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相親30次未果,這樣說話的女人,會讓男人很想逃

相親30次未果,這樣說話的女人,會讓男人很想逃

文|花鎮明星督導師·陳喬丹

小琳30歲了,相親了30次,但沒有一段感情是超過3個月。

每當她接觸任何一個男生的時候,只要男生做出一些行為,她就會腦補出一出大戲。

比如:

有一個男生在約會後,幫她打了車,她就認為這男生不是特別好,因為沒有送她回家。

有一個男生在約會過後送她回家,甚至還提出去她家裡看一下,她就認為這個男生太輕浮。

有一次,家裡人拿了一張男生的照片給她看,她看見這個男生脖子上戴了個金鏈子,她就認為對方肯定不靠譜,這種男人不能要。

但其實這個男生是少數民族,那條金鏈子是他們的傳家之寶,他不得不帶。

她和男生出去約會吃東西的時候,對方問她要不要吃大排檔。

她想的卻是「他居然還問我,如果喜歡我的話,還問我要不要?」

她常常會說一句話:

怎麼都不懂我,這還要我說

……

其實,很多人都會希望自己的伴侶,或者目標對象寵愛自己,懂自己的欲言又止。

希望不用說什麼,Mr.Right就知道自己想的是什麼。

然而大家都知道,對方雖然是你的男友/伴侶,但他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蟲。

但就是忍不住對他有要懂自己的期待,這是為什麼呢?

01

為什麼你認為,愛你就要懂你?

在我看來,產生這種期待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一個相對好的關係過渡,這包含原生家庭的部分。

如果有以下2種情況發生,我們更容易陷入到這樣的一個狀態。

1)從小父母就很會滿足你的需求,能想你所想,並且馬上給你。

如果一個人長期被父母這樣照顧,就會很自然的認為,目標對象愛我的話,也應該懂我。

可是,父母從你不會說話的時候,就開始與你接觸,他們必然知道:

你想要的是什麼?

你喜歡的什麼?

你的口味是什麼?

甚至有些你的一部分是他們所培養出來的。

而你的目標對象,可能也才接觸你不久,沒有和你長年日積月累的生活。

正常情況下,孩子在進入12歲之後,與父母的交流,應該是一種更偏向於朋友,或者成年人之間的交流,應該往這個方向去發展。

或者說,這個時候父母如果正常引導孩子與同齡人多交往,是能夠讓孩子從父母的舒適區當中走出去的。

這樣孩子就可以理解有些人不懂他、不能理解他是正常的,他要換一種方式讓對方懂他。

比如與對方溝通,讓對方懂他,他會清楚地表達,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而不是習慣性認為,對方就只是像父母那樣,對方就應該懂我。

可是,中國的很多父母都希望做孩子一輩子的父母。

所以,就算在18歲之後,父母依然會給孩子照顧,並且那種照顧,很多時候是一種包裹性、填滿性的給予。

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很難擁有成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表達的互動方式。

所以,以這樣的方式成長出來的一部分人,其實很難適應一個與自己很近的人,比如自己的男友是不懂自己的。

2)成長過程中非常缺愛,父母從來不關注你的需求。

這一部分人,因為缺愛,她很容易在遇到伴侶之後,非常渴望得到父母那種無條件的、積極的愛和關注。

就是你能想我所想,讓我感到溫暖,對這些有非常強烈的渴望。

當然,有這樣的渴望是非常正常的,她就是希望對方能夠想到她沒有想到的,滿足她沒有滿足的東西。

但是,這其中會有一部分人依舊停留在偏嬰兒的階段。

她沒有辦法用語言去表達,她只能用哭、鬧、發脾氣如肢體語言的憤怒與拒絕,來表達自己的這個希望。

這也是她讓你懂她的方式。

這樣的女孩子甚至還會用反話去攻擊對方,用拒絕去表達自己的需求。

但用這種方式去表達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的女孩子,往往很讓男生抓狂,他不知道你到底要表達什麼。

你要知道,如果對方是與你一直生活在一起的人,他懂你是正常的。

但如果他只是與你接觸一兩個月,只是因為他是你男朋友,所以你就認為他懂你,這是不合理的。

畢竟無論他的身份是什麼,他接觸你的時間,還是太少。

02

如何讓他更懂你?

我們希望男友/目標對象懂自己,原因我們已經了解了。

如果你希望跟對方交往開始比較順暢,你需要:

1)放棄對方應該懂我的想法。

如果你開始與一個人接觸,無論他是不是你的男友,你都需要知道,

他不懂你是正常的,懂你是不正常的。

對方和你接觸不久就懂你,他要不就是學心理學的,要不就是情場高手閱人無數,這其實就是不正常的。

而且對方和你開始接觸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對你下非常好的主觀判斷,且判斷得非常準確,其實不太合理。

如果我們放棄對方很懂自己的念頭,才會耐心地和對方去相處,才可以不帶主觀意識的去觀察了解對方,也會向對方耐心的表達自己的行為習慣和所思所想。

2)放棄自己很懂對方的想法,不要主觀判斷對方。

我們要放棄自己的想法,當對方做了一件事情,你就給它下一個定義,這就顯得你好像很了解他,其實你不了解他。

你與一個人見幾個月,其實也非常難懂對方。

所以,如果你放棄自己很懂對方這個想法,你也就放棄了主觀判斷。

之前做過一個案例,女生在開車,男生坐在副駕駛。

男生對女生說著注意事項,女生就認為這個男生很嘮叨。

「嘮叨」其實也是個主觀概念,是女生對男生下的一個定義,但其實,男生並不一定就是「嘮叨」。

我們有時候,也會做很多的預設,預設對方是怎麼想的。

但其實如果你沒有看到最後一點,或者你沒有聽完別人說的話,你其實很難知道他真的想到什麼、做了什麼,你是無法給出一個很好的判斷的。

比如,有一個孩子站在樓頂準備跳樓,有人就勸他:

「不要跳啊,不然你的父母會很難過的。」

孩子聽到這個話,一絲猶豫都沒有就跳下去。

有些人覺得,孩子會因為父母放棄輕生的念頭,這就是有些人的判斷,他以為提及了父母,孩子就會下來。

但他不知道,孩子的目的也許就是為了讓父母傷心,所以越提及父母的話題,他越會下定決心。

所以,有時候語言可以救人,有時候也可以殺人。

所以,我們不要輕易的做一些主觀判斷,以及對對方有預設。

3)你要說描述性、非判斷性的話語

在與對方認識、開始接觸的時候,盡量做到不要去主觀判斷對方。

然後在與對方交流中,我們可以選擇一種描述性、非判斷性的話語。

我們要分清楚什麼是描述性的話和什麼是判斷性的話。

比如,你朋友找了一個女朋友。

你說:這個女生不好看。

這個就是判斷性的話。

你說:我對他的女朋友沒有什麼感覺。

這個就是描述性的話。

比如,你今天遲到了十分鐘,這個就是描述性的話。

我覺得你就是一個不守規矩的人,這個就是判斷性的話。

如果你認為,男生應該給你花錢,你說:

「你作為一個男人不應該給我花錢嗎?」就是一個判斷性表達。

「如果你願意給我買東西,我會......」這就是一個敘述性的表達。

如果對方做了一件事情,你哪怕覺得不好,你與對方溝通的時候,應該就事論事,不翻舊賬,不上綱上線,不升級,就只是描述這件事情。

比如,「你原本答應今天給我買水果的,但是今天你沒有給我買。」

這就是把這個事情描述一下。

如果你說,「你這人不靠譜,你根本就不在乎我,說什麼你都不聽。」

這就是判斷性的話,兩人之間,還有可能因為這句話產生很多分歧。

兩個人之間開始相處的時候,溝通上,應該說描述性的話,少說判斷性的話。

還有盡量說一些定量的東西,不要說一些定性的東西。

比如說,你出門了,你要對方做衛生。

做衛生就是一個定性的部分,因為每個人對於做衛生的理解不一樣。

如果對方不熟悉你做衛生的要求,那你們也會在這個部分產生分歧。

因為你覺得做衛生要掃地、拖地,還有擦桌子。

但是對方定性的做衛生只是掃地,當你看到對方只掃了地的時候,你可能就會覺得對方和你不合適,對方不愛衛生,但是對方可能覺得自己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你可以說你把地掃一下,拖一下。

這樣具體的標準就是定量了。

至少,他知道要把這兩件事情做了。

對於定量的東西,對方是比較能夠理解與了解的,這樣也可以避免很多溝通上的衝突。

很多人不喜歡被定義與被判斷。

有不少男生在成長中,他會有一個很強勢的母親。

從小母親說什麼,他都是沒有辦法反抗的,母親也會給他下很多定義。

比如,你就是不乖、看看隔壁家的誰、你就是不能好好吃飯等等。

如果他童年有類似的這種情況,你與他在一起的時候,還有這樣判斷性的語言,很容易觸發他的情節,他會變得非常憤怒。

所以,很多男生就是不太喜歡女生以這種方式與他溝通。

但是與男生說話時候,女生的口氣語態普遍非常像自己的母親對父親說的話。

不同的是,現在的男生與30年前的男生是不一樣的,他們不會像30年前的男生,想著忍忍就算了,他們會和你吵,跟你鬧。

而且,人本能是不喜歡為別人做什麼事情的。

比如,拖延一件事情。

如果是你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其實不會拖延。

我們拖延的時候,大部分是自己不喜歡的事,或者說是別人的事情,有人要求你做,但你不喜歡。

所以,一旦一件事情變成要應該做的時候,我們很多時候,本能是排斥的。

舉個例子,臨近冬天,女生對男生說「我想為你織一條圍巾,這樣的話,你會覺得溫暖。」

但男生是卻說「這個不是應該的嗎,女朋友給男友織圍巾不是很正常嗎?」

設身處地的去想一下,如果你是這個女生,你還會為男生織圍巾嗎?

不會。

因為你織了,他也會認為這是正常的,這件你想要做的事情就好像變成了,他要你去做的事情。

所以,你變得不想去做這件事了。

同理,我們與另一個在一起,我們是希望,他成為更好的他,而不是他按我的標準去做事情。

所以,當你主觀判斷一個人的時候,其實你在打磨打消這個人愛你的積極性。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排除預設與主觀判斷的解決方式,就是學會觀察,學會描述性的表達,學會定量的表達,這些是在這段關係最開始的時候使用。

因為你們熟了之後,其實這個問題就好解決了。

就像你和自己的多年老友在聊天,你會發現你說什麼他都知道,他能明白你所說的是沒有惡意的。

比如,你對他說「我覺得你這個人就是很討厭。」

他不會想太多的,因為他對你有一定的了解。

愛是一種相遇而安,而不是一種望風而逃。

兩個靈魂的相遇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事情,我們其實可以恰當的去了解彼此,不帶評價的去觀察他、感知他、了解他。

不要因為一點的「不懂」就輕易的逃離。

畢竟,你和他之間正是因為有那麼多的不同和不懂,才值得你用輩子的時間去讀懂對方。

我是陳喬丹,我在這裡分享恰當的愛來支持你,也願你天黑有燈,下雨有傘;願你一路上,有良人相伴。

插畫|申鎮,花鎮情感視覺設計師

本文插畫,任何組織及個人未經「花鎮」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愛 的精彩文章:

啊啊啊好恨,渣男憑什麼心安理得地幸福!
捅破了領導的這個秘密,我拆穿了職場的真相

TAG:冷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