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世界第一!華為PCT專利申請數創新高,中企扭轉5G「專利差」

世界第一!華為PCT專利申請數創新高,中企扭轉5G「專利差」

3 月 19 日,聯合國下屬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了在 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專利合作條約)框架下,2018 年的全球專利申請數量分布及增長概況。

2018 年,WIPO的專利申請總量達到了 25.3 萬個,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 3.9%。亞洲國家申請數量首次過半,中國獨領亞洲經濟體風騷,華為位居世界第一,專利申請數量創新高。

圖 | 專利申請前10國家,美、中、日列前3,亞洲國家韓國列第5(來源:WIPO)

按照大洲來劃分,亞洲公司申請過半專利,佔比 50.5%,這是史上首次。來自中、日、韓三國的亞洲企業佔據 PCT 前 10 榜單中 6 席,亞洲企業包括了華為、三菱電機、中興、三星、京東方、LG。中、韓、印三國專利增長很快,是驅動亞洲專利增速的主力軍。印度 PCT 專利數量位列亞洲第四,世界前 15 名,專利增速達到 27.2%,是 WIPO 名單國家中增長最快的。

圖 | 世界前10的專利申請公司,中國公司華為居首、中興列第5、京東方列第7(來源:WIPO)

所謂 PCT 專利申請制度,是在專利合作條約框架下,申請人提交一份國際專利申請,即可在眾多締約國中的每一個國家,分別要求對發明或者實用新型予以專利保護的途徑。需要注意的是,PCT 只涉及各國同步申請環節,最終授權由各國專利局分別做出。

從各國專利申請數量來看,美國 PCT 專利申請數量 56142 個,居世界首位。中國的 PCT 數量快速增長,達 53345 個,同比增長超 9%。路透社預計,中國的 PCT 總量兩年之內有望超過美國。

在中國公司 PCT 總量中,單華為一家公司的PCT數量即超過了中國總量的 10%。中興名次下滑比較明顯,一直到 2017 年,中興都名列世界前三,2016 年更是奪得了世界第一,但在 2018 年中興勉強居於前五,華為 PCT 數量是其 2.5 倍還要多。此外,京東方(BOE)PCT 數量達 1813 個,名列第七。

在專利申請技術領域,電子通信取代計算機科學,成為專利數量最多的領域,佔比 8.6%。在專利增速上,增速前三分別為交通運輸(11.3%)、電子通信(10.1%)、和半導體(9.8%)。

圖 | 專利申請的前 5 大技術領域為:電子通信、計算機科學、電機工程、醫療技術、交通運輸(來源:WIPO)


5G專利數量遠超美國,中國5G商業化引領全球

電子通信行業專利的迅速增長,離不開中國公司的巨大貢獻。截至今年2月初,華為總計擁有 1529 項5G標準必要專利,遠超其他公司。據德國專利數據公司IPlytics提供的信息,華為、中興通訊、中國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和 OPPO 擁有的專利數量佔全球 5G 標準必要專利的 36%,相比於中國公司的 4G 專利佔比增長約 20%。

標準必要專利(SEP),是指被特定行業的標準制定組織(SSO)制定的標準所採取的技術。SSO 制定的標準通常是國際性的,適用於全世界的企業、消費者和市場,SSO 因此通常會包含來自不同國家和國際組織的 SEP。

北京市立方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春晅向 DeepTech 表示,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企業擁有的特定行業的標準必要專利(SEP)越多,就代表其在行業內競爭力越強,向其他行業內的參與者收取專利許可費的議價能力越強。

在 5G 方面,中國已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商業化落地的速度正在引領世界。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廠商在 5G 設計方面的影響力巨大,龐大的研發預算、積极參与 5G 架構標準制定和高度市場化競爭對技術的推動,使中國在 5G 關鍵專利上處於領先地位。

中國的 5G 專利涵蓋 5G 手機元件、基站和自動駕駛等相關技術,全球企業在用到中國的 5G 標準必要專利時,都須向中國企業支付專利費以獲得相關技術授權。

相比之下,高通、英特爾等美國企業僅持有 14% 的關鍵 5G 專利。華為在 5G 領域的影響力與前幾代無線網路時代中國公司的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中國電信企業對前幾代無線網路的貢獻率遠低於歐美企業。

華為在下一代技術上的實力一定程度上源於其研發支出遠超對手。2017 年,華為的研發支出為 130 億美元,超過任何其他中國科技公司,也高於主要競爭對手愛立信和諾基亞的研發支出總和。

此項支出已幫助華為在涉及標準和專利的競爭中獲得優勢,相關比拼只是在中國、美國等國家之間開展的一場更大規模比賽的一部分,這些國家正競相打造能全面鋪開的 5G 網路,該網路將能夠支持承諾中的各式各樣的技術。

華為拿出的一些東西相當於 5G 網路建設的基礎性「積木塊」,其中包括「極化碼(polar code)」,一種修正數據傳輸錯誤的方法。華為曾投入大量資源來開發該技術,極性編碼一度成了華為及其中國同行在標準會議上的統一戰鬥口號,這項技術在 2016 年的一場關鍵會議上被部分採納為一項 5G 官方標準。


公平合理無歧視,華為5G專利變現取之有道

擁有了如此之多的 5G 標準必要專利,華為手中握有競逐 5G 行業的利器,但作為一家非上市公司,華為不披露來自其現有知識產權的授權費收入,因而我們無法準確得知華為 5G 專利的貨幣化價值。

然而,華為的競爭對手披露的信息顯示,專利收入對於這些公司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商業模式。諾基亞 2017 年通過技術授權獲得 16.5 億歐元,約佔其總收入的 7%。高通 2018 財年技術授權收入 52 億美元,佔總收入 20% 以上。高通的知識產權幾乎被應用於全球所有的智能手機,終端廠如應用高通 3G、4G、5G 的核心專利,每部手機將會按照整機價格收取 3.25% 的專利費用,若應用 3G、4G、5G 的非核心專利,專利費率則為 5%。高通「昂貴」的按照整機 3%—5% 抽成的專利費率,讓包括蘋果、華為、三星在內的終端廠十分不滿,在近期蘋果與高通的專利大戰中,華為和三星都出庭作證,支持蘋果的立場。

5G 授權計劃將雙向展開,華為也會向競爭對手支付費用以便使用他們的技術。電信設備廠商設計 5G 基站所需的名為「現場可編輯門陣列」的關鍵晶元組,只有賽靈思和英特爾兩家美國公司能生產。但華為擁有的專利絕對數量遠超競爭對手,「專利差」意味著華為能夠從專利中獲得可觀收入。

至於最後能否產生專利費用的凈收益,李春晅向 DeepTech 表示,專利凈收益取決於各大廠生產了多少數量的產品,如果一廠商擁有相對較多的專利數量,同時也生產了更多應用到別家專利的產品,那麼該廠商還是有可能向別人支付更多的專利費,最終的專利凈收益還是負的。考慮到華為相對於其他電信設備商在 5G 標準必要專利上的相對優勢,華為很有可能從其他設備商處獲得較多的專利凈收益。

在專利收費上,華為訴 IDC 一案的民事判決書(廣東省高院的(2013)粵高法民三終字第 305 號文件)顯示,華為對採用 LTE 無線通信標準的移動通信終端設備提供「一個靈活的,但不超過 1.5% 的許可費率」,1.5% 費率在業內處於中低水平。對於 5G 專利,則尚未公布其專利收費標準 。但此前,華為曾宣布,未來將在專利許可活動中嚴格遵守 FRAND,即公平、合理、無歧視,不敲詐產業和社會,並倡導其他致力於推動5G技術實施的權利人使專利累計費率比 4G 更低、更透明。有業內人士猜測,華為的專利費定價將不會高於高通,應該在行業普遍能夠接受的範圍。

身懷利器為天下用,成人達己共謀發展。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廠商,正在逐漸取代老一代的壟斷技術大廠,將中國的技術進步和商業文明推向全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eepTech深科技 的精彩文章:

戴姆勒寶馬斥資10億歐元成立合資公司,強強聯手整合出行業務
美國癌症死亡率25年狂降27%背後,一個殘酷的現實正在浮現

TAG:DeepTech深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