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為人知的一場戰役,日軍7萬人死亡,其中4萬人被「熱」死

不為人知的一場戰役,日軍7萬人死亡,其中4萬人被「熱」死

在二戰時,日本對於中國的侵略仍歷歷在目,而對中國造成的傷害更是無法統計。日本對於中國如此,對於其他亞洲國家呢?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進入飛速發展期,而貪婪的本性也逐漸暴露,對於亞洲其他國家當然也是一樣。不過,侵略中國絲毫不知疲倦,但是在攻列印度時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現象——僅打了一仗就撤軍了。這是為什麼呢?

日本狂妄的本性在二戰時已經難以壓制,想要稱霸的夢想也一直沒有斷過。面對自己的門戶,奪取亞洲顯然成為完成夢想的第一步棋,而印度顯然就在其列。在1944年,日本為了扭轉局勢,對印度發動了「英帕爾戰役」。在二戰末期,日本竟派出9萬多人攻擊印度英帕爾地區。但是下了血本的買賣沒能收到成效,該戰以日軍近7萬人的損失告終。

很顯然,這一仗日軍敗了,而且傷的有點重。從這個角度來講,經過大風大浪的日軍為此撤軍好像不太應該,還有其他的理由嗎?當然!我們僅僅看到了近乎7萬的數字,卻未看到傷亡原因。據了解,在這7萬人中,戰死的僅有3萬人左右,而其他都是餓死或病死。在「有趣的靈魂」(牟田口廉)領導下,用三萬頭牛羊在熱帶雨林運輸輜重也是很有趣的,瘟疫由此橫行。至此得出結論,除了德國遇到了冬天,日本也遇到了熱帶雨林。非戰役損失如此嚴重的情況下,日本不得不重新審視奪取印度的必要。

回顧侵略印度的時間我們可以發現,1944年的日本早已是強弩之末,對於戰爭的底氣幾乎被消磨殆盡。而此時的日本面對的是誰呢?是印度武裝?不,日本面前是正規的英軍。在1941年之後,印度成為英國在東南亞最後一塊殖民地。日不落帝國對印度的重視可以想像,在日本侵略印度後,英國派出了正規英軍抵抗。不管是指揮官還是武器裝備,日軍戰敗的理由無數。

在這一戰中,假使日本贏了又會怎樣呢?成功的侵略到印度腹地就能夠挽回太平洋戰場的困境嗎?這一點顯然毫無希望,日本在東亞和太平洋戰場的失利,讓日本已經沒有任何存在的意義。而對於侵略印度的近10萬日兵也只是戰爭的犧牲品而已,而相同情況下,日軍攻打蘇聯及澳大利亞,一戰而退的原因也大多如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向東向南看 的精彩文章:

只向美俄服軟,從不向中國服軟,因為他們根本不認為輸給中國
怎樣崛起,就怎樣衰落,大英帝國餘暉正在消散

TAG:向東向南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