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老太太塗墨藏寶,兒子偷走賣了18元,現成為揚州博物館鎮館重器

老太太塗墨藏寶,兒子偷走賣了18元,現成為揚州博物館鎮館重器

老太太塗墨藏寶,兒子偷走賣了18元,現成為揚州博物館鎮館重器 | 文 青衫文齋

瓷器工藝在元朝有非常重要的發展,可以說是十三世紀中葉中國陶瓷史發展的轉折點。元代陶瓷業基本上承襲了前代舊制,有青花、釉里紅等品種。江西景德鎮的瓷器發展尤為引人注目,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特點是形態較大、胎體較厚、份量較重、器型豪放、青料濃重,青花瓷器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景德鎮窯場有「工匠四方來,器成天下走」的美譽。元朝時期,景德鎮的各大瓷窯都被朝廷所管轄,專門為皇室貴族燒制瓷器。成批的瓷器燒製成功之後,品質較為完美的被直接運往京城,那些稍有瑕疵的就會被當場砸碎。其中,霽藍釉梅瓶所要求的燒瓷技術最高,因此數量甚為稀少,形成「一瓶難求」的狀況。

20世紀中葉,揚州一位鄉紳收藏了一隻霽藍釉梅瓶,這隻霽藍釉白龍紋梅瓶高43.5厘米,口徑5.5厘米,最大腹徑25.3厘米,底徑14厘米,是現存三隻同類梅瓶當中形制最大的。這位鄉紳去世了,梅瓶由他的妻子保管。這位老太太隱約知道瓶子很有價值,儘管含辛茹苦,卻一直細心珍藏瓶子,輕易不肯示人。文革期間,為了防止瓶子被破壞,老太太「塗墨藏寶」,用墨汁將瓶子全身都塗成黑色,這才僥倖逃過了一難。可是過了沒幾年,由於家裡生活比較拮据,兒子好逸惡勞,瞞著老太太偷走了這個梅瓶,拿去賣給了文物商店,當時僅僅只賣了18元錢,本是價值連城的梅瓶,卻賣了個地攤白菜的價錢。

同樣「有眼無珠」的文物商販一直把這隻霽藍釉梅瓶閑置在庫房裡,國寶重器就這樣無人問津地躺在角落裡好幾年。後來,一位南京博物館的專家偶然看到了這隻梅瓶,不禁眼前一亮,喜出望外,趕忙認真鑒定了梅瓶的真實身份:一件世所罕見、千金難求的元代文物。揚州博物館接到了專家的報告,認為茲事體大,不能等閑視之,必須馬上展開搶救國寶的行動。在當地政府的干預下,幾經交涉,文物商販最終同意由揚州博物館收藏這隻霽藍釉梅瓶。自此,這隻梅瓶成為了揚州博物館的鎮館重器。

在目前僅存的三隻梅瓶中,收藏於北京頤和園和巴黎吉美博物館的另外兩隻,均有裂痕和瑕疵,只有收藏於揚州博物館的這隻霽藍釉梅瓶保存最為完好,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國寶級精品重器。走進揚州博物館,你就可以看到這隻梅瓶。它美麗如藍寶石般流光溢彩,梅瓶的瓶口較小,瓶頸很短,肩部圓滑豐滿,肩以下逐漸變細,到了底部又稍稍外撇,整體線條流暢簡潔、富有美感。

從局部細節上觀摩,只見瓶身外壁通體施藍釉,呈現出晶瑩奪目的寶藍色。在瓶身中部飾有「趕珠龍紋」,即一條正在追趕寶珠的飛龍。整條龍環繞瓶身一周呈曲線形,龍首高高上昂,雙角後翹,口部大張,唇邊微卷,露出利齒。龍的四肢粗壯頎長,前後肢均一前一後地屈伸,呈現大步行進的狀態。每肢前端有前伸的三爪,爪尖鋒利,顯得十分勇武有力。四肢上的肘毛纖長稀疏,彷彿在隨風飄拂,與龍身四周所襯托的火焰形雲紋相呼應,又有一種飄逸之感。雲龍紋施以淡淡的青白釉,以藍釉點綴眼珠,頗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古樸的藍釉瓶身與素凈的青白釉龍紋形成強烈的對比,彷彿是一條白龍自由翱翔於藍天之上,氣勢雄渾,呼之欲出。

一代珍品重器終於重現人間,被更多的人所欣賞,展現出它驚人的出塵脫俗的美麗和神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隻眼文齋 的精彩文章:

正逢豬年,本命年除了穿紅色內衣褲,還要做些什麼來「趨吉避凶」
無相禪師開示:若懂了這水車怎樣運行,又何須時時打坐日日參禪

TAG:三隻眼文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