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山中宰相」陶弘景的隱居隱居時光

「山中宰相」陶弘景的隱居隱居時光

弘揚茶文化

品味人生傳承千古,與一千萬茶友同修茶文化知識

茶道 |茶藝|茶禮|茶具|茶史 |茗茶 |培訓|商城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號華陽隱居(自號華陽隱居)。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注》、《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華陽陶隱居集》等。

《茶經》介紹他的時候只說了他寫過的一本書叫《雜錄》,並引用了其中的一句話:「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僅此而已。陶弘景的生平雖然不算波瀾壯闊,卻也不那麼簡單;他對茶的研究雖然不像陸羽那樣系統,但是對後世的影響卻也相當深刻。

史書上說,陶弘景的母親夢到了青龍自懷中而出,並有兩位仙人手執香爐來到她家,隨後就懷上了陶弘景。陶弘景的出生,因此也帶上了一絲神秘色彩,讓人覺得這人生來就不簡單。

果不其然,10歲的時候,他就開始研究葛洪的《神仙傳》,並立下從事養生研究的志向。長大後,陶弘景身材高大,眉清目秀,玉樹臨風,風度翩翩,十分惹人注目。陶弘景讀書萬卷,琴棋書畫無所不能,無所不長。尚未成年之時,就被齊高帝蕭道成慧眼相中,召進皇宮給皇子做伴讀,並拜了一個奉朝請的閑官。

小小年紀就受到朝廷這般重視,前途一片光明,可是他卻在36歲,永明十年的時候,陶弘景辭官,過上隱居的生活。

永明十年,可以說正是短命的齊朝由興至衰的一個轉折點,朝政黑暗,國家沒有未來,讓陶弘景對自己的在朝為官建功立業也失去信心;再加上,前有西晉「八王之亂」,近有劉宋王室皇族內部自相殘殺為鑒,在朝為官,搞不好哪天就會成為別人權利鬥爭的犧牲品,這樣的官做著,風險實在也太大,倒不如辭了官,到山裡隱居起來搞自己的研究瀟洒。

他的辭職雖說是明智之舉,卻也不免有一絲無奈,因為這畢竟和傳統觀念中要求功名顯於天下是不相符合的。

這一點,陸羽倒是跟他很相似。起初的時候,陸羽是極其想要入朝做官建功立業的,而他所生活的年代恰恰正是唐朝由鼎盛轉向衰弱的時候(《茶經》也正是在「安史之亂」期間成書的),在親眼目睹了國家日漸凋敝,政治日益黑暗之後,入朝做官的機會也來了,但是,這個時候的陸羽已經提不起做官的興趣了,倒是發現,茶葉才是他可以成就一番事業的寄託,是可以終生相伴和追隨的,於是,義無反顧地走進了大山。

陶弘景的隱居並不是與世隔絕,在他辭官入山的時候,皇帝賜了他東西,公卿大臣們也贈送了他很多東西,據說在他臨行的時候,都造成了交通堵塞,被堵在南京郊區一個叫征虜亭的地方,盛況空前,「宋、齊以來,未有斯事」。見到大家拉拉扯扯的,捨不得讓他走,陶弘景也很給大家面子,就把車子停在了句容的茅山上,所以,雖然陶弘景隱在了這裡,但是皇帝有事情還是隨時可以找到他的。梁武帝拿下東昏侯,廢去齊和帝後自立為皇帝,選定國號時就是請教了陶弘景,才定名為「梁」的,且「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問」,因此,被時人稱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的隱居時光可以說是非常自得逍遙:想參與政事便參與,不想參與政事就潛心科研。所以,他將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科研和著書立說上,並且留下了一大堆至今仍有極大價值的作品,記述了茶的《本草經集注》就是其中之一。

關於他用實驗的方法搞研究,也有一個很有啟發意義的故事。據說,有一天,他讀到《詩經·小宛》,裡面有:「螟蛉有子,蜾蠃負(抱)之,教誨爾子,式谷似之」幾句《詩經》的舊注說,蜾蠃有雄無雌。繁殖後代,是由雄的把螟蛉的幼蟲銜回窩裡,叫那幼蟲變成自己的樣子,而成為後代。他對此,表示懷疑。於是,找到一窩蜾蠃。經過細心觀察,他終於發現,那螟蛉幼蟲並非用來變蜾蠃的,而是蜾蠃銜來放在巢里,等自己產下的卵孵出幼蟲時,作為它們的食物。蜾蠃不但有雌的,而且有自己的後代。

中國有句古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陶弘景在亂世之中,不但能夠保全自身,獨善其身,又能夠影響時政,兼濟天下,並且著書立說,造福後世。這裡面的超卓智慧和開闊胸襟實在值得後世著書立說。

茶道與茶文化ID:edutea

品嘗茶的美感之道

茶學平台專題導航閱讀

茶道商城|茶藝培訓|購買茶具

茶學知識| 陶瓷文化 | 紫砂知識

醫道茶道 | 佛禪茶緣 | 古琴文化

茶經書院 | 人才招聘 |茶企入駐

喝茶就是如此簡單

溫馨提示平台收錄上千種茶葉

關注平台後,回復茶葉名稱即可了解該茶

歡迎茶友原創投稿/商務合作等,請到後台聯繫小謙翁,註明來意。

聲明:以促進弘揚傳播茶文化為宗旨,茶文化傳播需要您的力量,歡迎分享轉發,發布的內容僅作為研討、參考之用。

圖文來自互聯網,十分感謝小編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留言告之刪除。

茶友們都在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道與茶文化 的精彩文章:

宋代建盞,鬥茶最適用的茶器

TAG:茶道與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