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續寫「一帶一路」上的義大利故事

續寫「一帶一路」上的義大利故事

當地時間3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抵達羅馬,開始對義大利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步出艙門。 (圖源:新華社)

當地時間3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抵達羅馬,開始對義大利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習近平主席此訪,將進一步加強中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為兩國人民帶去更多實實在在的利益。

早在兩千多年前,古老的絲綢之路就讓遠隔萬里的中國和古羅馬聯繫在一起。漢朝曾派使者甘英尋找「大秦」,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和地理學家龐波尼烏斯多次提到「絲綢之國」。通過古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對歐洲認識中國起到至關重要意義的兩位歐洲代表人物都是來自義大利,一個是在元朝來到中國的馬可·波羅,一個是在明朝來華的利瑪竇。馬可·波羅在華17年,回國後,由其口述、魯斯蒂謙撰寫的《馬可·波羅遊記》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利瑪竇在明朝的中國生活的時間更長,達28年之久。他熟諳中文,結交廣泛,對中國社會的風氣和民情了解更多、更深入,他通過書信方式將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傳遞到義大利,向西方介紹了一個真實的中國,使得歐洲和中國文明的聯繫更加緊密。

義大利的思想文化也對近代中國政治家、思想家產生深刻。中國近代維新運動的先驅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國外。他遊歷了歐洲11國,其中在義大利的遊歷,對他的藝術思想影響極大。他將拉斐爾的畫作比作王羲之的字、李白的詩、蘇東坡的詞,認為拉斐爾的畫「精微逼肖地球無」。而康有為的弟子梁啟超編撰了義大利19世紀政治家加富爾、馬志尼和加里波第的中文傳記,向中國人介紹了義大利的復興運動,並認為義大利的復興運動為中國的復興和現代化提供了靈感源泉。

由此可見,歷史文明和人類思想智慧始終貫穿著中意兩國的交往,使得中意這兩個東西方文明傑出代表的關係具有無可比擬的獨特性。古絲綢之路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促進了貨物的流通,更重要的是中西文化在碰撞中擦出了絢麗的火花,使雙方的經濟和文化都得到了繁榮。「友好交往,共同繁榮」是絲綢之路的不可磨滅的精神,秉承這一精神,今天的中意能夠續寫絲綢之路的精彩故事。

習近平主席此次訪問義大利,將推動發揮兩國「一帶一路」合作的歷史、文化、區位等優勢,把「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建設同義大利「北方港口建設計劃」、「投資義大利計劃」等對接,在海上、陸地、航空、航天、文化等多個維度打造新時期的「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框架下中意合作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兼顧雙方利益和關切,體現雙方智慧和創意。義大利作為新時期「一帶一路」的重要交匯點,在眾多領域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兩國未來發展也存在不少契合之處,不僅可以促進兩國的經貿合作,文化合作,人員交流,也同時可以作為「一帶一路」沿途國家三方合作的重要場地。可以說,共建「一帶一路」將成為豐富中意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重要途徑,也是 中意兩國在世界上發揮更為重要作用的理想機遇。

未來為進一步推動中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還需要做更多細緻工作。例如,中意兩國的國情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利益訴求不同、社會文化存在差異,這就需要雙方加強互信,夯實基礎,擴展溝通,重視對接、尤其是規劃的對接和標準的對接,優化互補。對於來自外部的風險和挑戰,例如地緣政治、項目安保等,兩國在遵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基礎上,應確保與現有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區域合作平台保持一致性和互補性。同時,通過「一帶一路」框架下建立應急機制、預警機制和風險評估機制,加強安全、執法、警務以及智庫等方面的溝通與合作,以確保取得豐碩成果。

(羅紅波,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紐西蘭槍擊案又一名嫌疑人獲釋 警方稱她沒涉案
美國要對「印度製造」動手了!選擇這一時機很微妙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