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和胃安眠十法

和胃安眠十法

和胃安眠十法

「胃不和則卧不安」,語出《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所引《下經》原文,本為表述足陽明胃經「氣逆」致喘而不能安卧之意。此句經文,經歷代醫家的不斷補充和發揮,對其認識逐漸統一,提出胃腸疾病與抑鬱、焦慮等睡眠障礙相關疾病密切相關。本文將此歸納為「和胃安眠」大法,實證探討如下。

益氣通降法

適於脾胃不和,氣機升降失常引起的「卧不安」。《臨證指南醫案》指出:「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胃疾日久多涉於脾,脾胃運化升降失調,將導致正虛不復,脾胃虛弱,中氣虧虛,則升舉不能,化源無由則神機失養。症見入睡困難,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體倦神疲,而色萎黃,納差不馨,嘔惡,舌淡,苔薄白,脈緩弱或滑等。治宜健脾益氣,通降和胃,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理氣降逆法

適於肝氣鬱結,橫逆犯胃致胃失和降而致「卧不安」。肝屬木,胃屬土,胃之和降與肝(膽)之疏泄密切相關。肝氣條達則助胃受納腐熟而降濁陰之氣,即「木達則土安」,若肝失於疏泄,肝木乘土,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此即所謂「土虛木乘」。症見胃脘脹悶,功撐作痛,脘痛連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失眠,噯氣頻作,嘔惡,大便不暢,舌淡苔薄白,脈弦等。治宜疏肝理氣,開郁降胃。方選柴胡疏肝散,或半夏厚朴湯化裁。

化痰降濁法

適宜痰濁內擾而致「卧不安」者。脾與胃同居中焦,以膜相連,升降相因,互為表裡,其生理功能分為運化水谷精微及運化水濕兩個方面。當脾運化水濕失職而滋生痰濁,脾之升清、胃之降濁功能受到影響,清者難升,濁者不降,滋生痰邪。《丹溪心法》云:「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症見噁心,嘔吐清水痰涎,失眠眩暈,胸悶痰多,兼見驚悸,昏蒙,口黏,不思飲食,脘腹脹滿,舌苔厚膩,脈弦滑等症。治以化痰降濁為法,方選小半夏湯合旋覆代赭湯化裁。

化瘀通絡法

適於胃痛日久入絡,瘀血阻滯,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致「卧不安」者。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篇》:「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慢性胃炎等常見胃病,多因情志不舒、飲食不節、嗜食辛辣肥甘、飲酒吸煙、病久失治誤診導致胃納失常,失於和降,脾胃氣虛,生血無源,血行受阻,瘀阻胃脘,久病入絡。症見胃脘疼痛,痛有定處而拒按,入夜尤甚,或痛有針刺感,食後痛甚,或見吐血黑便,嘔惡或呃逆,失眠,舌質紫黯,脈澀等。清代王清任採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療精神疾病和睡眠疾病經驗,而立此法治療失眠意在法中取法。治宜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外,須時時顧護胃氣,只有胃能受納,脾能運化,化生有源,氣血運行通暢,疾病更易消除。方用丹參飲合金鈴子散化裁。

通腑泄濁法

適宜食滯胃腸而致「卧不安」者。胃疾新發多由飲食不節,暴食多飲,致中州壅滯,停滯胃腸,胃氣不能受納腐熟水谷而氣機阻滯不暢,濁氣上逆所致。以輾轉不寐,噯腐酸臭,腹滿脹痛為主症,兼見厭食暖氣、嘔惡或呃逆,嘔惡酸腐穢氣,大便黏滯惡臭,苔厚膩,脈滑數等症。治宜通腑泄濁,和胃降逆,選保和丸為主方。若邪已化熱出現口渴、口乾等症,可加入黃連、黃芩等泄熱通便之品;若出現熱結於內,腹滿,大便乾結,可選用調胃承氣湯以導滯通腑,使濁氣下行。若由胃中積熱上沖,食已即吐,口臭而渴,苔黃脈數者,可選用竹茹湯以清胃降逆。

滋陰降火法

適宜中土陰虛而致「卧不安」者。蓋胃喜潤惡燥,若熱病既久,過服辛燥,損津耗液;或素體胃陰不足,津液虧少所致胃陰不足,濡潤失職。《丹溪手鏡》為朱丹溪晚年之作,書中曾提出「胃虛則不得眠」的觀點。以不寐煩躁、胃脘灼痛為主症,兼見口舌乾燥,胃脘嘈雜,暖氣吞酸,飽不欲食,大便乾結,舌紅少苔無津,脈細數等症。治以甘涼濡潤之品滋陰降火和胃,選方沙參麥冬湯或一貫煎,另入行氣化滯之品,以免滋膩太過滯脾礙胃。

溫陽降逆法

適於中陽素虛,脾胃虛寒而致「卧不安」者。多緣素體中陽不足,或過食生冷之物殘傷中陽,而寒濕內生,濁陰擾胃所致。以失眠、腹涼綿痛為主症,兼見胃納失常、氣逆於上而令人嘔惡納少,胃痛隱隱,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神疲乏力,多寐或失眠,口淡不渴,便溏肢厥,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等。可選用辛甘之品以溫陽和胃,方取黃芪建中湯化裁。對於中氣下陷致胃失和降,症見身體消瘦,食少便溏,體倦乏力,脘腹如墜,多寐或失眠,舌淡苔薄白,脈虛等。應脾胃同治,升降並調,方用補中益氣湯化裁,隨證決定升清與降濁力量的輕重。

散寒降濁法

適於寒邪犯胃,胃失和降所致「卧不安」者。胃疾久而多虛,虛而寒侵,脾胃虛寒,健運失司,腐熟失職。症見胃痛暴作,痛勢劇烈,脘腹得溫則痛減,遇寒則痛增,失眠,口乾不渴,喜熱飲,苔薄白,脈弦緊,此為實證。治當溫中散寒降逆,方選《證治準繩》之正氣天香散化裁,可酌加良姜、吳茱萸等溫中散寒之品以增強療效。若肝寒犯胃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致胃脘疼痛,失眠,噁心,乾嘔吐涎沫,下利,頭痛,舌淡苔白,脈緊等症。治宜溫中散寒止痛,和胃降逆,方選吳茱萸湯化裁為治。

清利降濁法

適宜中焦濕熱中阻致胃失和降而「卧不安」者。濕熱證為病甚廣,無論外感內傷,均與濕熱有密切的聯繫。近年來,濕熱證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的嚴重危害人類生活質量的慢性進行性病變過程,發病呈逐年上升趨勢。濕熱分屬陰陽水火是矛盾的統一。濕為陰邪,熱為陽邪,濕熱為病廣泛,累及臟腑之中尤以脾胃為甚。以失眠胸悶、煩熱不渴為主症,兼見頭重昏蒙如裹,體睏乏力,胸悶不飢,脘腹痞脹,面色淡黃,納呆嘔惡,大便黏滯不爽,二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濡數等症。治宜清熱利濕,降濁和胃。方選三仁湯化裁或甘露消毒丹加減,隨濕與熱輕重程度選加清熱利濕之品。

辛開苦降法

適於胃病日久寒熱虛實夾雜而致「卧不安」者。脾胃系疾病,病因病機大都寒熱夾雜,虛實兼有,單純用溫、清、消、補等法難以奏效,所用治法複雜,皆以寒熱並用,辛開苦降為原則。此法最早可追溯至醫聖張仲景《傷寒論》中瀉心湯證,朱丹溪的左金丸、王孟英的連朴飲等,均是對辛開苦降法的補充和發揮。至清代名醫葉天士首次提出「辛開苦降」法。臨床症見失眠,胃脘疼痛,痞滿,嘔吐或呃逆,心下支結,納差,反酸,便溏等,舌紅苔黃膩,脈弦數者。治宜辛開苦降法,升清降濁。方選《傷寒論》之半夏瀉心湯化裁。

總之,「胃不和」之因種種,不外氣虛、氣鬱、寒凝、痰阻、食積、濕滯、血瘀、陽虛、陰虛等。臨床所見失眠屬於脾胃系疾患引發者並非絕對,往往表現常寒熱兼雜虛實錯雜,決非單一表現形式。醫者需審病求因,辨證論治,若在提筆處方之際,靈活運用上述「十法」以和胃為治,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呼興華 李玲 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 趙奕淇 陝西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搜索「私家健康先生"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扶陽醫學中的治病次遞解析(第二次公開課)
除卻霧霾,油煙傷肺更無奈!做到2點,清肺潤肺,做飯無憂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