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王陽明:每一個不被辜負的當下 都自帶光芒

王陽明:每一個不被辜負的當下 都自帶光芒

日知錄

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傳習錄》

明代大儒王陽明曾寫過一首答友人詩云:「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飢來吃飯倦來眠」,顧名思義,就是餓了便吃飯,困了便睡覺。這句詩的背後,是《五燈會元》里的一個公案:

有一次,一位僧人請教大珠慧海禪師該如何修行。

禪師只回答他:「飢來則食,困來即眠。」

僧人感到很奇怪,像吃飯、睡覺這般俗事,怎麼能算得上修行呢?

於是他又問禪師:「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世人每日都在做著這兩件事,難道他們也都同您一樣用功修行嗎?

禪師答:「不同。」僧人愈發疑惑不解。

禪師又說:「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世人總有著百般思索、千般計較,所以吃飯時不好好吃飯,睡覺時不好好睡覺,這就離修行差很遠了。

聽聞此言,僧人方恍然大悟。

禪宗有句很著名的話叫「平常心是道」,古代聖賢們則大多十分重視在洒掃庭除、端正儀態這種看似瑣碎的小事上自修,甚至將其寫入家訓。在他們看來,修行被講來講去,講透了也不過是落在「飢來吃飯倦來眠」這樣再尋常不過的小事上。

想必很多人都曾為心中「百種須索,千般計較」,飽受焦慮憂鬱之擾,相比於食不甘味、輾轉難眠的痛苦,「飢來吃飯倦來眠」簡直是莫大的幸福。

王陽明多次告誡弟子思慮過多徒勞無益,他說:「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那些已經過去的事和還沒到來的事,思慮它們有什麼益處呢?整日胡思亂想,只會距離本然靈明的良知本心越來越遠。

有位門人平日苦于思慮紛擾,王陽明就以種樹打比方開導他:「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用功和種樹其實是一個道理。有了根芽方有樹榦,有了樹榦方有枝葉,有了枝葉方有花和果,這是水到渠成的事;只管做好栽培澆灌的功夫,而不去懸想枝如何、葉如何、花如何、果如何,假以時日自會有豐厚的收穫。

「飢來吃飯倦來眠」用今天的話講,其實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活在當下」。

對於過往,不作無謂的計較,也不作耽溺的留戀;對於未來,不作不切實際的幻想,也不作杞人憂天的擔心。只是將此心專註於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事物上,如此方能收穫珍貴的寧靜與清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願你在疲憊的生活中 活得像個英雄
鄭板橋:逞強容易服軟難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