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有豕才有「家」

有豕才有「家」

有豕才有「家」


甲骨文的「家」=「宀」(房屋)+「豕」(豬),表示居屋裡養著一頭大腹便便的豬

「家」字在甲骨文中寫作「宀」+「豕」,從字形上看是房屋裡有一頭豬,表示豢養豬畜的穩定居所,是人類經歷遷徙走向定居,生活安寧、富足的見證。「家」字是農耕社會中人們生產、生活多維度的寫照,是農業文明發展進程中家庭、家族、國家大事的經典描繪。而豬,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她不僅是主要的肉食來源,在精神領域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平凡生活中的物質基礎、財富標誌,是祭奠儀式中寄予情感和希望的聖潔犧牲,是家庭、家族凝聚親情、延續傳承的寄寓和象徵。

有豕才有「家」

新石器時代中期 紅陶豬頭北京市平谷區上宅遺址出土上宅遺址屬於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是北京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原始農業萌芽狀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仿生陶豬的獠牙已經很小,吻部也變短,更多的表現出家豬的特點。

9000年前,河南舞陽縣賈湖村,一隻野豬被人類捕獲。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家豬獨立馴化中心之一,賈湖遺址是目前中國已知最早的家豬出土地點,家豬實際的馴化時間可能更早。豬形陶器的發現反映出原始定居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

漢代,養豬的經濟效益好,《鹽鐵論·散不足》言「夫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加上政府的提倡,幾乎家家養豬。養豬業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肉食來源,還為農業生產提供了重要的肥源。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陶質豬圈和帶廁豬圈模型明器,流行於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廣大地區。這種典型的帶廁豬圈設計,注重實用,便於積肥。

有豕才有「家」


東漢 灰陶帶廁豬圈北京市平谷區唐莊子村出土

研究發現我國漢代農業區墓葬中出土陶豬、陶雞、陶狗等模型器的數量,以1豬:2雞:1狗出現的頻率較高,推測這樣的規模可能是當時家庭畜產的理想水平。墓葬中模型器的數量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模擬或放大,反映出漢代「理想家園的一般模式和小康標準」。

有豕才有「家」


漢 灰陶帶廁豬圈、陶豬、陶狗、陶雞北京市房山區顧冊大隊出土

有豕才有「家」


漢 陶子母豬母豬長11.5厘米,仔豬長7厘米

玉握豬,也稱玉豕、玉豚,是漢代至南北朝墓葬中較多見的隨葬品。「握」在手中,不願逝者空手而去,寄予逝者在另一個世界活得富足的祝願。

有豕才有「家」


漢 玉握豬長11.6厘米,寬2.3厘米,高2.9厘米握豬呈方形柱狀,採用「漢八刀」的雕刻方法,背部渾圓,腹部平直,一端稍尖為頭,身上刻有數條凹線紋,分別表示出豬褶皺的嘴、大大的耳朵、屈曲的四肢等,寥寥幾刀,造型生動,盡顯時代精神。

有豕才有「家」

明 白玉卧豬長7厘米,寬3厘米,高2.8厘米

約一萬年前,人類生活從遷徙向定居過渡,耕種活動開始普遍出現。作物的生長依賴地形、土壤、熱量、光照、水等自然條件,適宜的降雨對農業生產至關重要。通過觀察,古人發現豬的某些習性同下雨有著密切的關係。從生物學屬性看,豬的汗腺不發達,在炎熱天氣時常常利用水甚至泥穢負身以解酷暑,下雨前的悶熱時段更是如此,古人將這種現象稱為「浴豬」。爻辭描寫上古迎親隊伍在路上「見豕負塗」,結果遇到下雨。《詩》中描寫「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離於畢,俾滂沱矣」的大雨徵候。文獻中亦有記載通過觀測烏雲的形狀來預測降雨的方法,稱為「黑豬過河」。甲骨卜辭里,用豬和羊一起祭祀的對象是雲。在古代的祈雨儀式中,豬常用作溝通天地的信物。古人體察天地更進一步將相關聯的現象與天文、星占、讖緯等結合,賦予豬屬亥、位北、色黑、配坎位、主水的特定符號意義。從新石器時代的豬龍到「豕首鱗身」的雷公,從河伯的化身到理天司斗的天蓬元帥,豬的形象被不斷抽象升華,被賦予行雨止雨的神奇力量,寄託了人們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生活希望。

有豕才有「家」


明 「皇貴妃寶」青玉印長14厘米,寬14厘米,高12.5厘米 印青灰色玉質,蹲龍鈕,朱文篆字刻:「皇貴妃寶」。龍鈕簡筆刻畫,口鼻長圓前伸,雙目前視,雙耳後抿,頭頂一綹鬃毛,形似豬首。龍身似蹲似伏,立於雲水之間。

有豕才有「家」


18世紀 清乾隆款銅泥金摩利支佛母像 高17厘米,底長12厘米,底寬7.8厘米摩利支佛母像,多作八臂三面,面有三目;其中正面為菩薩相,慈眉善目;一側面作豬面,利牙外出,舌如閃電,為忿怒相;一側面為童女相;頂戴寶塔,寶塔內有毗盧遮那佛;正面雙手張弓搭箭,其餘各手分持金剛杵、鉤、線圈、繩索、無憂花,結期克印;或坐於豬身上,或坐於七豬車上,豬是摩利支天光明和智慧的象徵。摩利支原本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印度婆羅門教神明,後來被佛教吸收,稱為摩利支天或摩利支菩薩。摩利支天隨佛教來到中國,不僅受到佛教徒的崇拜,還被道教吸收,演變為道教神明斗姆(「北斗眾星之母」)。宋代,天息災(Devasanti)翻譯的《佛說大摩利支菩薩經》首次具體呈現了與摩利支天相關的真言及「成就法」(即法術和神變),其中就包括役龍降雨、止雨的能力。

有豕才有「家」


清光緒 木板彩印《西遊記》圖軸每幅通寬28厘米,通長110厘米以唐僧取經故事為題材的壁畫,曾在榆林11世紀西夏洞窟中發現,壁畫中僅有唐僧、猴行者和白馬。隨著《西遊記雜劇》、小說《西遊記》、宮廷戲劇《昇平寶筏》的不斷演繹,從瓷枕到佛寺壁畫,從繪本到木板年畫,以《西遊記》故事為題材的文化創作不斷湧現。館藏的這兩組畫冊,一組是以清代《西遊記》戲曲為題材的木板年畫,每幅畫兩個場景,以雲朵、殿宇、山石樹木等自然分隔,描繪五行山下救行者、高老莊悟空收八戒、三借芭蕉扇、金兜洞大戰獨角兕、取得真經徑回東土等場面;另一組畫冊畫中未見榜題等文字,能辨認出高老莊悟空收八戒、車遲國三聖同妖道鬥法、通天河老黿助力渡河等情節,設色濃艷,山川河流、亭台樓宇、室內陳設等刻畫生動精細,人物相貌、衣著具有較濃的清代人物畫特徵。

有豕才有「家」

唐 薛府君墓出土石刻生肖俑和墓誌蓋拓片西城區姚家井唐墓發掘出土通高32厘米—40.3厘米薛府君墓早期被盜,墓中出土石刻龍、蛇、馬、羊、雞生肖俑。出土墓誌蓋四周刻有精美的十二生肖動物形象。十二生肖俑放置於墓壙中的規制見於《唐會要》的記載,「[元和]六年十二月條流『文武官及庶人喪葬,三品以上明器九十事,四神十二時在內,……九品以上四十事,四神十二時在內,……庶人明器一十五事,……四神十二時各儀請不置」。「十二時」即十二生肖俑。生肖俑的排列有嚴格的順序,置於墓室四角,東、南、西、北各三件,以鼠為始,順時針方向布置。

有豕才有「家」


唐 五行八卦十二生肖紋銅鏡 直徑17厘米北京市西城區郝井台宋太監墓出土 銅鏡中心在象徵「土」的半圓鈕外,環以池水、樹木、火焰、金爐紋飾,用以象徵五行;中圈環繞八卦紋飾;往外對應十二生肖動物圖案;最外圈對應十二地支。生肖文化之所以能經久不息的傳播,除了生動好記的形象外,納入以周易、五行為代表的古代哲學思想體系,從而以「命運」的形式與人的生命相連可能是重要原因。生肖與周易八卦對應,反映古代哲學思想中陰陽消長、對立統一的樸素的辯證思維,把人與自然、社會的變化聯繫起來。五行學說用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解構世界,五行相生相剋,推動天地之間萬物運轉變化。

《收藏》創刊於1993年 一冊在手,把握收藏

微信名:收藏雜誌

微信ID:sczz029

《收藏》微博ID @收藏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收藏雜誌 的精彩文章:

古剎禪茶——大覺寺

TAG:收藏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