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珍稀《牧牛圖》

珍稀《牧牛圖》

禪宗漸修法門 | 珍稀《牧牛圖》

魯迅和牛

現在給你們講這一條牛了,這是禪宗漸修的心地法門,《牧牛圖》是普明禪師的作品。什麼是牛?魯迅有兩句詩很好:「橫眉冷對千夫指」,他當年在上海寫文章,大家指著罵;他「俯首甘為孺子牛」,自己低頭做一個牧童。我對魯迅覺得馬馬虎虎,但這兩句詩蠻有意思,可以看出來吧,他滿肚子怨恨之氣。橫眉,氣得眉毛都立起來,冷冷的,你們罵我就罵我,格老子我才不怕你們罵,阿Q的精神,寧可做一個小牧童。這是講與牛有關的詩。算不定將來國內年輕一代,出來一位好詩的人。魯迅這兩句是好詩。

亂跑的牛

《牧牛圖》講漸修法門,我們的心念就是一條牛,亂跑。這個圖在明朝禪宗很有名的,當年是木版的畫,日本人更捧這個《牧牛圖》。一條黑牛,發瘋一樣到處跑,這個牧牛的小孩子拿著繩子在後面追。這代表什麼呢?代表我們這個心,思想情感就是這一條黑牛,到處亂跑。這個牧牛的小孩拿繩子在後面追不上,拴不住。我們打起坐來心念第一步就是這樣。他寫了四句詩:

一、未牧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猙獰頭角恣咆哮」,牛的那兩個角,威風得很,我們形容一個人很聰明,就是頭角崢嶸。恣是放任自己,咆哮是發脾氣亂跑亂叫,到處吹牛。

「奔走溪山路轉遙」,這一條牛在山上田地里亂跑,越跑越遠,我們的情緒妄想就是這一條牛。

「一片黑雲橫谷口」,天黑了,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第四句話是自己的反省,這個妄想情緒到處亂跑,「誰知步步犯佳苗」,自己把善良的根都扯斷踏平了,挖了自己的根,好的種苗都不發了。

這是《牧牛圖》的第一步,就是我們打起坐來,平常情緒思想亂跑,想了很多的花樣,要做這個,要做那個,或者要做生意發財,要做官,都是妄想在亂跑。這個題目叫「未牧」,拴不住自己的妄想心念。

(參禪參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時,不可退心,須知凡事到極處,就會有個『反』出現。不但『物極必反』,須知理極也一樣會必反,而綻現出一個『柳暗花明又一村』來。事實上,如果不能窮溯到一切理事和生命的源頭而親證大宇宙的實相,又如何斷得了惑而澈了?然而惑雖斷而乏保任之功,則習染依舊,十九自陷於『豁達空』,流於狂禪。豈不大可畏哉!是悟後起修,必不可忽。--耕雲居士)

把牛套住

二、初調

我有芒繩驀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製,猶得山童儘力牽。

第二步我們只好學打坐,自己觀心了。十六特勝講「知」,知道了,犯了錯誤,要把這個心拉回來。「初調」,總算找到了思想念頭,把這個亂跑的思想拴住了。

「我有芒繩驀鼻穿」,拿個繩子把這個牛的鼻子套進去。現在我們用佛法的修出入息,用這個氣;呼吸這個氣是條繩子,把心性這個牛套進去。

「一回奔競痛加鞭」,這個牛再發脾氣亂跑,就抽它一頓鞭子。所以你打起坐來修安那般那就是一條繩子,把這個心念拉回來。

「從來劣性難調製」,亂跑了,就重新來過。像修呼吸法,安那般那,一下又忘了,又是別的思想來,心息沒有配合所以又跑了,這是自己的習性,愛向外跑。

「猶得山童儘力牽」,要靠這個牧童拉回來,牧牛童子是我們人自己的意志,用意志把思想念頭拉回來了。這是第二個圖案,你看畫的這一條繩子,穿到牛鼻子上去了,這個牛要走,這個小孩拚命拉。

(牧牛之道,須『允執厥中』,無過不及,恰到好處。急不得,急則成執,忘不得,忘則走失。總之必須堅持秒秒盯牢,步步中道,牛方易於調伏。否則一存姑息,牛乃難制矣。--耕雲居士)

三、受制

漸調漸伏息賓士,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第三步叫「受制」,「漸調漸伏息賓士」,這個牛給繩子穿慣了,漸漸乖了,小孩子輕輕一拉就帶走了。

這裡我講一個故事給你們聽,抗戰的時候我有兩個師長朋友,一個帶兵笨笨的,胖胖的,他的部隊很散漫,不大訓練的,可是打起仗來他的兵都會拚命。另有一個帶兵非常精明,沒有哪一點不知道。有一天我去看他,正好看他的部隊經過,有一匹在跑,他就罵那個管馬的馬夫,笨蛋!把那匹馬拴住。馬夫跑過去拚命地拉,反而被馬拉著跑。這個師長跑過去,兩個耳光一打,把繩子接過來,一轉一轉,轉到馬的旁邊,輕輕一帶就拉過來了;然後把繩子交給馬夫,又打他兩個耳光,笨蛋!馬都不會帶。

牛也好,馬也好,發了脾氣,你把那條繩子轉一轉,轉到鼻子邊上,輕輕一拉,它就走了。你看佛教我們修安那般那,你心念亂跑,心性寧靜不下來,所以佛教你眼觀鼻,鼻觀心,只要把呼吸管住,慢慢那個心念就調伏了。所以我講這個故事是親自看到的,看到「漸調漸伏息賓士」,這個牛不敢亂跑了,鼻子拉住了。「渡水穿雲步步隨」,這個牛跟著小牧童,一個七八歲的孩子,跟著他一步步走,乖乖的不敢動,因為繩子在牧童手裡,氣已經被控制了。「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牧童手裡拿著芒繩,一步都不敢放鬆。所以你用功做呼吸法調息,自己不感覺疲勞。你看這個圖案,黑牛的頭髮變白了,呼吸已經慢慢調柔了,自己看住它。你的牧童是什麼?就是意識;你的繩子是什麼?就是氣,出入氣,安那般那。

(調伏既力,牛漸上路,稍稍管帶,即中規矩矣。從此但莫放縱,可保無失。--耕雲居士)

呼吸調柔

你的意識心念專一把心息合一調柔,這是第三步了。你看他畫的圖案,這個牧童很輕鬆了,拿著鞭子,隨便拿個樹枝。牛呢?頭開始白了。白代表善良,黑代表惡業。受制了,你的工夫心息能夠合在一起了。

四、回首

日久功深始轉頭,顛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系留。

第四步「回首」,這個牛回頭了,就是心念給呼吸、給繩拴住了。

「日久功深始轉頭」,這個牛不亂跑,心歸一了。

「顛狂心力漸調柔」,平常那個亂跑的心性軟下來了,跟著呼吸的來去,就是數息以後隨息了。

「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系留」,可是我們的意念不要放鬆,心息固然可以合一了,心念專一還不能放手。這個圖案畫得很有意思,牛的頭頸這裡都變白了,個性柔和得多了。本來這個放牛的孩子站在牛旁邊的,第六意識不用心了,不過拉牛的繩子還要拉住。

(回首者,時時思憶來時路,迥非昔日舊行履之謂也。若不回首,如何出塵?其悟後迷者,蓋緣渾忘本來,昧卻初因之過耳。--耕雲居士)

心息合一

五、馴伏

綠楊蔭下古溪邊,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雲芳草地,牧童歸去不須牽。

再進一步「馴伏」,「綠楊蔭下古溪邊」,這個放牛的孩子不拉繩子了,意念不再那麼用力,自己的心性思想也不再亂跑,隨時跟出入息合一了。這就是六妙門的隨息快到止息的階段。

「放去收來得自然」,舒服啊,這個牛乖了,思想不亂跑,隨時在做工夫的境界里。

「日暮碧雲芳草地」,這個境界自然舒泰,「牧童歸去不須牽」,牧牛的孩子手拿牛繩,自己回家了,牛也不拉了。我們鄉下小的時候看過,那個乖的牛,到晚上自己會回來的。畫的牛已經三分之二都變白了,善良了。

(此則保任功深,生處漸熟,熟處漸生,舊習漸消,性功斯顯。已見變化氣質之明效矣。--耕雲居士)

六、無礙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勞鞭策永無拘。

山童穩坐青松下,一曲昇平樂有餘。

第六步「無礙」,這個牛差不多全白了,都是善良,心性調伏了,只剩尾巴那裡一點還黑的。牧牛孩子在哪裡呢?吹笛子去了,自己去玩了,牛歸牛,小孩子歸自己了。這個圖案叫「無礙」,工夫差不多打成一片了。

「露地安眠意自如」,露地就是曠野空地,白天夜裡工夫自然上路了,永遠在清凈定的境界裡頭。意識不用心,自然都是專一清凈,就是我們第一次講的,已經是四瑜珈到「離戲」階段了。

「不勞鞭策永無拘」,這個牛都不要管了,心性妄想自然不生,清凈了,也不要鞭子打了,也不要注意了。這個第六意識自然清凈,妄念清凈了。

「山童穩坐青松下,一曲昇平樂有餘」,身心非常安詳。這個牧童什麼都不要管,這個第六意識、意根已經清凈,穩坐青松下面,無事吹笛子玩。宋人的詩「短笛無腔信口吹」,隨便了。這個牛呢?到家了沒有?還早呢!

(調伏既久,舊習殆盡,自在優遊,咸契中道。從此『發而皆中節』,不勞心力,『自然合他古轍』,洵可慶也。--耕雲居士)

心無掛礙

七、任運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煙芳草綠茸茸。

飢餐渴飲隨時過,石上山童睡正濃。

到了第七步「任運」,這個牛後面尾巴也沒有黑的了,剩下都是善業,念念清凈。「柳岸春波夕照中」,詩中的圖畫多可愛啊,江南的春天,水綠山青,堤岸楊柳,太陽照下來的那個境界。

「淡煙芳草綠茸茸」,煙雨蒙蒙,淡淡的煙霧,滿地都是芳草,綠楊一片青幽。這個時候有沒有妄念呢?有妄念。但是處理任何事情,自己念念空,沒有煩惱,很自在,觀自在菩薩了。

「飢餐渴飲隨時過」,餓了就吃,口乾了就喝,隨緣度日,一切無礙。《心經》上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第六意識呢?這個牧童呢?「石上山童睡正濃」,睡了,太舒服的境界,第六意識不起分別了。你看畫的那個小孩子,躺在那裡睡覺,牛也沒有離開,自然在吃草。工夫到這一步叫任自在。哪怕你做董事長,做老闆,或者給人家打工,開會、做工的時候,心境都是一樣的。就是十六特勝的「喜受,樂受,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那麼自在。

(前者『一回入草去,驀鼻牽將來。』而今仰首低頭,舉足下足,無不合道矣。初初時慮走失,而今趁亦不去,殆臻不退轉者歟?--耕雲居士)

八、相忘

白牛常在白雲中,人自無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雲明月任西東。

這是第八步功夫「相忘」,這個牛不是普通的牛了,已經升天,相忘了,也沒有呼吸往來,也沒有妄念,也沒有身體,也沒有空,也沒有知覺,一片清凈,一片善的境界。「白牛常在白雲中」,一片光明。

「人自無心牛亦同」,一切煩惱都沒有,一切妄念沒有了,身心在這個境界。「月透白云云影白」,月亮透過白雲光明出來,白雲、月亮,一片光明,「白雲明月任西東」。這第八步工夫是得大自在,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心無掛礙。

(牛牧我?我牧牛?牛即我,我即牛。彼此相忘泯行跡,『雲在青天水在瓶』。相契既深,心心相印,因相融而相忘矣。--耕雲居士)

靈光獨耀

九、獨照

牛兒無處牧童閑,一片孤雲碧嶂間。

拍手高歌明月下,歸來猶有一重關。

第九步「獨照」,牛沒有了,妄念雜想沒有了。牧童,第六意識睡覺也走了,什麼都沒有。「牛兒無處牧童閑」,牛找不到了,牧童閑,就是意識清明。百丈禪師講的「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牧童悠閑自在,牧童就是我們自己。「一片孤雲碧嶂間」,青天上面還有一點點白雲;碧嶂,這個境界清明,牧童自己明白了,工夫到了。「拍手高歌明月下」,一切空了。密宗講見到空性,空了什麼都沒有,你以為對嗎?還早呢。「歸來猶有一重關」,因為你觀空了卻不能起用,一起心動念就覺得亂,那是工夫沒有到家。

所以我罵某人,要他工夫做到了再出來做事,那個時候就不會亂了。所以這步叫「獨照」,能夠出世,不能入世,還不行,不是大菩薩的境界。

(無人無我亦無牛,無心無事有何求?從此不相繩頭弄,自在遨遊樂無愁。至此真箇『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矣。--耕雲居士)

十、雙泯

人牛不見杳無蹤,明月光含萬象空。

若問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

到了第十步「雙泯」, 能夠入世,也能夠出世,提得起也放得下,能夠空也能夠有。這個時候可以入世做事了,在家出家都可以,做男做女都可以。「雙泯」,空有都沒有了,人也不見,牛也不見。「人牛不見杳無蹤」,照見五蘊皆空了。「明月光含萬象空」,只有自性一片光明,有也可以,無也可以;入世也可以,出世也可以;煩惱也可以,不煩惱也可以。工夫到這一步境界,可以說修行有了成就,差不多可以開悟了。「若問其中端的意」,究竟怎麼是對呢?很自然,「野花芳草自叢叢」,到處都是,不一定出家才能做到,也不一定在家才能夠修道。得大自在,就是觀自在菩薩。

《牧牛圖》講完了,我們這裡這一條牛也擺在前面,怎麼管它?有十步工夫,心地法門配合十六特勝,現在你都知道了。

(人牛雙泯,理事不存,一真法界,法界一真。此是大圓滿,亦名大涅槃——真常、真樂、真我、真凈。唐以前宗師相承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遜至以後,根器日劣,信心日薄,不得不出之以門庭作略,而禪風墜矣。圓悟、大慧稍稍提振,便見人才輩出,究宜如何,大堪深思。--耕雲居士)

附:十六特勝(南懷瑾 先生講解)

問:這十六特勝是什麼呢?

怎麼叫十六特勝呢?很有名:

一是知息入,知道氣從身體進來的作用。

二是知息出,出氣的時候很清楚。

三是知息長短。息的長短特別注意,不是吸一口長氣再呼出來就叫長;而像莊子所說:「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普通人呼吸只到肺部,有功夫的人呼吸達到足底心。這叫知息長短,所以當你呼吸很短,上半身有、下半身沒有,拿普通的話講,就是身體不夠健康了。

四是知息遍身,到了最後,你曉得每一個細胞自己本身都在呼吸,不只是你鼻子在呼吸。

五是除諸身行,身上的障礙沒有了,沒有障礙,當然也沒有病痛了,病痛在心行裡面是小事。行是什麼?是運動。甚至於定到最後,心臟好像沒有跳動了、呼吸停止了。

六是受喜,心裡非常高興。

七是受樂,生理上的樂。

八是受諸心行。心裡頭起一個思想念頭,生理上馬上感覺到。比如說在定境中,你起了個壞念頭,自己會受不了、吃不消,身體都不對了。

九是心作喜,是不是跟第六個重複了?不是,第六是受喜,受是感覺,而「心作喜」不是感覺到,而是心理狀態另外起了喜悅的境界。

十是心作攝,指心的作用。比如說你從北京來,坐在這裡念頭一動,就知道北京的事了。無所不在,此心遍滿虛空。這是比方,不要去玩這個。

十一是心作解脫,自己不會被思想、煩惱、情緒困住。

十二是觀無常,知道世界上一切都靠不住、都會變化,沒有永恆。

十三是觀出散,一切萬事萬物沒有永恆,都有消失的一刻,都是空的。

十四是觀離欲,這時候脫離欲界了,已經完全超越男女愛欲,沒有了,變成喜樂境界了。

十五是觀滅,自己身體可以丟了,身心都可以起變化的。

十六是觀棄捨,實時都放下,什麼都可以丟下。所以禪宗很多大師修到了家,年紀到了要走時,說句「再見」,一打坐,眼睛一閉,走啦。棄捨,把身體丟在這個世界上,好像屙了一坨大便在這裡就跑掉了一樣。

這是十六種特勝。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拜佛去 的精彩文章:

五法具足 做一位合格的佛教居士
雖為俗人不染世樂,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TAG:拜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