩具,現在拿不回家你心裡有點難過,但是這是規則……」

當胡可說出「我知道」三個字的時候,就意味著她對小魚兒的行為進行了細緻地觀察,從小魚兒的角度理解了小魚兒的行為,而不是用「我感覺你這樣是不對的」,「我認為你必須要吃飯」這樣帶有評論性質的話語進行回應。

當我們說我感覺,我認為的時候,其實已經是默認孩子此刻的行為是不正確,他在無理取鬧,孩子自然會感到委屈,也就聽不進去我們的建議。

2、把真實的感受告訴孩子

有一次,我跟孩子說話的時候,他一直在低頭玩手機,我很生氣,於是突然就停止了談話,走進了自己的房間。

一會,孩子探頭探腦地在房間門口看,然後小心翼翼地問我,「媽媽,你怎麼了?」

我正想說,你還問我怎麼了,眼裡還有沒有我這個媽媽。

但突然間我意識到,他會不會是真的不知道我為什麼生氣。

我深吸兩口氣,跟他說, 「兒子,你剛剛聽媽媽說話的時候一直在玩手機,沒有抬頭看媽媽,也沒有說話,我感到你不尊重我,我覺得你不想聽媽媽說話。」

兒子撲上來抱住我說,「媽媽,對不起我錯了,下次你跟我說話,我一定看著你。」

明確地表達需求感受,是我們認知自我的重要部分,也是幫助孩子通過別人感受認知自己行為對錯的重要途徑。

3、我們的語言可以溫柔而堅定

我的好閨蜜樂樂是個幼師,比起別的老師,孩子們總是更願意聽她的話。

後來,我才知道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別的老師總是喜歡批評孩子們做的不好,而對於孩子們的錯誤,樂樂總是用提議的語言來提醒孩子們改正錯誤。

就拿收拾玩具來說,樂樂每次都不著急離開,而是和孩子們一起收拾,她會耐心地用言語指導孩子們。

「美娜扶籃子真認真。」

「江偉,你可以把積木輕輕 放進籃子。」

「小可,你可以和小欣一起把玩具撿起來。」

……

每次他們班的孩子都能愉快地完成整個收拾過程。

這就是提出建議的魅力,比起居高臨下的指責,孩子們更願意接受平等的建議。

當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孩子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者反擊。反之,如果我們委婉地提出建議,孩子就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

4、針對孩子的行為,利用請求提出你的期望

當我們認為孩子犯錯時,其實我們是渴望孩子能夠做出正確的應對措施。

如當孩子把衣服亂丟而不是收入衣櫃時,我們希望他們勤快地收拾,這是我們的需求。但往往,我們會說他們是懶蟲,說他們沒有收拾。

孩子們會感到委屈和不解,因為他們也許並沒有意識到亂丟衣服這個事件是不被允許的,也不清楚原來亂丟衣服的表現被我們和懶惰、沒收拾畫上了等號,更不知道怎樣做才是正確的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比起說我需要你勇敢,我希望你堅強,不如直接告訴他,下次摔倒了,自己爬起來。

具體的請求表達,比起抽象的評價和建議,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和理解。

暴力的語言是社會暴行的前驅,語言作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工具,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環,為人父母,應當明白「勸人不可指其過,須先美其長。人喜則語言易入,怒則語言難入,怒勝私故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校家長 的精彩文章:

孩子寒假如果出現這6個跡象,預示下學期成績將飛漲!
「虎」媽式育兒,教你如何教出優秀孩子,教育孩子立場要一致!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