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宮中女子穿的鞋,不是你想像中那樣!

清朝宮中女子穿的鞋,不是你想像中那樣!

專為裹腳女子設計的鞋

古代女性的小腳稱為「三寸金蓮」,這種極端的審美最早始於五代十國時期。

據說,南唐後主李煜荒嬉朝政,整日沉緬於聲色犬馬,一位妃嬪為得到李煜的寵幸,用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以完成一種在金蓮高台上跳動的舞蹈。此後,這位妃嬪為了能夠保持這種絕技,維持李後主對她的寵幸,便常用白綾緊裹雙足,久而久之,便把腳裹成了「新月型」。

此例一出,人們競相仿效,五代之後逐漸形成風氣,風靡市井。到了宋代,女人的「金蓮小腳」已經與「洛陽艷麗的牡丹」、「建州馨郁的香茗」並列為天下之奇。元代時,如果女性不裹腳,就會被視為奇恥大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馬娘娘,就是因為有一雙大腳而受盡嘲笑。

老照片中裹腳的女子

明清兩代,裹腳之風尤為盛行,漢族女子以穿弓鞋為多,而滿族婦女則不纏足。清朝統治者對女子纏足極其反感,還未入關,太宗皇太極就於崇德三年下諭旨:「有效他國衣冠、束髮裹足者,治重罪」。

高底鞋

大清入主中原後,儘管滿族的女性從不裹腳,但根據普遍的審美標準,大腳絕對不是漂亮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滿族女性便發明了一種高底鞋(也叫花盆底),高底鞋跟一般高5到10厘米左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通常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位置。這樣,她們就可以將腳藏在長長的衣裙里,使其不會輕易顯現出來。

滿族女性穿的高底鞋的起源還有另外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製作得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

雪青色緞綉竹蝶紋花盆底鞋

另外一種說法是,傳說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杈,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恥、發展壯大的目的。人們為了記住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

嵌料石萬壽字花盆底女鞋

紅色緞繡花卉高底鞋

月白色緞綉竹子元寶底鞋

除了花盆底之外,滿人還有其他的旗鞋,因為花盆底鞋是現代人對旗鞋的概稱,其實旗鞋的形狀不止花盆樣,依木底形狀可以分為「花盆底鞋」、「元寶底鞋」和「高底鞋」,依照尖紋樣可分為「雲頭鞋」、「鳳頭鞋」等種類。

還有一種像是平底鞋,底部雖很厚,但並沒有花盆底那樣中間凸起。這種鞋一般是普通宮女或者老年女子代步所用,普通宮女是不能穿花盆底的,尤其是低等宮女,你能想像浣衣局的洗衣丫頭們穿著花盆底洗衣服的樣子嗎?至於老年人不穿,這個道理就如同現如今老年人很少穿高跟鞋一樣。

月白色緞繡花卉料石花盆底鞋

因為高底鞋是貴族婦女所穿,所以一定會在外觀上下足功夫,不僅鞋面刺繡飾珠掛穗,而且鞋底四周還鑲飾用琉璃、珍珠、寶石等材料綴成的花紋圖案。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最美的花盆底莫過於慈禧這個時尚大icon在照片中露出的驚鴻一瞥。花盆底鞋上綴滿珠絡,中間鑲著各色寶石、珍珠,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時髦了。

嫻雅的旗裝,配上高底旗鞋,使得滿人女性更顯得婷立修長,輕盈高雅。所以,當你看到清朝老照片中的女子時,請在她們的現有身高上主動減去10公分,這裡面可有鞋子的「水分」啊~~

溫馨提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中華古玩藝術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

中華古玩藝術網

古玩古董、藝術品、收藏品、歷史人文、茶道、香道、盆景

插花藝術、旅行攝影、心靈雞湯、養生美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古玩藝術 的精彩文章:

清代 金鑲玉如意
書畫大師背後的女人,個個不簡單!

TAG:中華古玩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