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總是焦慮不安,你可能是「內在資源」不足

總是焦慮不安,你可能是「內在資源」不足

前兩天偶然看到這樣一句感慨:小時候以為變成大人就能事事遊刃有餘,但長大成人後才發現,人生只會越來越複雜。永遠有從未應付過的事情在未來等待。

面對世事的複雜多變,有些人的感受可能是「還好」。但另一些人的感受或許截然不同。他們似乎總是疲於應對生活的起落,甚至有時會陷入一種嬰兒般的無助。

他們的生活似乎總在被一種無助感、焦慮感追趕。這種長期的焦慮無助,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我們今天就要給大家介紹一個概念:內在資源。一個長期焦慮,覺得無法在現實中遊刃有餘,很可能就是因為「內在資源不足」。

先來看看內在資源不足的人,在面對困難的現實生活時,可能出現的4種情況,裡面有你的情況嗎?

1. 失去信心

這些人常常會感到莫名的恐慌和無助,認為自己必然會受到傷害。對他們來說,成功或失敗、快樂與難過都是不可控的。當環境發生變化時,這樣的心態尤為明顯。比如,在進入新的戀情後,他們可能會毫無理由地覺得,對方總有一天會突然離開或是出軌,而自己無法做任何事來阻止悲劇的發生。

2. 逃避現實

在遇到逆境、矛盾或危機時,這些人總會希望問題可以自行消失。在他們看來,問題是他們無法解決的。唯一可行的做法就是逃離。他們也可能選擇在精神上隔絕現實困境。比如,如果結婚後感到不適應,他們會一心撲在工作上,長期疏遠家人。在極端情況下,他們可能會酗酒,或用其它成癮行為來麻痹自己。

3. 過度理想化

這一類型的人,對這個世界有許多不切實際的期望。當他們覺得他人或者外部世界是好的時候,他們容易對此有著過於極端美好的評價,但又會在發生一點不如意時,就感到巨大的覆滅和理想的破碎。

4. 情緒失控

容易情緒失控的人,即使受到很小的挫折,也會感到非常焦慮或不安。他們可能會立刻崩潰、大哭、無法自控地大發脾氣、砸東西,甚至做出自傷或傷害他人的舉動。這一類型的人通常也較為衝動,當無法獲得即時反饋時,會感到激烈的負面情緒。可能戀人或朋友一個小時沒有回微信,他們就覺得天要塌了。

上述情型,都可能是由於一個人的內在資源(inner strengths)不足造成的。

什麼是內在資源?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內在資源?我們如何才能獲得和積累它?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

總是焦慮不安,你可能是「內在資源」不足

總是焦慮不安,你可能是「內在資源」不足

內在資源,亦有文獻稱為本我力量/資源(ego strengths),本質上是一個人在面對痛苦、壓力和衝突時保持自我意識(sense of self)、整合自我的能力(Cherry, 2018)。可以說,正是因為擁有一定的內在資源,我們才能夠區分自我和他人、想像與現實,並適應不斷變化的心境和外界環境。越是內在資源充裕的人,越能夠做到這些。

內在資源充裕的人,有以下共同特點:

1. 能夠自我主宰(Self-mastery)

內在資源充裕的人,具有更穩定的自我概念。這意味著,他們認為自己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自己的人生,為自己做出選擇。未來對於每個人而言,都充滿了不確定性。而內在資源充裕的人,即使體會到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依然會有向前發展的動力,相信自己有機會通過努力逐步實現自己的目標(Diener and Fujita, 1995)。

2. 能夠為自己負責

內在資源充裕的人能夠意識到自身行為對自己和他人的影響。在做出行動之前,他們既會為自己考慮,也會考慮他人的利益,並在兩者之間做出平衡和取捨。特別是,當他們的行為給他人帶來損失時,他們能夠直面這樣的結果,嘗試做出改變或補償,來修復關係,而非逃離現實或當場崩潰。

3. 較高的修復力(Resilience)。

內在資源充裕的人,能夠和逆境中的自己共處。他們可以接受人生和自己都是不完美的,可以接受自己遭遇失敗和挫折。他們會去主動探索自身遇到的困擾,思考有哪些可能的解決辦法,而非直接放棄或逃避。即使問題是他們無法處理的,他們也能夠帶著問題繼續前行,不會深陷沮喪之中。換句話說,他們對自己應對問題、走出困境的可能性有較多的信心。

4. 內心有更多的平靜(Equanimity)

當變化突然降臨,內在資源充裕的人有能力處理內心的情緒變化。即使遇到危機,他們的內心也是相對冷靜的,不會出現大起大落,不會陷入太長時間、或者太嚴重程度的慌張——因為他們對於自己總有能力/辦法解決困境有著天然的信心。也不會感到被自身的情緒淹沒,或是任由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失控。

5. 有自我超越的能力(Be able to Transcend)

內在資源充裕的人往往更富有創造力,更能夠拓展自己,以有意義的方式影響自己的生活軌跡(Lundman et al., 2010)。比如,在到了新的環境後,內在資源充裕的人會主動了解當地文化,學習對適應當地生活有幫助的新知識,探索新的社交圈子,等等。

總是焦慮不安,你可能是「內在資源」不足

擁有充裕的內在資源,會讓我們更有能力應對複雜的世事變遷。就像電影《天氣預報員》里那句著名的台詞說的:「成年人的生活里沒有容易二字」。

經歷越多,我們越會明白,生活是起落不定的,關係是複雜的,世間的一切都隨時可能發生變化。

而足夠的內在資源會讓我們在其中得以自處。在覺察到變化發生後,充裕的內在資源讓我們明白,自我仍是完好的、有功能的,外界變化並不意味著自己必然也會陷入混亂。

充裕的內在資源也會引領我們走向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一個實現自我的人,會時常體驗到內心世界的充盈與滿足,並和外部的環境融洽相處。

另外,充裕的內在資源會帶來更高的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內在資源讓我們可以清楚地分辨,哪些情緒和想法來自他人、來自環境,而哪些聲音出自本心。有內在資源的人能夠理解、運用、駕馭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而不是反之。

研究表明,內在資源越豐富的人,主觀幸福程度(subjective well-being)也越高,而這與金錢、社會地位等外部資源的關聯程度很低(Myers & Diener, 1995);還有一則關於已婚伴侶的研究顯示,伴侶雙方均有豐富的內在資源,會走入更美滿的婚姻。他們都有更完整的自我意識,在遇到矛盾時能更為積極地(並能夠)修復關係。(Lavee & Olson, 1993)。

總是焦慮不安,你可能是「內在資源」不足

總是焦慮不安,你可能是「內在資源」不足

根據精神分析學家克萊因及比昂的觀點,人們最初獲得內在資源的起點,是在嬰兒期和養育者的溝通關係當中。

小嬰兒沒有能力容納自己的情緒,所以在感到痛苦和不安的時候,只能通過哭泣或扭動身體來表達。

Ta需要養育者來幫助Ta理解,自己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會有這些感受?例如,嬰兒因為想要打嗝而感覺難受,哭了起來。如果母親自身情緒穩定,嘗試拍撫Ta,幫Ta順利完成打嗝的過程,嬰兒就會感到自己的情緒被母親接納、理解了。同時,母親也通過和嬰兒的互動讓Ta明白,Ta是為什麼會感覺不舒服,以及這種不舒服只是暫時的,是可以被移除的。——這就是嬰兒形成內在資源的基礎。

所謂的內在資源,歸根結底來說,就是當一些自己無法理解的痛苦的情緒發生了,一個人有信心、有能力,通過一定時間的摸索和努力,最終理解這些情緒,並處理好這些情緒,從而得到應對情境的具體策略。最初,是有智慧的養育者替我們做了這件事,在他們的示範下,我們也吸收了這種能力,習得了它。

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養育者長時間無法接納Ta的情緒,甚至反過來向Ta投射更強烈的痛苦,就會影響到Ta內在資源的形成。

有些養育者耐心不足,或者自身很容易焦慮,面對孩子「無理」、「莫名其妙」的情緒,會強行解讀:你一定是累了、餓了、尿了,甚至會呵斥和憤怒。幼小的孩子會感到加倍的痛苦和困惑。

同時,由於養育者沒能將Ta的情緒體驗理解、並用語言傳達給孩子,Ta可能會因此陷入一種「無名的恐懼」,既不知道這些感受是什麼,也不知道它們意味著什麼。

從精神分析上來說,最讓人痛苦的就是無名的恐懼,因為這些東西沒有被理解,被用抽象的方式表達出來(語言、藝術等)——在我們理解和表達情緒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部分處理了他們。無法被理解的痛苦則會長期折磨我們。長此以往,這樣的孩子在精神上是虛弱的。

他們沒有能夠認識到,自己有能力理解並處理自己的情緒,他們沒有因為能夠遊刃有餘地應對自己的內心世界,而長出一種坦然自若的自信與穩定。

需要留意的是,童年只是內在資源形成的關鍵起點,不能完全決定我們的一生。

在之後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依然有機會通過其他途徑發展出一定的內在資源。我們有可能在其它關係中遇到一些人,他們自身的內在資源是比較豐富的,能夠涵容我們內心的痛苦和破碎,並使用語言或其它方式表達出來,從而幫助我們發展出自己的內在資源。這個人可能是心理治療師、前輩、導師或其它能夠提供支持的人。

總是焦慮不安,你可能是「內在資源」不足

總是焦慮不安,你可能是「內在資源」不足

如果讀到這裡,你感到自己的內在資源可能是不足的,希望重新獲得一些內在資源,那麼你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做一些努力:

1. 自我覺察

我們經常在文章中談到這一點,因為覺察是一切改變的基礎。對於內在資源而言,這一點尤為重要。

如前文所說,內在資源缺乏的人,會格外難以應對環境以及周遭人事的變故, 因為這些變故會引發他們內心的混亂,而這種混亂令他們的自我暫時的破碎,陷入難言的痛苦。

因此,能夠在痛苦複雜的情緒中,依然維持一個相對整合、功能完好的自我,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目標。

而理解好這些情緒,則是指向這個目標的第一步。

痛苦的情緒會令我們想要下意識逃避,或者做出一些多年來已經習得的應對措施中,就比如文章一開始說到的,逃避、美化現實等。

但如果想要改變,獲得更好的內在資源,你必須讓自己與痛苦的情緒長時間面對、相處,包容這些情緒的存在,努力理解和表達它們。

因此,下一次,在你下意識逃避、否定現實或情緒爆發之前,試著給自己一個提醒,而不要立即做出反應。同時你可以通過寫長長的日子,來幫助自己梳理、表達內在世界。

2. 閱讀文學作品

Margot Waddell在《內在生命》一書中提到,優質的虛構文學可能描繪了主人公豐富的內在資源,或是展現出主人公修復自己內在資源的過程。

如果你自身內在資源不足,你可能並不知道內在資源充裕是怎樣的體驗。而閱讀則是獲得這種體驗的途徑之一。另外,書中的文字描述也可以作為示範,幫助你了解如何用言語表達感受,為情緒賦予意義。

3. 尋找「足夠好的」客體的幫助

如前文所述,我們可以在成年後,認識一些內在資源豐富的、願意幫助我們的人,在和他們的關係中重新獲得內在資源。你可以在個人的友情和親密關係中找尋這樣的人,也可以通過互助活動來認識有助人能力的夥伴。

他們是讓你感到,願意並且也能夠好好傾聽,平和溫柔的夥伴,他們能夠理解你的感受,並反饋於你。如果有這樣的人在你身邊,記得要珍惜他們的存在。

如果你感到自己的內在資源是匱乏的,好像很難應對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建議你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或治療的幫助。心理諮詢師可以為你提供好的客體,接納你的痛苦和無助,和你一起處理童年時期未解決的問題。

隨著人生不斷發展、變化,每個人可能都需要繼續積累內在資源,探索內心深處更多維度的力量。

最後和大家玩個小遊戲:截屏下圖,獲取你的內在資源關鍵詞,看看緣分告訴你你最需要的是什麼?

總是焦慮不安,你可能是「內在資源」不足

總是焦慮不安,你可能是「內在資源」不足

References:

Cherry, K. (2018). Characteristics of Ego Strength. VeryWell Mind.

Diener, E., and Fujita, F. (1995). Resources, personal striving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 nomothetic and idiographic approach.J. Pers. Soc. Psychol.68: 926–935.

Friedman, W. J. (n.d.). Building Strong Internal Resources: A Key To Well Being. MentalHelp.

Lavee, Y. & Olson, D. H. (1993). Seven types of marriage: Empirical typology based on ENRICH.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19. 325-40.

Lundman, B., Aléx, L., Jonsén, E., Norberg, A., Nygren, B., Santam?ki Fischer, R., & Strandberg, G. (2010). Inner strength—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alutogenic concep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47(2), 251-260.

Myers, D., and Diener, E. (1995). Who is happy?Psychol. Sci.6: 10–19.

Notes on Symbol Formation.

Segal, H. (1957). Notes on Symbol Form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8. 391-397.

Waddell, M. (2002).Inside lives: Psychoanalysis and the growth of the personality. London: Karnac.

KY作者 / Celia

編輯 / KY主創們

本文由百度知道日報作者原創,未經同意嚴禁轉載,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作者寫於2019-03-0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波音又雙叒叕出事!國產大飛機是時候登場了?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