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博士發表論文不夠未獲學位起訴學校,稱學院另設指標「好大喜功」

博士發表論文不夠未獲學位起訴學校,稱學院另設指標「好大喜功」

文|每日人物張萌 編輯王輝

3月20日,上海大學2014級的博士研究生柴麗傑向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被告方正是自己的母校。他請求判令上海大學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組織學位評定委員會對他的博士學位申請進行審核評定。

柴麗傑是上海大學應用經濟學專業法律金融學方向的博士生,他於2017年12月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卻一直沒能獲得博士學位。原因在於按照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的培養方案,他未能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足夠數量的學術論文。他認為,這一規定不具有法律效力,上海大學扣押博士學位已嚴重損害了他的利益。

柴麗傑認為,國內期刊論文發表存在市場亂象,以發表論文數量評判學術水平是不科學的。

談起博士生為了發論文四處找關係、花錢買版面的現象,柴麗傑非常沮喪,「高校中的論文指標化已經偏離了學術本身。」

每日人物向上海大學了解此事。信訪辦工作人員表示,對於柴麗傑此前反映的事項已進行過答覆。

上海大學的信訪答覆。圖源受訪者。

因學院論文指標高於學校,通過學位論文答辯卻未獲學位

2014年9月,柴麗傑成為上海大學應用經濟學(法律金融學)的博士研究生,就讀期間修完了規定課程且無違紀行為。

2017年12月9日,柴麗傑的博士學位論文經答辯委員會審查,獲得5票通過,0票反對,委員會確認該論文符合上海大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要求。上海大學向柴麗傑頒發了畢業證,該證書也載明柴麗傑已「修完博士研究生培養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成績合格,畢業論文答辯通過,准予畢業」。

柴麗傑的畢業證。圖源受訪者。

但是,柴麗傑卻遲遲未能拿到博士學位,這是因為他沒能完成《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學位授予科研量化指標》中要求的科研指標,博士生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至少3篇三級期刊論文。

而此前,柴麗傑已完成校級學位授予細則規定的2篇論文指標,一篇刊發在南大核心期刊《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上,一篇作為全國性會議論文被《中國商法年刊》收錄。

《上海大學學位授予工作實施細則》規定,博士學位申請人需在國內外核心期刊或全國性學術會議上正式發表2篇學術論文(或達到同等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第六條規定的博士學位授予條件中未涉及論文發表數量。

柴麗傑的部分論文,標紅的兩篇達到學校要求。

答辯後的這一年多里,在嘗試投稿論文無果後,柴麗傑向上海大學多部門反映這一情況,卻仍被告知自己未能達到獲得學位的標準。主修法律的他,決定起訴上海大學。

柴麗傑告訴每日人物,自己的遭遇不是個案,他的師兄師姐也未能如期獲得學位。

他說,還有廣大的青年教師和碩博士「忍受著這樣腐朽的、腐敗的學術評價體系,我不僅是為自己的權利鬥爭,也是在為學術評價制度的改革而獻身」。

經過這一番折騰,柴麗傑十分失望。「學校為了提升而單一追求核心期刊論文數量的行為,嚴重侵害了博士生們的利益,廣大科研工作者在這種標準下淪為碼字的奴隸。」

多年苦讀無果,反對博士生評價體系僅看論文數量和載體

從2004年起,柴麗傑先後就讀於太原大學、太原理工大學、上海大學法學專業。從上海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專業碩士畢業後,他留在本校讀博。

由於上海大學法學院沒有博士點,自己又一直對經濟學感興趣,柴麗傑報考了經濟學院與法學院合作設立的應用經濟學(法律金融學)博士,他是法律金融學招收的第二屆博士生。

該專業掛在經濟學院下,但柴麗傑的導師來自法學院,同門也基本都是法學背景的學生。

他告訴每日人物,雖然報考此專業時希望能夠擁有經濟學和法學的雙重視野,但在實際教學中,經濟學和法學的課程完全割裂開來,「沒有一位老師是既懂經濟學又懂法學的,沒人能對我們這種跨專業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培養」。

跨專業培養遭遇到現實的尷尬。也正因為這樣,柴麗傑在論文投稿時遇到了兩難,「用經濟學的方法研究法律問題,法學期刊就不理我,但投稿到經濟學期刊,他們也不理法律論文」。他解釋,自己在《大連理工大學學報》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研究的是純粹的保險法問題,但其中引入了定價權等經濟學概念。

柴麗傑的成績單,圖源受訪者。

2014年一入學,柴麗傑就向學院提出過反對意見,但沒有得到回應。

他回憶,當時經濟學院向研究生髮布了一份科研指標徵求意見稿,要求經濟學院的博士研究生要在核心期刊上發表3篇論文或達到同等條件才能拿到學位。「大學教師評職稱要發論文,研究生也要求發論文,版面供不應求,絕大多數好文章註定發表不出去,這個標準對學生和老師都很難。」

柴麗傑認為,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不能直接反映一個學者的學術水平。各機構的「核心期刊」目錄,原本只是為了便於圖書館查詢訂閱,現在卻在各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推動下,變成了衡量論文水平的標尺。

然而,核心期刊版面資源寶貴,論文發表逐漸產業化,有專門的中介代發甚至代寫。2016年時,柴麗傑經人介紹找中介發表論文,見面後該中介坐地起價,向他索要數萬元,他便放棄了。「我堂堂一個書生,竟然要像做賊一樣給別人行賄,太丟人了!我寧可不要這個學位,也不做賊了!」

早在2012年,當時的南開大學教授、長江學者李衛東招收的十幾名博士生都未能正常獲得博士學位,就是卡在了論文發表數量上。李衛東說,各個單位在學位條例之外自設門檻,這種做法是「醜陋的」。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任孟山也指出,高校對於發C刊(即南大核心期刊)的追求,是學校的懶政行為,與教育行政化有著極強的相關性。「那些沒發C刊論文、但寫出了高質量學位論文的博士生,卻無法畢業。這顯然是荒唐荒謬的,是學術愚昧。」

柴麗傑稱,自己來自農村,家中沒有背景,沒辦法找關係發論文。他通過正常渠道投稿,往往都是石沉大海,寫了不少論文,卻只有2篇符合校方規定。因為很少有論文被採用,他在評獎學金時沒有優勢,「看到獎學金給到了花錢發論文的人手上,當時感到非常痛苦。」

三次致信校長,信訪無果後起訴母校

博士畢業快一年後,2018年10月,教育部根據中央精神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藉此契機,柴麗傑連續向上海大學校長金東寒寫了三封信。

在致信中,柴麗傑請金東寒責令經濟學院對其博士研究生科研評價指標體系予以清理,對自己的博士論文重新進行評價,除此,他還直言,僅用論文計數的方法來評價一名博士,是因為上海大學不具備評價博士學術水平的能力,應撤銷上海大學授予應用經濟學(法律金融學)博士學位的資格。

信訪事項辦理過程。圖源受訪者。

12月25日,柴麗傑通過國家投訴辦理辦公室網站反映此事。

2019年2月22日,上海大學就柴麗傑反映的情況作出答覆,稱「對學位申請者進行評價和認定,和清理「四唯」並不矛盾。」

校方認為,柴麗傑的學位申請應滿足《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學位授予科研量化指標(2014年版)》,因未能達到相關標準要求所以不能授予學位,且表示,經濟學院和柴麗傑已在此前溝通中明確無疑義。

期間,柴麗傑曾在2018年11月28日向上海大學郵寄了申請頒發博士學位的材料,隨後上海大學以其發表的核心期刊學術論文數量不符規定為由,未對他的申請進行審核評定。

多次向校方申訴未果後,今年3月20日,柴麗傑依據《行政訴訟法》規定,向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判令上海大學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組織學校的學位評定委員會對他的博士學位申請進行審核評定。

這不是上海大學學生第一次對校方有關發表論文的規定提出異議。

2006年,上海大學通過網站重申了研究生學位與論文直接掛鉤的規定,研究生余亮向副校長葉志明致信,指出「一共935本(目錄內包含的核心期刊),按每期發表10篇論文來算,每年一共能發93500篇論文,而每年研究生招生數達到27萬人,如果每個學校都規定研究生拿學位必須發表論文,確實是僧多粥少。」

柴麗傑認為,經濟學院在學校規定之下再設立自己的指標,是好大喜功,想通過劃定學生髮表論文的高標準來快速建立學術的影響力,在他看來,《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學位授予科研量化指標》是不具法律效力的。

柴麗傑告訴每日人物,扣押博士學位對他造成了實質性的損害,對他是不公平的。因為最高學歷為博士,卻沒有博士學位證,他無法報考公務員考試。目前,他在深圳從事法律工作,上班之餘還要為學位的事奔走。

柴麗傑講述自己的心情。

律師認為學院指標不合法,學校行政不作為

上海匯業律師事務所律師、柴麗傑的代理人曹竹平告訴每日人物,上海大學已制定了校級的學位授予量化標準,且研究生院也規定參照這一校級標準,那麼經濟學院劃定的「3篇C刊」的指標就不能作為學校拒絕授予柴麗傑博士學位的依據。

「為保障學術自治,國務院的《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規定各高校可以自行制定細則,但沒有規定學校以下的部門還能單獨設細則。如果按照學院的規定不授予其博士學位,就相當於學院架空了學校的規定。」曹竹平律師補充稱。

此外,曹竹平認為,上海大學和經濟學院不給柴麗傑陳述和申辯的機會,嚴重缺乏正當程序,是行政不作為的體現。

在剛結束的兩會上,政協委員傅道彬對於高校要求在讀博士生髮表文章、參與學術會議等行為提出意見,建議學位授予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為準則,各個授予單位不得隨意設置附加條件,尤其不能把單位的科研壓力轉嫁給正在處於學習階段的博士生們。

對於本案,曹竹平稱他保持「謹慎的樂觀」,他相信,本案作為新型的學位案件,對於學術自治和合法審查的同類案件會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沒人在乎你寫的是什麼,他們只在乎你在什麼期刊上發了幾篇論文,至於你是花錢買的版面還是給編輯行賄走後門,沒人管你。」 柴麗傑稱,事到如今已經不完全是一個學位證的問題,他也不再認為博士學位是一個崇高的學術榮譽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人物 的精彩文章:

和姑娘同住一夜但什麼也沒發生:與陌生人相遇的20個故事

TAG:每日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