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儀式是生命的標記

儀式是生命的標記

文/德叔

01

端午快到的時候,我一定能收到張老師送來的香包和粽子。

香包是那種小小的一元硬幣大小的,是張老師的母親自己縫製的,現在說起來也八十多的老人了。粽子卻是張老師愛人的傑作。

張老師的愛人是浙江的,每年都會做粽子,箬竹的葉子,包的緊緻俏道,香氣四溢,連第一次吃到肉粽,都拜張老師所賜。

箬竹在北方不常見,於是過去送來粽子時,一定叮囑要把粽葉還了,父母也知道珍貴,會自己收起來,洗乾淨送過去。於是,每一年端午臨近,既有渴望又很安心,端午成了那個小院子里,每一年特有的節日,充滿儀式感。

及至後來,大家遷居四處,端午快到了,依然念想,依然收到粽子和香包。因著父親和我同住,每次張老師都是親自送來,後邊腿腳不方便了,還是女兒女婿開車載著來。

後邊張老師愛人去世了,我們惋惜的同時,也會覺得從此端午會平淡如常人。但端午來的時候,張老師還是會送粽子來,是女兒開始做同樣的事情。

現在箬竹的粽葉獲取簡單的多了,已經有幾家不再還葉子給張老師了,倒是父親一直堅持要求我們洗乾淨,載著他專程送過去。老哥倆因著粽子會多喝兩場酒,多聊兩回天。

其實有那麼幾年,我覺得其他的粽子會好吃些,覺得張老師的粽子也就是個念想。真到了這幾年,因著年紀、閱歷,兼著有了孩子的緣故。會覺得,張老師的粽子最為可口。

按著父親的話說,因著張老師的粽子,端午才是端午,接了粽子是個情分,還了粽葉也是情分,沒這個一來一往的儀式,端午和平常的日子沒有區別。

按著流行的話說,張老師的粽子,讓日子多了些儀式感,然後活得更有趣,也更有存在感。

02

「溫飽思淫慾」與「倉稟實而知禮節」,永遠看著對立的可以。

但聲色犬馬的獲得滿足感,倒是每個人最初的追求。真到了大魚大肉、山珍海味消費的足夠多了,突然發現滿足感沒了,人生的獲得感反而更少了。

沒有滿足感,沒有獲得感,更別說存在感了。

人一生磕磕絆絆也好,順風順水也好,看著時間很公平的流逝,但在記憶里留下的卻少的可憐。「人生往返於痛苦和無聊之間」,得不到痛苦,得到了無聊。有錢有閑了,自然恨不得紙醉金迷,永不醒來,真滿足了口腹之慾,次數多了,卻少了最初的快樂。

不可否認,有了錢、有了閑,我總是希望能多享受點新奇的事物。別人有的我也想有,我有的希望一直有,我有的希望比別人的好。不僅如此,我還希望我有了,讓別人知道我有。

前些日子,有個問題, 「朋友圈是什麼?」,一個朋友回答,「我有,我享受,我吃,我喝,我玩,我買,……,我要讓你知道。」競爭是人類的天性,無所謂優劣;攀比是物質擁有的一種表現,是人本能尋找自己社會地位的方法。

但最終毫無例外的,人們發現,你的存在感和這些關係不大。你感受到幸福,和你比別人強關係不大,你覺得幸福是因為你今天比昨天好,是認為明天會比今天好。因為總有看似和你差不多,但似乎活得比你好的人。

於是乎,生活給你最大的問題,變成了「如何有存在感的活著」。當我們標記我們的人生,似乎終於找到了終極答案,「儀式感」。

於是我們更追求儀軌,任何事情任何場合,我們更會過節了,我們更會獎勵自己了,我們更會用事物和影像標記我們的生活了。但等到別人對你的朋友圈都屏蔽了,你才發現,這樣的炫耀比朋友圈的微商更讓人厭煩。

或許,你終於明白,真正讓你感覺到儀式感的,是那些讓自己的內心富足、幸福、值得銘記的點滴時刻。

「春天的風是如何吹綠枝丫的,我不知道;

母親的湯如此美味,又是如何讓我溫暖的,我不知道;

聖誕的雪蓋住了門前的路,我還是有了聖誕禮物,聖誕老人怎麼來的,我也不知道;

我知道什麼呢?……

我知道,我床頭的花瓶里有花了,院里的花一定開了;

我知道她愛我,因為她看著我笑,會擁抱我」

申德的詩《生命的標記》,看到的那一刻,我才明白,所謂的生命、所謂的儀式感,都是這些點滴的、充滿愛的、讓自己溫暖的事情。

我們就是靠著對這些細微末節的感知,將這些小的幸福當做生命的一個個標記,我們才開始幸福,才可能幸福。

我們總是那麼的平凡,那麼的普通,於是註定,我們不會因為不平凡、不普通標記我們的存在,展示我們的生命力。

我們既可以讓特殊的日子,通過些微的真情注入,變得更加的特殊。也可以讓那些普通的生活細節,加上些不普通的小快樂。或許這樣的人生,才是充滿儀式感的。讓最普普通通的時刻,因為愛、因為關注、因為幸福、因為看見,變得不那麼普通。

晚餐前對著他/她說聲謝謝,臨睡前對著他/她說愛你晚安,從不吝嗇對孩子的擁抱……,這樣的生命才有意義。

03

我的父親待我母親很好,一起出門的時候會彼此牽著手,偶爾我母親的鞋帶開了,我父親會蹲下給她系好,我母親也很自然的讓他系。

我夫人懷孕的時候,彎不了腰,鞋帶開了我也會幫她系,夫人還給我兒子說過這些。

後邊有一次,兒子和爺爺出門溜達,兒子搭著爺爺的肩,聊的很開心。忽然,兒子讓他爺爺停下,彎腰幫爺爺系鬆了的鞋帶。

這或許是屬於人生最好的儀式感。

左岸記:看德叔的朋友圈,德叔是個懂生活、會生活,對生命是非常認真的,他真的就把一些很平常的事賦予的特別的意義。「繞池閑步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岸讀書 的精彩文章:

經折騰,耐生活
破繭成蝶,美麗綻放

TAG:左岸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