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地久天長》:最好的藝術就是觀看自己的痛苦

《地久天長》:最好的藝術就是觀看自己的痛苦

注意:本文有劇透

最好的藝術就是觀看自己的痛苦。

王小帥用罕見的長達三小個小時的新作《地久天長》再次印證了這句話,它就像一部中國版的《海邊的曼徹斯特》,講人無法從往日的不幸中解脫出來。

《地久天長》:最好的藝術就是觀看自己的痛苦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地久天長》海報

拍這樣一部悲劇,主創有兩個任務:認識這個痛苦是什麼,以及如何表現這個痛苦。

影片的核心事件類似於一樁社會新聞:相鄰人家的兩個孩子在野外游泳,一個孩子因為另一個孩子的不小心,淹死了。

這個淹死的孩子叫星星,星星的父母就是王景春飾演的耀軍和詠梅飾演的麗雲。兩人是沒有返城的知青,留在當地的工廠做工人。在星星出事之前,麗雲因為被迫流產而永遠地失去了生育能力。不久,這對喪子的夫妻又遇到九十年代的下崗潮,他們失去了工作。巨大的痛苦讓他們與其他人隔絕,在朋友們紛紛下海經商尋找機會的時候,他們選擇遠赴福建,在沿海一座無名小城裡度過餘生。

《地久天長》:最好的藝術就是觀看自己的痛苦

詠梅和王景春同時拿下第69屆柏林電影節最佳演員獎。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劇中的時間跨度接近三十年,上山下鄉、改革開放、計劃生育、下崗潮,每一個普通中國家庭在這三十年中都會經歷的歷史過程,這對夫妻全都經歷了一遍。只不過,這是一部以失敗者為主角的歷史,兩個個體的痛苦裡,有著時代的隱痛。

時代永遠在前進,這其中總有被拋棄者、被犧牲者,他們往往難逃被遺忘的命運。從《青紅》《我11》《闖入者》,到如今的《地久天長》,王小帥執導的一系列電影似乎總是在對抗這種遺忘。筒子樓、喇叭褲、蛤蟆鏡、鄧麗君的磁帶、地下舞會、流氓犯、機器轟鳴的廠房、紅色的標語……這些王小帥最熟悉、最痴迷的素材,又一次被揉進他的電影中,只不過,這一次,他有三個小時的時間,將它們更加完整、更加系統地組織起來。

《地久天長》:最好的藝術就是觀看自己的痛苦

《地久天長》劇照

所有好電影都是一出好的家庭劇。在大篇幅的閃回中,兩個親密無間的家庭在意外發生前怎麼一起吃飯、跳舞、工作,都被事無巨細地展現。出色的美術工作讓當年生活的質感可觸、可聞。可以想見,影片在柏林放映時讓很多觀眾數度落淚,正是因為它首先非常賣力地還原了那個年代,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幸福美滿、充滿希望的生活。悲劇是什麼?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摧毀給人看。

對比之下,賈樟柯最近的兩部電影在這方面略顯遜色,不把鏡頭對準家庭生活,往往很難擊中中國觀眾的心,引起最大程度的共情。在最近的《江湖兒女》中,甚至很難找出一場像樣的吃飯的戲。不要小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的戲,吃飯的戲,簡直是悲劇最好的鋪墊。

《地久天長》:最好的藝術就是觀看自己的痛苦

《地久天長》劇照

所以王小帥這一次真的找得很准。他拍了大量的吃飯的戲,有大量的對白都是在廚房裡發生。一前一後的對比中,悲劇對這個家庭的致命影響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比如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場,是在福建段落中,兩人領養的孩子棄他們而去,他們終於再一次意識到,破鏡難以重圓,怎樣表現這樣深刻的悲傷呢?導演沒有拍別的,而是拍夫妻二人在修理店中默默地吃飯,相對無言,門外是沙灘、停港的漁船、還有每天都有的落日。沒有一句台詞,沒有過於煽情的音樂,這日常的一幕,散發出語言無法表述的憂傷。悲劇將這對夫妻與其他人隔離,世間的喜悅從此與他們無關,兩個人像生活在荒涼的火星上一樣。在電影院里看到這一幕就會知道,這一刻是非常非常具有電影表現力的一刻。

這也許是中國觀眾第一次在銀幕上,如此切近地體會失獨家庭的痛苦。還有一場廚房戲是這樣的:經歷喪子之痛的家庭,夫妻往往會離婚,人的本能希望用遺忘來治癒痛苦,但是影片中的耀軍和麗雲,選擇繼續在一起,為對方活下去。當麗雲通過女人的直覺,發現耀軍有外遇時,她十分冷靜地提出離婚,「耀軍,如果你想離婚,我會同意。」這句台詞本身非常有痛感,有一種平靜的絕望在裡面。說這句話的時候,麗雲身在廚房,手裡還在切著土豆。

拍悲劇,度的把握最難,拍得過了,容易產生哭天搶地的效果,觀眾再有同情心,也會在一次次哭號中神經麻木。影片中,耀軍和麗雲的遭遇讓人聯想起張藝謀的著名電影《活著》。在這部二十多年前的電影里,葛優和鞏俐飾演的夫妻也經歷了喪子之痛,他們的孩子被車撞死了。這個悲痛欲絕的戲劇性場面,最好拍也最不好拍,因為演員最擅長的就是演情緒,但閱片無數的觀眾往往對這樣的場面做好了心理準備。張藝謀是怎麼拍的呢?他非常老實,他用很近的鏡頭拍鞏俐和葛優在兒子的屍體旁哭天搶地,配上憂傷的二胡音樂。這個場面在當年來說,還是很震撼、很有感染力的。只是,二十多年後,張藝謀拍《影》,有角色死了,他依然把鏡頭湊上去,很近地對著演員拍他們淚流滿面。

王小帥是怎麼拍的呢?影片一開場就是孩子溺水死了。他用大遠景拍,遠遠地看見大人們衝下堤岸,抱起河灘邊的屍體,有人哭喊但是聽不清——這個視角是不是非常像人們在生活中一般圍觀意外發生時的視角?一開始總是遠的,看不清。越看不清吧越好奇。是不是很真實?然後下一組鏡頭就讓你看清了,溺死的真的是男女主角的孩子,一組運動鏡頭跟著王景春,他抱著孩子往醫院跑,經過鐵道涵洞,甚至看不清表情,沒有音樂,只有火車呼嘯而過的聲音。再下一個鏡頭就是醫院的手術室門口了,也離得非常遠,只能看見王景春蹲在了地上。這時,悠揚的音樂才響起來。

兩相比較,拍這樣令人心碎的場面,王小帥沒有選擇近,而是選擇遠,這種選擇體現了他在電影語言上的自覺性。對於一部電影來說,語言有時候比故事更重要。二十年來,我們電影拍悲劇的美學還是在進步的。

《地久天長》:最好的藝術就是觀看自己的痛苦

《地久天長》劇照

當然,這部電影不是沒有缺點。不開玩笑地說,缺點就是它的時長太長了。進入影片的後半程,王小帥在前半程的敘述上的剋制沒有了,開始事無巨細地講述兩家人如何和解,有些戲的信息交代甚至都重複了,很難讓人不覺得麻木。

最明顯的,曾經的工廠計劃生育的主任海燕(艾麗婭飾演)到了癌症晚期,她希望能在死前再見麗雲一面,以化解她埋藏在心中二十多年的愧疚——正是她導致麗雲無法再生育,也正是她的兒子浩浩直接導致了麗雲的兒子星星的死亡。在最後的見面前,起碼有三場戲,海燕都在不同的人面前反覆表達過自己的愧疚,也哭過,所以當最後的見面到來的時候,那種和解的力量就弱了三分。

真的不要怕觀眾看不懂。藝術也最忌直白。相比之下,伊朗電影《一次別離》,聚焦於人物的處境和選擇,一次也沒有提國家、政策,但是導演真正要說的話,一目了然。美國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大部分觀眾都沒在那裡生活過,不知道那是一個什麼社會,但照樣為男主角的遭遇而動容。

《地久天長》因其認真還原的歷史背景而非常特別,它無疑是動人的、難得的佳作,但苛求地說,它也因為過分拘泥於這個歷史背景而些許失衡,離一部完美無瑕的傑作還差了一小步。

《地久天長》:最好的藝術就是觀看自己的痛苦

《地久天長》劇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