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度人先度己——陳蓮笙道長1995年在新中國首次內地授籙活動上的開示

度人先度己——陳蓮笙道長1995年在新中國首次內地授籙活動上的開示

(陳蓮笙道長 1995年12月6日在江西龍虎山道教正一派授籙儀上的開示)

各位道友:

關於《度人經》的成經歷史和主要內容,貧道我就不再重複了。這裡我只想談一點學習《度人經》的心得。

此經名為「度人」。這裡的「人」,指的是學道的人和不學道的人,行善的人和無善心的人,甚至道德醜陋、行為卑劣、犯有錯誤的人。因此,學道的人,我們要度;尚未學道或者不學道的人我們也要度。學道的人已經努力在走進道門了,需要我們拉一把,需要度。尚未學道的人更需要我們幫助,有的還需要我們當頭棒喝,加以挽救,使其醒悟,脫離錯誤和罪惡的火坑。這就是我們道教的濟世胸懷,也就是我們道教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精神文明建設可以發揮的積極作用之一。

此經名為「度人」。在漢字中,度原來就有渡河的意思,從河水的此岸渡到彼岸去。人生就像一條大河:一邊是善,一邊是惡;一邊光明,一邊黑暗;光明的一邊光輝燦爛,黑暗的一邊泥潭火坑。我們說的度人,就是要幫助不學道的人學道,幫助學道的人成道,使人從惡變成善,從差變好,從假變真,從丑變美。度人就好像坐船,船在水中行,需要動力。被度的人要划槳,我們度人的也要划槳。不用力,河是渡不過去的。這就是說,度人有一個過程。一個人要從惡變成善,就要艱苦的脫胎換骨。把舊的東西徹底拋棄,要經過痛苦的思想鬥爭。我們道教中有黃石公三試張良的故事,有祖天師張道陵七試趙開的典故,有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度馬丹陽、孫不二夫婦的故事,這些故事說明一個學道的人在學道過程中會有反覆,要經過種種考驗。另外,這些故事也說明度人需要時間,需要決心,還需要有辦法,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因人、因時和因地而有不同,需要我們度人的人多動腦子,多多用心。

度人的人和被度的人是平等的。他們的不同只是知有先,覺有深淺。用社會上的話說,就是都在一條船上。《度人經)是對所有學道的人而言的,因此包括我們每個道門中的人在內,而且我們自己首先要悟道、得道。用一句社會上的話,那就是「教育者應該先受教育」,我們道門中的人要「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如果我們道門中的人本身不能成為奉道的榜樣,那麼我們怎麼能去「度人」,怎麼能去要求別人學道,又怎麼能幫助別人得道呢?

度人者,必先度己。那麼,怎麼才能度己呢?《度人經》說到,「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唐代高道成玄英稱它為「十惡」,薛幽棲又加上「言無華綺,口無惡聲」稱為「十二惡」。所有這些惡事都是學道的人決不能數的事。

所謂「不殺不害」,就是要愛惜生命,不傷害生命。全真派道士吃素就是不害生靈的意思。我們正一派道士可以吃葷,但是同時要愛惜生命,保護環境,保護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更不能因為亂利去傷害無辜百姓。

所謂「不嫉不妒」,就是要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對於別人的成就要由衷的高興,並且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學水平,也為道教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道門中只有分工的不同,覺悟的先後,沒有高低榮辱的區分,因此不應該對別人有嫉妒之心。

所謂「不淫不盜」,就是要在人際關係中遵守社會公德。我們正一派道士可以娶妻,但是不允許有不正當的男女關係;我們可以賺錢養家糊口,但是不允許用不正當的手段把別人的錢財佔為已有,更不允許侵吞公產公款。

所謂「不貪不欲」,就是要淡泊人生,不生貪慾。《道德經》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人之所以不知足,之所以貪得無厭,就是因為慾望,包括權欲、名欲、利慾、食慾、色慾等等,歸根到底都是為了自身的一點蠅頭小利。人有了貪慾,就會做出偷盜、嫉妒、姦淫、陰謀乃至於傷害他人的壞事,有的甚至還會犯罪。我們學道的人一定要追求清靜淡泊的人生理想,拋棄不正當的私慾。

所謂「不憎不」(音自),就是不要厭惡和猜疑別人。這裡的厭惡和猜疑,是嫉妒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現。人有了私慾,心胸就會狹窄,眼光就會變小,對待同道的態度就會發生變化,變得虛偽和猜疑,對與己有用的人奉承拍馬,對與己無用的人冷若冰霜。一旦實現慾望有阻時,或者喪氣灰心,或者不滿現實,或者討厭憎惡和無端猜疑周圍的一切。

所謂「言無華綺,口無惡聲」,就是不要說粗話和髒話,特別是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注意分寸,不能遇到有錢有勢的人就阿諛奉承,吹牛拍馬,遇到無錢無勢的人就盛勢凌人,傲慢無理。

以上十惡,或者說十二惡,如果我們都能沒有,那麼從個人來說,就是修道得道了。如果通過我們的努力,使天下人都沒有這十惡或十二惡,那麼天下人就「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安民豐,欣樂太平」了。退一步講,如果我們道門中的人都能滅除十惡或十二惡,那麼道門中的人就能夠「齊同慈愛,異骨成親」了。套用一句社會上的話,那就會使我們道教內的「小環境」和諧舒暢。進了道門的,不想出去;沒進道門的,還想進來。

「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安民豐,欣樂太平」,這是我們道教的理想世界。我們道教並不只是叩頭,念念經,我們有自己的社會理想。這個社會理想就是「太平」世界的理想。在這個世界裡,人與人之間是親兄弟、親姐妹,彼此之間沒有壓迫、沒有欺騙、沒有妒忌、沒有仇恨、沒有偷盜、沒有邪淫、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國家平安、人民富裕,生活幸福。這樣的世界就是「大同」世界,不過我們道教稱它為「太平」世界。當然,我們道教之所以有這樣的社會理想是由我們對「道」的信仰決定的。《道德經》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太平經》里還多次說到「天道無親,唯善是與」,我們學道的人就是要實踐成仙之道,多行善行。《度人經》中說:「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這就是說,我們學道修道的人,眼睛不能只看著自己的修持和修養,也就是說我們的修道學道不能只是為自己,我們的目光要看著眾生,要看著社會上各式各樣的形形色色的人。自己處處以道來規範行為,並且以自己的修養、道德行為來感化眾生,普度眾生。只有這樣一種不僅為自己而且為別人為社會的修道,才是真正的仙道。真正的仙道修持,其善功是不可限量的。

以上就是我讀《度人經》的一點心得,說得不對的地方,還望各位道友批評指正。

謝謝各位!(編輯/羅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虎論道 的精彩文章:

看了這個你就明白什麼是命理學了
茅山乾元觀尹信慧道長率團前來龍虎山參訪

TAG:龍虎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