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鄉試放榜有哪些程序,為何榜單被稱為「龍虎榜」?

鄉試放榜有哪些程序,為何榜單被稱為「龍虎榜」?

鄉試錄取按規定是有人數限制的,每一科開考之前,朝廷已經定下了各省的錄取名額。因此,在考官們閱卷完成後,需要嚴格按照各省名額確定新錄取舉人的名單,不能隨意增減,否則要受到責罰。按例,考官們閱卷以後就要對外公布錄取名單,稱為「放榜」。

鄉試放榜有哪些程序,為何榜單被稱為「龍虎榜」?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順治二年(1645年),清廷規定鄉試結束後半個月必須完成閱卷並放榜,一般是在八月底。但是後來隨著應試者人數的增加,各省放榜日期也相應推遲。康熙五十年(1711年),朝廷要求大省在九月十五日內,中省在九月十日內,小省在九月初五內放榜,此後,放榜時間成了定製。

不過,朝廷僅僅規定了放榜的期限,但各省具體放榜的日期、時辰自行確定。因寅屬虎,辰屬龍,所以各省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多選在寅、辰日,這就是「龍虎榜」的來歷,為的是求得吉利。但順天鄉試的放榜日期,需要報告禮部,以便禮部奏請朝廷欽派官員複查。

鄉試放榜有哪些程序,為何榜單被稱為「龍虎榜」?

鄉試放榜的前一天,為了不出差錯考官們先要填草榜。主考官依名次填寫擬錄取試卷的「紅號」,草榜填寫完畢後,所有鄉試官員(包括監臨、提調、監試等官)在內堂集中,共同拆卷,將試卷逐一核對紅號,最後將依照錄取名次將考生姓名、籍貫填寫在草榜上。然後,將草榜交給書吏,由他向在座的所以官員宣讀考生姓名,完成這些手續後,開始填寫正榜。

填正榜時,各省都是從第六名寫起,直到完成最後一名,然後再寫前五名,由第五名倒寫至第一名。儘管填榜有嚴格的程序,但清代出現填榜錯誤也是時有出現。如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順天鄉試錄取將二十名誤寫為十二名。

各省鄉試填榜後,需要在榜單上鈐蓋印信。清初時只規定順天鄉試榜單上鈐蓋順天府尹印信,其他各省沒有統一要求。乾隆三十年(1765年)規定,各省鄉試榜單,需在年月和接縫處鈐蓋巡撫關防印,無巡撫的省份鈐蓋總督關防印,此後成朝廷定製。填榜的第二天,順天府在順天府署,各省在布政使司或巡撫署門前張掛。榜單張掛時,派兵士看守,三天後收繳存檔。

鄉試放榜有哪些程序,為何榜單被稱為「龍虎榜」?

因為鄉試放榜時正值秋季,桂花盛開,所以鄉試榜也稱秋榜、桂榜、蕊榜、龍虎榜。又因舉人是科舉出身的第一級,所以又稱一榜、乙榜。

順治二年規定鄉試放榜的當天,考官們還需要謄寫題名錄,進呈給皇帝御覽。次年,又規定需要謄錄三份,分別送給皇帝、皇后和皇太后。乾隆二十八年規定,順天鄉試題名錄不再呈給皇太后和皇后。對於謄寫題名錄的格式,清初並沒有統一的規定。康熙八年(1669年)規定,要求各省題名錄一定要包含鄉試三場考題。十七年(1678年),朝廷又要求各省題名錄都仿照河南體式謄錄,使格式統一起來。

鄉試放榜有哪些程序,為何榜單被稱為「龍虎榜」?

明清鄉試放榜前,考生們都非常關注考試結果,經常會向考場的門丁打聽錄取結果,稱為「看鴿棚」。放榜之後,門丁往往會率報子鳴鑼報喜,並有一張長條形的白紙條,上寫「中式某某科鄉試第幾名舉人,浙江某某府縣學優廩生,或廩生增生附生」。此後,還要送捷報,不僅要送外考生家中,還送往親戚家中,清代詩人張子秋有一首《報喜》詩:

高升高中任高才,添喜紅條便報來。

討賞門前無別話,今朝小的喝三杯。

報喜人到了新科舉人家中要受到隆重的接待,而且還要在舉人家小住幾天由考中舉人家開出單子,上面列出所有親戚朋友的名字,由報喜人去報喜,請他們前來賀喜。

鄉試放榜有哪些程序,為何榜單被稱為「龍虎榜」?

鄉試、會試放榜後,朝廷允許落第考生憑卷票領回自己的試卷,稱為「發領落卷」。如果考生覺得考官閱卷不公正,還可申訴。這不僅可以安撫落第考生,也可以監督閱卷考官公正評卷。清初時經常有落第考生髮現閱卷有錯誤,前往禮部申訴,使考官受罰的事件。到了清中期以後,即便考生申訴,也很少得到滿意的答覆,發還落卷的制度也形同虛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曹操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不慎走了一步臭棋——挾天子以令諸侯
此國王竟敢自稱天子,被中國皇帝警告後,馬上自降一級乖乖稱王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