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青海蒙古親王羅卜藏丹津起兵始末

青海蒙古親王羅卜藏丹津起兵始末

導語

▼▼▼▼▼▼▼▼▼▼▼▼▼▼▼▼▼▼▼▼▼▼▼▼▼▼▼▼▼▼▼▼▼▼▼▼▼▼▼▼▼▼▼▼▼▼▼

羅卜藏丹津事件不論在蒙古族歷史上還是在青海歷史上,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對於羅卜藏丹津事件的性質,史學界有不同的認識:有人從民族鬥爭角度著眼,認為是蒙古族反清鬥爭的組成部分;有人則從國家統一角度著眼,認為是叛亂.早在清朝人關之前,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已建立和碩特汗國,統治著當時的青海和西藏,而且已和關外的滿清政權建立了聯繫.清朝入主中原後,把穩定政權,鎮壓漢族反抗作為首要任務,無力顧及青海,西藏的治理,只好承認既成事實.所以,清初中央王朝與青海蒙古建立的地方政權維持著藩屬關係,而不是直接統治關係。但隨著中原地區局勢的日趨穩定,國力逐漸強盛,清朝政府開始不滿足於這種間接統治;而厄魯特蒙古各部統治者則希望長期保持相對獨立地位,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於是在清朝政府與厄魯特蒙古之間圍繞著統一與分裂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

羅卜藏丹津(1691—1762),是顧實汗第十子達西巴圖爾(扎西巴特)之子,是拉藏汗的親叔叔,在和碩特第三代貴族中地位最為尊貴。

青海蒙古親王羅卜藏丹津起兵始末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羅卜藏丹津

汗廷覆亡,他當仁不讓的成為救亡的首腦,積極準備反攻西藏。可是,準噶爾實力強大,大策零頓多布(才讓東智布)用兵如神,和碩特諸首領都感到力有不逮。

早在1697年,康熙皇帝擊敗準噶爾汗國噶爾丹之後,便趁勢對青海和碩特諸部施壓要他們歸附。雖然從顧實汗開始,青海八台吉便是和碩特汗國的屏藩,但和碩特汗國本身也是清朝的「庶邦」,為了避免麻煩,以達西巴圖爾為首的諸部台吉與清朝在察罕托羅海會盟,承認歸附。康熙皇帝冊封達西巴圖爾為「和碩親王」,其餘台吉分別為「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及「輔國公」等。

從此,清朝的勢力逐步滲透到青海東北部,對青海和碩特諸部有著極大的威懾。而在拉藏汗廢除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時候,清軍更是深入到青海腹地,支持拉藏汗。

這樣的情勢下,若要恢復汗國,羅卜藏丹津等人不得不依靠清朝。

康熙皇帝也深知,和碩特汗國立國近一個世紀,在西藏三區影響甚巨,雖然拉藏汗的倒行逆施丟了人心,而準噶爾的暴行卻仍會讓僧俗百姓傾向於和碩特。沒有和碩特貴族的支持,自己進軍西藏將相當困難。

於是,1718年,康熙皇帝在北京召見羅卜藏丹津,對他作出了一個天大的許諾。

青海蒙古親王羅卜藏丹津起兵始末

1718年清朝地圖

康熙皇帝鄭重的對羅卜藏丹津道,只要和碩特幫助大清進軍西藏,「取了土伯特國,將爾等內中立汗」,只要驅準保藏,「一切照原不變」。[1]

羅卜藏丹津是所有和碩特貴族中實力最大,承襲了父親的「親王爵位」,又是地位最尊的,康熙皇帝所謂「將爾等內中立汗」,可說非他莫屬。

對羅卜藏丹津來說,宗主國大皇帝一定是金口玉言,說到做到,不僅滿心歡喜,回到青海後,積極組織和碩特諸部配合清軍行動。

在清軍進軍西藏的途中,羅卜藏丹津等首領率軍協助,同時和碩特軍民還負責情報收集,沿途輜重轉運,並大力宣傳清軍入藏是為了復立格桑嘉措為達賴喇嘛,這場戰爭是拯救黃教的聖戰。

西藏僧俗百姓本就痛恨準噶爾軍,再加上和碩特貴族站在清軍一邊,紛紛投效。大策零頓多布雖然有勇有謀,但終於寡不敵眾,被迫退回漠西,清軍毫無懸念的佔領西藏,立格桑嘉措為六世達賴喇嘛,大局初安。

羅卜藏丹津滿懷希望的等待著康熙皇帝實踐諾言。

(二)「眾建而分其勢」

康熙皇帝沒有履行諾言,他的理由相當充分:西藏初安,以穩定為重。

在清廷的安排下,喀爾喀王公策妄諾爾布、敦多卜多爾吉、阿拉善親王阿寶、原拉藏汗大將隆布鼐、阿爾布巴和羅卜藏丹津一起組成了一個「臨時政府」,處理西藏戰後事宜。

雖然有些失望,但羅卜藏丹津認可了康熙帝的安排,安心在「臨時政府」中任職。

豈料,1721年,康熙皇帝下詔改組西藏臨時政府,命策妄諾爾布率軍鎮守西藏,廢除藏王,封康濟鼐、阿爾布巴為貝子,隆布鼐為輔國公,頗羅鼐為一等台吉,讓他們共管西藏事務[2]。而羅卜藏丹津等和碩特貴族全部回到青海,不得再滯留西藏。

這「藏人治藏」的方針徹底擊碎了羅卜藏丹津的復國夢,被玩弄之後惱恨和沮喪迅速佔據了他的心,在無奈之下,他只得返回了青海。 畢竟清朝太強大了,羅布藏丹津只能隱忍自己的不滿,他還希望著皇帝能夠回心轉意。

1722年,大清聖祖康熙皇帝駕崩,雍正皇帝繼位。羅卜藏丹津認為自己的希望來了,新皇帝也許會遵守諾言。

他再次失望了,而且比上次更為失望。雍正皇帝標榜「以一人治天下」,對權力的把持比乃父更甚,自然更不可能去履行父親曾經違背的諾言。非但如此,連青海的狀況也要改變一下。他要對青海和碩特「眾建以分其勢」。

1723年2月,雍正皇帝特意詔封察罕丹津為親王,額爾德尼額爾克托克托奈為多羅郡王,同時,命羅卜藏丹津和察罕丹津共掌和碩特右翼,額爾德尼額爾克托克托奈掌管左翼[3]。

察罕丹津、額爾德尼額爾克托克托奈兩人的地位原本遠低於羅卜藏丹津,如今一下子與其平起平坐,頓時驕橫不可一世,屢屢與羅卜藏丹津相爭,甚至上書清廷,狀告羅卜藏丹津謀反。

青海蒙古親王羅卜藏丹津起兵始末

雍正皇帝早就有心徹底歸併青海,接到察罕丹津等人的告狀後,便與陝甘總督年羹堯商議進軍青海,但又不想在登基初年便大動干戈,決定第二年春出兵。

可察罕丹津卻比主子還要著急,1723年8月初,竟自領兵攻打羅卜藏丹津。羅卜藏丹津正窩著一股火,立即組織兵力迎頭痛擊。察罕丹津及其屬下不能抵擋,潰不成軍,率妻子屬下140餘人逃入河州老鴉關,得到清軍的保護。

這次作戰,使羅卜藏丹津徹底放棄了一切幻想。西藏沒了,連青海也都快保不住,祖父創下的基業眼看就要毀於一旦。自己一再隱忍,清廷仍要除之而後快,除了奮力一搏,他已經沒有其他選擇。

(三)會盟反清起兵

1723年8月末,羅卜藏丹津在青海察罕托羅海舉行會盟,相約各部台吉、各寺廟活佛、主持等共同反清起兵。

青海蒙古親王羅卜藏丹津起兵始末

1723年清朝地圖

青海蒙古親王羅卜藏丹津起兵始末

察罕托羅海(今天海南州共和縣境內)

清廷的失信,早已讓和碩特諸台吉大為不滿,只是缺少一個領頭人而已,羅卜藏丹津登高一呼,頓時得到眾人響應。

除了察罕丹津、額爾德尼額爾克托克托奈兩人死心塌地投靠清廷之外,阿喇布坦鄂木布、阿旺丹津、巴勒珠爾阿喇布坦、吹拉克諾木齊、阿喇布坦蘇巴泰、羅卜藏察罕等17名台吉參與會盟,擁立羅卜藏丹津為「達賴洪台吉」,並決定,眾台吉具令呼舊日名號,一概不許呼王、貝勒、貝子、公等清朝封號。[4]

除了世俗貴族,各大寺廟的喇嘛僧人也積极參与了羅卜藏丹津的行動。

拉莫德慶寺住持察罕諾門罕、郭隆寺達克瑪活佛也參加會盟,在他們的帶動下,西寧一帶格魯派大小寺廟及中甸、阿岡、多卜藏馬嘉、鐵布、納珠公寺、朝天堂、卓子山、仙米寺、興馬寺、西脫巴等地的蒙古、藏、土族人眾,近20萬人參與反清,聲勢浩大。

青海蒙古親王羅卜藏丹津起兵始末

青海蒙古親王羅卜藏丹津起兵始末

察罕城遺址(今天海南州共和縣境內)

既然舉事,便要兵貴神速。會盟一結束,羅卜藏丹津及諸台吉便率軍分路攻取了西寧的南川、北川、西川、鎮海堡、申中堡和歸德等地。 一時間,川、陝及甘、涼、肅州地區大受震動,清朝的西部戰雲密布。原本想在來年開春才解決青海問題的雍正皇帝見事態已不可收拾,立即急令陝甘總督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四川提督岳鍾琪為「奮威將軍」,率軍兩萬入青海「平叛」。

青海蒙古親王羅卜藏丹津起兵始末

年羹堯

青海蒙古親王羅卜藏丹津起兵始末

岳鍾琪

年羹堯早就做好了進軍青海的準備,雖然倉促上陣,倒也從容不迫。十分周密的將進剿大軍分為三路。一路北進,扼守布陲吉爾河,防其北犯;一路南行,駐守里塘、巴塘、察木多等地,斷其入藏之路; 一路為主力軍,由奮威將軍岳鍾琪直接指揮,由西寧、松潘、甘州等處,分路進攻南川、北川、西川、鎮海堡和歸德等地。

(四)血戰

戰爭剛一開始,羅卜藏丹津便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雖然在他的麾下有青海幾乎所有的僧俗人眾,但大多數都是百姓和僧侶,並非作戰部隊。他所能掌握的野戰軍實力並不雄厚。而在攻下西寧周邊的各個要塞、堡壘後,他分兵據守,使得手中的兵力更為分散,給了清軍各個擊破的機會。

1723年10月,年羹堯的大軍攻入青海。12日向正在攻打鎮海堡的和碩特軍發起攻擊。

攻打鎮海堡的和碩特軍統帥是阿旺丹津,遭到清軍攻擊後死戰不退,並向羅卜藏丹津請援。20日,羅卜藏丹津派派3000人增援。雙方反覆爭奪,死傷枕籍,激戰5日,清軍援軍陸續開到,和碩特軍死傷慘重,被迫撤退。

與此同時,羅卜藏丹津正親自率領5000人據守申中堡,與清軍進行輪番爭奪。鎮海堡的失敗,使得那裡的滿洲兵、綠營兵幾千人前來支援,羅卜藏丹津洪獨力難支,遂率眾撤出了申中堡。

兩處失利,引起連鎖反應。西寧北面的新城堡、上北塔和下北塔的眾喇嘛組成僧軍死守堡壘,清軍屢攻不下。羅卜藏丹津撤出申中堡後,堡外清軍綠營兵參將宋可進率領3000人立即轉向攻打,眾喇嘛腹背受敵,全部戰死。初一交戰,和碩特一方先機盡失,從主動迅速陷入被動。

1724年正月,奮威將軍岳鍾琪率領的中路主力軍前鋒,抵達西寧東北的郭隆寺(今佑寧寺)一帶。這裡沒有羅卜藏丹津的軍隊,但寺中喇嘛與百姓自發起來對抗清軍。

12日,雙方交戰於郭隆寺東北的(今互助縣)哈喇直溝。清軍「直前奮戰,斬賊數千,據其三嶺,毀其十寨」[5],喇嘛僧眾戰死無數。13日,清軍進至郭隆寺附近的山谷,千餘名喇嘛前來伏擊,被清軍打退,只得逃入山洞。清軍聚薪放火,眾喇嘛不願逃出,被活活熏死於洞內。

掃清外圍後,清軍攻入郭隆寺,達克瑪活佛以下6000名喇嘛全部戰死,郭隆寺被燒成白地。

這一戰,是清軍入青海最激烈一戰,僅川陝官兵腰刀砍缺者就有三四百口,年羹堯也說:「自三藩平定以來未有如此大戰者。」[6]

人均說佛教摧毀鬥志,郭隆寺喇嘛們的壯舉,足以提出強有力反證。由於大批清軍的推進,羅卜藏丹津及諸台吉的隊伍,被迫陸續西撤。而清軍則乘勝追擊。

1724年2月,岳鍾琪分兵三路,開往青海湖北岸的(今剛察縣境內)伊克哈爾濟。阿喇布坦鄂木布、巴勒珠爾阿喇布坦兩台吉及其屬下被清軍俘虜。

青海蒙古親王羅卜藏丹津起兵始末

1723年前青海蒙古諸部分布圖

2月14日,一路清軍開赴青海湖西北的希爾哈地方。台吉吹拉克諾木齊率所部抵抗,旋被擊敗,吹拉克諾木齊及屬下300餘人逃至烏蘭白克地方,但還是被清軍抓獲。

同時,清軍副將軍阿喇納自天青察罕哈達(今海西天峻縣)西趨哈喇淖爾(今天德令哈尕海),台吉阿喇布坦蘇巴泰率部拒清軍不敵,盡棄牛羊逃走。其餘兩路均取得勝利,岳鍾琪自率精兵5000人,自布爾哈達、察罕哈達經哈喇淖爾,2月20日進抵柴達木。

2月22日,岳鍾琪大軍進至柴達木以東的烏蘭穆和爾,對羅卜藏丹津的營地發起突然襲擊。

其時,羅卜藏丹津部屬尚未起床,人不及衣,馬未銜勒。在突襲之下倉皇逃散,潰不成軍。羅卜藏丹津的母親阿爾泰夫人、妹夫克勒克濟農藏巴吉查及其屬下人口均被清軍俘獲。羅卜藏察罕台吉等率領屬下被迫歸降清軍。羅卜藏丹津僅率200餘人出逃。

清軍以每天數百里的行進速度追趕數日,羅卜藏丹津身邊人馬日益減少,眼看難以倖免。所幸,山窮水盡之時,逃至青海和西藏交界處桑駱海,這裡紅柳蔽天,目望不及,清軍迷失方向。羅卜藏丹津騎白駝,穿越紅柳,投奔了準噶爾汗國的策妄阿拉布坦。至此,羅卜藏丹津的抗清起兵完全歸於失敗。

(五)清算

勝利者有足夠的理由對失敗者進行清算。羅卜藏丹津逃到準噶爾後,清廷對青海僧俗百姓進行大屠殺,先後有8萬餘人遇害,和碩特蒙古人口銳減,實力大衰。

而對於大多參與羅卜藏丹津起義的寺廟,清廷更是認為「成藏垢納污之地」[7],大力進行消減,對寺院的喇嘛人數及房屋規模加以嚴格限制,規定「寺廟之房不得超過200間,喇嘛多者300人,少者十數人」[8],並由中央政府定期稽查。

青海蒙古親王羅卜藏丹津起兵始末

扎藏寺

青海蒙古親王羅卜藏丹津起兵始末

廣惠寺

青海蒙古親王羅卜藏丹津起兵始末

佑寧寺

羅卜藏丹津逃至準噶爾汗國後,受到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策零兩代汗王的保護,甚至引發了清准之間的大戰。但在1755年,準噶爾汗國滅亡,他還是做了清朝的俘虜,被押送北京。

乾隆皇帝以蒙古各部都已歸服,若殺他只會「有損聖德」,便免其死罪,並賞給房屋,令其居住,同時授任其二子為藍翎侍衛。羅卜藏丹津後來老死於北京,竟然得了善終。只是,那些追隨他的子民們,卻沒有那麼好的結局了。隨羅卜藏丹津洪台吉舉事反清的蒙、藏、土族人及喇嘛20餘萬人,竟有8萬人慘死在清軍的屠刀之下(魏源《聖武記》第141頁,中華書局,1984年)。

注釋:

[1]《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一輯,轉引自加藤直人《一七二三年羅卜藏丹津的叛亂——以叛亂的前提為中心》,《內陸亞細亞的社會與文化》,出川出版社,1983年6月。

[2]《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卷91。

[3]《清世宗實錄》雍正元年二月乙亥條。

[4]《清世宗實錄》雍正元年八月甲戌條。

[5]《清世宗實錄》雍正二年正月甲午條。

[6] 年羹堯:《附奏征剿西海番眾土民片》(無年月),載季永梅等翻譯點校:《年羹堯滿漢折譯編》,354頁,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7]《清世宗實錄》,雍正二年五月戊辰條。

[8]《清世宗實錄》,雍正二年五月壬戌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