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都挺好?怎麼可能!這裡是一份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請簽收

都挺好?怎麼可能!這裡是一份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請簽收

在我看來,《都挺好》的成功,只因:智商佔據高地,態度鋒利如刃。

故事講的不過是蘇家三兄妹及其小家庭,圍繞成為鰥夫的父親的贍養之爭,但卻彷彿潮水退去,露出了中國家庭嶙峋的真相。

而該劇與其說是獨樹一幟,不如說是撥亂反正。

蘇明玉

在「家庭劇」被心明眼亮的群眾冠以「家庭恐怖倫理劇」之前,從趙寶剛的《過把癮》開始,中國家庭劇一向悲歡俱足,水準在線。而自從過渡到鍋灶爐台、婆媳妯娌,就彷彿泥足深陷,觀眾群體也開始趨同——高度重疊於春節催婚人口。

或如《紅樓夢》里寶玉說,姑娘年輕時是珍珠,年紀大了就發黃成了死魚眼珠,所謂國產家庭劇,更常見是一堆成色不同的魚眼珠的搏鬥。家庭國劇就此成為街坊話題索引,中老年婦女情商指南,可謂劇界「廣場舞」。

但平凡不等於庸俗,並且從來不等於——《都挺好》此番表現,顯得深諳此道。

播出過半,該劇評論兩立:要麼是大呼人間已足夠不值得,不要再用劇情來蹂躪添堵;要麼是義憤填膺,意欲「集資暴打蘇氏父子」。但並不妨礙八成以上豆瓣網友放下身段,打出8.3高分。

「正午」並非視該劇為守成之作,倒是一上來就殺伐決斷,拋出其核心母題:中國式原生家庭及其受害者生存指南。

蘇大強

原生家庭與平庸之惡

「原生家庭」成為公號界的流行語不過是近一兩年的事。

隨心理學的推廣,五六年前,這個詞才被引入中國。初見者對它每每都有醍醐灌頂之感,隨著《都挺好》等劇的熱播,這一概念正呈現自一二線向下、自年輕群體向上的普及之勢。

「原生家庭」指的是成年人獨立之前,以與父母關係為核心的成長環境。它既是一個邊界概念,也是每個人自我認識的一道分水嶺。

由於文化浸染,在我們的既往觀念里,家庭和親友都是約定俗成的抽象印象,主要是一些等式:譬如媽媽必等於溫柔慈祥,爸爸必等於剛毅嚴格,兄弟手足必等於相互幫扶,所謂家,基本是一本糊塗賬,同時也必等於「家和萬事興」。

可惜沒人能把美好的願望當現實活,《都挺好》里蘇明玉的原生家庭,就是替大家來露餡的。

看清蘇家,只需看清蘇母——蘇家的首席編劇。

蘇母

蘇母出身於重男輕女家庭,長大後嫁給資質平平的蘇大強,氣不過也照樣能過,再嫌棄也不妨礙生兒育女,同時得以另一種如願以償:丈夫負責做奴僕,大兒子負責爭面子,二兒子負責當寵物,小女兒負責成為她發泄憤懣、報復命運的出口。

大兒子讀書肯賣房,小兒子要錢願節衣縮食,在家世優越的媳婦面前,蘇母更是一個苦心孤詣、溫存綿柔的婆婆。言而總之,她絕對算標緻的「含辛茹苦」。只不過,對兒子有多甘願,對女兒就有多冷酷,足以毀滅一個人一生的招數,她都無師自通,行雲流水。

蘇母告訴我們:弱者翻身,往往翻出的不是感同身受,而是變本加厲。

少年時代的蘇明玉

一言蔽之,當年受到的苦,今天要在更弱者的身上找回來——在社會叢林里找不到,就自己建一個家庭叢林,找不到更弱的,就生一個。

總有些人,認為自己的不快樂,要以其他人的更不快樂來買單。而他們一旦通過生育無條件獲得權力,那母子或者父子關係,就是孩子們人生悲劇的第一幕。而蘇家的原生家庭格局,就是因應著「找別人清算自己不快樂」的蘇母存在的,比如其丈夫蘇大強。

常有相互厭棄的夫婦,看不見彼此其實是天作之合。作為網友要「集資暴打」的頭號,蘇大強在妻子過世後,表現出的自私、蠻橫,和之前的窩囊、軟弱,看著乍變,其實屬於審時度勢,耳聰目明——他和妻子沒什麼本質上的不同,不同的只是他缺乏點勇氣,在夫妻的權力博弈間敗下陣來,因此選了「軟柿子」人設罷了。女兒被妻子欺凌,他能裝聾作啞求自保,一旦翻身農奴做主人,佔起子女的便宜來,一樣狠辣果決、麻木無情。

蘇大強與二兒子蘇明成

蘇家夫妻膝下承歡:長子蘇明哲,證明的是斯坦福也不能救智商,把書讀爛也讀不出一顆肉長的心。孝子牌坊要緊,哪管妻子女兒洪水滔天;次子蘇明成,貼身圈養,斷奶後現原形。雖尚有三分恃寵生驕的耿直不裝,但那顆冰清玉潔隨時找人背鍋的「自尊心」,確是小心輕放易碎品。

袍子不用華美,底下也照樣都是虱子。一眾網友大呼心塞,只因蘇家兩代讓人看盡平庸之惡。只不過,人有時反感的不是天體的皇帝,而是童言無忌,說了真話。

這句真話就是:不少家庭,都是以愛之名,行權力之實。

家乃是權力的法外之地,所謂外剛內柔。而許多家長,正好顛倒——只因權力視力最佳,最能分辨誰好惹,誰不能。

大兒子蘇明哲

至於愛,蘇母愛誰?她自己就頭號缺愛,只是在用「愛」家人的方式,拐個彎來愛自己。蘇家父子,愛誰?甚至蘇明玉,又有多少能力去愛誰?

本質上,蘇家人,定速巡航,慣性行駛,頂多算相互牽制,誰愛誰,那是題外話。

反正愛是很困難的事,之所以看起來多,只是被我們濫用了而已。

愛還是天書奇譚,掏心掏肺,才能將將學會。而學會了,還搞不好是一根軟肋,在權力原則下固若金湯的一家之主,潛意識裡想的是,動什麼別動感情。

《都挺好》就是卡列班的鏡子,照出許多家庭的愛無能。

但日子還得過,結果就是你騙我我騙你然後分頭行動各自騙自己,不料出了個心口合一的蘇明玉,什麼叫日子還得過,不過了又怎麼樣,又不會死,讓大哥「太失望了」。

大哥是真痴還是假傻?只不過本來以為一輩子也就演下來了,結果戲法正變得熱鬧,蘇明玉跑上去,揭開大袍子,滿滿水汪汪的金魚缸。合上,再變,尷尬了。

權力是愛的強力除草劑,有它的地方,愛就速朽。其實不止蘇明玉,大哥、二哥以及小家庭,都是受害者。

蘇母打牌時興奮過度,猝死牌桌。終其一生,都無悔過之心,想想倒真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她拋得煩惱去,蘇家人繼續面對問題。

當血緣不再能名正言順地連接一切,也就不能再施展它的淫威。那麼,我們到底為什麼要在一起?

更深刻,是否就更快樂?未必,但更自由,更值得,一定。

這麼想想,該劇倒真有些悲壯。因為都挺好,是不可能的——網上正一邊倒地反對搗糨糊的「大團圓」結局。

人生苦短,去偽存真吧。

蘇明玉們的受害者生存指南

這並不是部純粹的女性主義劇,因為蘇明玉的原生家庭受害者指南,普遍適用。

指南一,是認。

但「認」卻不是本能首選。

因為面對不公,「受害者」心態才是最具誘惑力的殼,只不過代價是拿自己這條命去給別人的錯誤買單。至於選擇妥協,就等於選擇繼承,意味著她就是下一個蘇母。

蘇明玉能活成自帶糧草和地圖的一支隊伍,前提是從被迫讀師範後就對家庭不抱幻想。更重要的是,她願意為獨立買單。

經濟獨立,精神獨立,都不容易,並且常常相輔相成。

而獨立的起點,是直面慘淡的人生。

認,最難。但蘇明玉在這個字眼上既沒浪費時間,也盡量少地浪費感情。

加害者不會提供出路,否則他就不會加害你。蘇明玉看清真相,並且用行動表示繼續熱愛生活:剔骨削肉,蓮藕再塑。換來的,一是實打實的鈔票傍身,二是渾身上下活成自己。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不認,是還指望對生活撒嬌。

之所以能認,三分在於不戀棧的智慧,七分在於願戰鬥的勇氣。

蘇明玉不是反抗者,更無需上升到女權。她只是很早就看清人必須自己給自己買單。同時看清,原生家庭的單,不該她買。

既不要買錯單,也不要不買單。這個道理,男女無差別的。

蘇明成

指南二,以直報怨。

以德報怨,則何以報德?

以德報怨鼓勵的從來不是做好人,而是大家去做偽君子。

蘇明玉以直報怨。她在蘇母面前為自己仗義執言,在蘇家父子的輪番道德綁架下,不自亂陣腳,該懟懟,能撕撕。另一邊,誰對她好心裡最分明,對上司老懞,以德報德,忠貞不貳。

蒙總

面子和里子之間,「國產家庭恐怖倫理劇」從來眼睛不眨選面子,一言不合就打落牙齒往肚裡吞,蘇明玉雲淡風輕,選里子。

和合二仙,得之幸也,但若要委曲求全,求來的早已不是二仙。

對蘇明玉這一人物邏輯自洽的肯定,也造成了網上對後續她過多捲入家事,以及對各種洗白苗頭的不滿。因為她明明早已在狠辣的成人世界,跑成了一頭善良的狼。

善良的狼,比善良的兔子要強。前者更接近善良的真相——力量。

在搗糨糊哲學裡,我們經常分不清懦弱和善良的區別,其實很簡單,懦弱只是看上去善良的自私。

反觀大哥蘇明哲,做出一整套忍辱負重的技術動作,不過是和蘇父一起欺負弟妹,這種期期艾艾、內心暗爽,看似以德報怨,其實是對公道二字最不負責。

只讓子女當孝子賢孫,不叫父母當佳母慈父。無源之水,哪裡見過。

中國式原生家庭,受害者甚重,弱勢群體從來都是子女,但為子女們定製的緊箍咒反倒最多——這何嘗不是普遍意義上的權力法則?

尋找理由總是容易,理解苦衷也並不難,只是改變不了傷害的事實。不如九字真言:我理解,但是我不接受。

就像蘇明玉,不需懲惡揚善,只需實事求是,以直報怨。

至於皆大歡喜,本是空穴來風,恐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挺好,不可能。

只因社會處於集體主義向個人主義的轉型階段,而集體這個概念,並非抽象,就像「家」一樣,它由一個個鮮活具體的人組成。

照我看,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並不矛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文字遊戲,都繞不開那個「人」。

每個人都把自己過好,集體沒有不好的道理。

而天下對父母最孝順的事,也是把自己在一個人的意義上活好。因為家的本質,就是希望你活得盡量幸福的射線起點,因為家人的本質,就是最深切地盼著你活得像人的人。

如果都不是,那還真的是「家」?

如果都不是,家人和陌生人又有什麼區別?

如果都不是,對天下許許多多的蘇明玉來說,何處是家?

「此心安處。」

唯有如此,也本來如此——終極指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迪士尼14位公主的發展史:從「我等你來救我」到「等著,我來救你!」
關於自己的性別意識,這10位作家這樣說……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