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淺談中國劍的文化特徵

淺談中國劍的文化特徵

中國劍的文化特徵

文化——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劍被賦予了神聖的文化,因此,它同樣給人類帶來了偉大的精神財富。劍同時也是中國的一項文明,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劍被渲染的出神入化。歷史上,史書對劍的著墨,遠勝其他兵器,劍成了一種文化現象。作為歷史。

儘管劍的實用價值和顯赫的軍事地位,只存在於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初期,但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影響力卻從未削弱,尚劍之風發展為以「劍』夕代「武」,人們常常以「劍」作為習武的象徵。後來與俠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劍文化。

1.帝王把劍作為自己權力和地位的象徵物

劍是神聖的,中國古代帝王均備寶劍。《刀劍錄》載:「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歲次丁己,采北抵銅,鑄兩劍,各長三尺二寸」,然後「令李斯做小篆『定秦』兩字,分別埋於阿房宮的閣下和觀台下」。

在古代,寶劍並不多見,所以一旦發現自然歸屬於有權勢和地位的君王。《兵略篆聞》有:時人孫炎隱居谷中,有人「以一寶劍奉炎,炎以為劍當獻天子,斬不順者,我人臣不可私受」這裡名劍理所當然屬於君王的觀念,顯然是受等級禮儀思想的束縛。統治者得到寶劍意味著君權神授王莽造「神劍」,「練五色石為之,銘曰神勝萬里伏」,諸如此類,都表明劍是古代帝王自視一統天下乃受命於天的神聖象徵。魏齊王芳在正始六年鑄一劍,常服之,無故自失,但有空匣如故。「後有禪代之事,兆始於此,尋為司馬氏所廢」這種學說其實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都未絕跡,劍便與帝王之間,與江山社櫻之間產生了特殊關係,並經常扮演著預言王朝興亡,天下治亂信息的角色。

寶劍代表了君王的權威、威儀和力量。能在特定的時候作為君王代表或權力的象徵。周昭王「鑄五劍,各投五嶽」:漢武帝「鑄八劍」、「五嶽皆埋之」,都有替代君王鎮守四方的用意。《三方圖會》錄有「惟皇寶之,優而弗玩」,說明寶劍為皇家專有。「漢帝相傳以秦王子嬰所奉自玉璽,高帝斬自蛇劍」:李自詩亦有「一朝讓寶位,劍璽傳無窮」。這些足以證明作為這種象徵,劍又代代相傳。

2.佩劍之風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度盛行

古代佩劍具有明顯的等級觀念,隨著劍在戰場上作用的減弱,佩劍之風的流行,等級之分也更加明顯。據考證,早在西周末春秋初,就有佩劍之風「簡公六年,令使初帶劍」1973年在長沙城東南彈子庫的戰國楚墓中發現了稀有的藝術珍品—人物御龍帛畫,帛畫長37.Scm.寬28cm,畫面中心人物神情瀟洒自若,身材修長,高冠長袍,腰間佩帶長劍,威武而高雅。當時的佩劍,其功用主要是防身自衛和便於舞練。

劉邦建漢後,「自天子以至百官,無不佩劍」。在當時劍不僅可以防身自衛,而且也是一種禮儀制度,用來表示人的英雄氣概。佩劍是有要求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劍在左,刀在右:劍在左,青龍象也」

漢後「唯朝帶劍。晉世始代之以木,貴者猶用玉首,賤者赤用蚌、金銀、,帽為雕飾」。以目劍代替鐵劍來佩飾,只能是顯示沿襲前朝之俗和做等級鑒別之用,與防禦無關。佩鐵劍的目的十分明確,即防身迎敵之器用。在《隋書·禮儀志》所記載的輿服制度中,按官品的高低作出各種不同的佩劍規定「一品,玉器劍,佩山玄玉二品,金裝劍,佩水蒼玉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品名號侯雖四品、五品,並銀裝劍,佩水蒼玉,侍中己下,通直郎己上,陪位則象劍。帶直劍者,入宗廟及升殿,若在仗內,皆解劍。一品及散郡公,開國公侯伯,皆雙劍二品、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品號侯,皆只佩,緩亦如此」從佩劍看,等級也是分明的不諳劍術的人,為了炫耀等級,往往也要佩劍。

3.武當尚劍(劍是道家降妖除魔的法器)

劍器在武當道內原是做法事、搞慶典等必備之器物。武當劍器原本是以桃木劍為假借,以特定的環境為道場,以具有較高智慧的修真高道為主導,開展所謂「降妖驅邪」,以「安其身」或以「定其所」的道教活動時使用的器具。後又演化為道徒拜別師父時,師父將拂塵、紅絞及劍贈與徒弟作為告誡和醒示物三尺青鋒寶劍斬斷情線塵緣。道徒一旦被俗事所戀,難以割捨,當想起師父所贈的三尺寶劍,當機立斷,揮斬塵緣,一心向道,神定心安。所以武當道內,劍是「斬妖驅魔」的利器,是正義的象徵。修鍊之時,「驅心魔」是里,有形劍為表,由表及裡,表裡如一,軀舞劍揮,自然一體在武當道教眼裡,劍成了降妖除魔的法器,因此尚劍成了武當必不可少的信仰。

道教武當山,首先是尚劍,「武當有淵源,寶劍值千金」據宋代《玄天上帝啟聖錄》記載:玄天真帝君越海東遊時,豐乾大天帝賜給他一把「黑馳裘角斷魔雄劍」,令他佩此劍居山修鍊,收斬妖魔。玄天真武帝君幾經歷險,後到武當山下,果見山藏誰沒,於是入山渡澗,擇地隱居內修。據傳到元末明初,武當拳祖師張三丰集「黑馳裘角斷魔雄劍」之特點,取山中鐵英鑄劍,並以山下龍泉之水淬劍,取亮石磨劍,歷經數年鑄成「武當龍門」古劍。寶劍上的七顆金星,若碰到妖魔就會化作萬道霞光,以鎮邪惡,故稱為「七星寶劍」。

張三丰在《熔神鑄劍》一詩中寫到「師傳鑄作青蛇法,坤鼎乾爐鍛煉成。非鐵金生殺氣,無形無影自通靈。掣來匣外乾坤窄,收入胸中芥子生。萬兩黃金無覓處,隱然身畔斬妖精」。可見,武當劍在鑄造之初就與站要鎮邪相聯繫。以致後來遼寧北鎮人宋唯一在《武當丹派劍士》中稱:「武當劍術乃洞玄真人張三丰受真武之大法,原為護道降魔起見。嗣後,祖師立成九派,分為三乘。上乘堰月神術,即字柱、極三字之派也:中乘乃匕首飛術,即符、鑒、匕三字之派也:下乘乃長劍舞術,即釜、籌、丹三字之派也。」其中「降魔」、「堰月神術」、「匕首飛術」等都沒有脫離武當劍避邪驅鬼的初衷。

4.劍被文人視為氣質和性格的標誌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與劍就有不解之緣(1)表現在他們的行動中;(2)寫在文學作品中儒門鼻祖孔子做主持修訂的《六藝》,專門記述了檯子羽提劍斬蛟的故事。世稱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精通「武藝」「子路戎服見孔子仗劍而舞」,「勇武而精於劍術」。宋朝著名的詩人陸遊「十年學劍勇成癖」,「少攜一劍行天下」。曾「挺劍刺乳虎,I(II.濺貂裘殷」,表現出濃烈的英雄性格。愛國詩人辛棄疾「劍指三秦」的劍韜武略,至今仍激勵著仁人志士的報國之心。因為劍形直而光榮,當然更因為劍的美好而神聖,在文人詩歌中,往往被用來比喻剛正不阿的道德情操。劍的殺伐功能,便指向了與賢良勢不兩立的大臣們。諸如:「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贈君,誰有不平事」(賈島《劍客》)王維的「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動百萬師」、王健的「輪劍直衝生馬隊,寸由旗旋踏死人堆」等,都是由劍的神秘所在,又追同到現實人世間。

根據多方考察,在文人的詩句中,劍具有多種象徵,囑咐友誼、自由、浪漫、修身、神聖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大大超出了劍本身的意義。

—歲寒三友之君子劍 —

—歲寒三友之鐵冰劍 —

— 歲寒三友之傲雪劍 —

-------------------------------------

久違了大俠!

直營店鋪:天貓、京東、淘寶、微商城、官方商城等

己亥年,給大俠們開爐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沈廣隆 的精彩文章:

眾籌天鐵神兵,與你笑傲江湖綠林
中國刀的發展的8大時期,每一代都是精品

TAG:沈廣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