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間鬧矛盾不可避免,高情商家長這樣教他還手!

孩子間鬧矛盾不可避免,高情商家長這樣教他還手!

文:vipJr

孩子打架鬧矛盾真的都是壞事嗎?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了不可避免的衝突,父母應該怎樣做呢?來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孩子之間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一樣,合作和競爭必不可少,免不了口頭甚至肢體的衝突。家長們往往不願意看到自家孩子吃虧,可是面對孩子尋求幫助的眼神,又擔心「護犢子」教壞寶寶。

這就引發了家長的心理衝突:孩子太「面」,成了同齡小朋友的出氣筒;孩子太「熊」,整天稱王稱霸最後也沒了朋友。如何處理孩子之間的「鬥爭」,書本上可能沒說,但這是每個做父母的要做真實面對的問題。

孩子打架都是攻擊行為嗎?

攻擊行為通常被分為兩種:身體攻擊和言語攻擊。

身體攻擊包括:打扭推抓咬等表現。如果一個小朋友打他弟弟,看到他哭了還不管不顧自己跑開了,這是一種身體攻擊。

言語性攻擊包括:是通過說髒話罵人、給人起外號等非暴力表現。這樣的表現也是一種攻擊行為。

日本教育學博士高野清純認為:

打架能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因為彼此被打,雙方都痛。由自己的痛就會想到對方一定也很痛,從而產生同理心,並且逐漸認識到,通過暴力是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的。

文斗篇:吵架了怎麼辦?

心理學專家提醒:

注意哦! 小孩子吵架,要的就是個氣勢,這裡不是主張大家劍拔弩張,不過幼兒園的小朋友,常常辭彙量有限,或者說罵人損人的經驗不夠豐富,有時候說不過人家,又很鬱悶。做家長的這時候讓他沉住氣,他其實也沉不住。這個標準句型,有了一個面對別人羞辱時的氣勢,自信也來了,面對外界的困境也有了辦法。值得推薦!

武鬥篇:打架了怎麼辦?

當然,孩子在一起不只文斗,搞不好武鬥就來了。

心理學專家提醒:

注意哦!孩子之間的友誼,也會在戰鬥中成長,但這決不是上上之策。腦補這樣一個場景:兩個膀大腰圓的朋友,誰也不服誰,打架又是勢均力敵。可別忘了,人際交往的內容,除了競爭還有合作啊。

學齡前的小朋友,順向思維的還是比較多,這是如果家長能主動的和那個小朋友打招呼,「糖衣炮彈」等小手段用上,幫助孩子交兩個朋友,甚至直接把欺負自家娃的「熊孩子」「化敵為友」,那不是上上之選嗎?

家長不重視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密蘇里州立大學發展心理系設計實驗模型,讓20個被調查兒童在一次夏令營後,分別對各自的夥伴做個評價,通過「你最喜歡和誰一起玩」、「你做討厭誰」、「你給一起玩小夥伴排排隊,按照你最喜歡的人排最先來排」等好感度評價指標,通過多次這樣的實驗,一個孩子社會結構圖就建立出來了。

「小小人」交往晴雨表

受歡迎的兒童

積極、樂天

很多兩人之間的交往

高水平的合作遊戲

很少攻擊性

願意分享

被排斥的兒童

很多破壞性的行為

好爭辯

很強攻擊性

很多單獨行為

經常試圖交換玩伴

被忽略的兒童

害羞

極少有攻擊性;

在別人攻擊面前退縮

很少有破壞行為

避免兩兩交往,

總是和一群人一起玩

不果斷

小朋友的 「票選」中,那些具有攻擊性、不合群的小傢伙,永遠都是寶貝朋友圈排斥、忽略的對象。

這樣的孩子,社會適應能力低

剛才實驗中,被排斥的兒童,因破壞行為和攻擊性被排斥的兒童,成年後都面臨心理失調的危險,在學校中表現出各種各樣適應不良:逃課、小霸王、學業不良比例高達74%。

「打人」的表達模式容易固化

孩子越小,模仿能力就越強,以「打人」作為表達的方式,容易「固化」。無論什麼原因引起的打人,都是不對的。你可以直接把他們放在地上,雙手按住孩子的肩膀,嚴肅而平和地告訴他:「爸爸媽媽/阿姨不喜歡打人的孩子!」保持1分鐘,講明誰也不要抱孩子,幾次以後,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就會消減了。

父母的消極迴避,讓孩子無所適從

能躲則躲,遠離是非,消極地迴避糾紛。其實,這樣的處理方式會剝奪孩子學會社交的權利。殊不知,與小夥伴之間發生爭執,他們在自己嘗試處理這些矛盾的過程中會經歷一些特別的心理體驗,並嘗試摸索最佳的處理問題的方式。這缺乏這種經歷的孩子,成年後在處理人際交往以及社會發展的瓶頸時,就會出現手足無措、焦慮傾向,抗壓能力也會相應降低。

打架時,家長怎麼管?

矛盾放一邊,安撫第一位

心理學中解決衝突的第一位,永遠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孩子打架,無論哪方對錯,雙方都經歷了情緒劇烈起伏,都需要家長在第一時間安撫孩子的情緒,如果事發當時,只有一方家長在場,也應該把兩個孩子都安撫好,平靜孩子們的心緒,為下一步梳理矛盾,留下心理空間。

就事論事,讓孩子們表達憤怒

家長應該僅針對行為本身進行分析,不要先給這個事件下定義,給孩子們一個表達憤怒不滿的機會。先動手的孩子會說出打架的原因,挨打的孩子也會責怪對方,並自己解釋。家長需要給孩子們創造一個信息對稱的空間,讓孩子梳理自己的行為,也可以給孩子構造一個假想情景,重演事實,讓孩子體驗不同的解決方法對於事情的發展會有不同的結果,讓孩子自己體會「以暴制暴」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無心有意,是傷害就應該制止

孩子無心或有意的攻擊行為,都應得到制止。對孩子的無心傷害行為不作處理,容易讓孩子對「行為-——後果」之間建立錯誤的聯結,即攻擊的行為產生了傷害的結果,可自己卻不會受到懲罰。長次以往,會麻痹自己對傷害無動於衷,釀成悲劇。

正確的處理方式是及時澄清問題,告訴孩子雖然是無意的行為,可也對他人造成了傷害,也需要做出道歉,並且對孩子下一次遊戲的行為提出合理要求,引導孩子形成良好規則意識。

打完架,家長們該想想了

言傳身教做到沒?

父母親應該用良好的行為規範來影響寶寶,不要讓不良的行為習慣傳給寶寶。此外,孩子無意中看到暴力、有打鬥場面的電視節目,包括:某些進口的動畫片,都會模仿電視節目中的暴力場面。因此,家長有必要挑選內容健康的動畫片和其他電視節目,一起看電視,一邊講道理。

孩子心聲聽了沒?

當聽說孩子打架時,千萬不要什麼都不問就一頓責罵。有時候孩子打架,是出於「正義」出手的,雖然做事方式可能有些草率。家長們要先問清楚孩子打架的原因,比如,孩子因為「搶東西」打架,要教育孩子大方謙讓的道理,不要讓嫉妒蒙蔽了心智。比如,孩子因某個問題與同學發生口角,大打出手,要耐心引導孩子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讓孩子警醒,學會做人的道理。

據心理學家研究,人們對於童年記憶,相較於溫馨的片段,衝突事件的印象會更鮮明,記憶更深刻。所以家長們,打架後的教導,會讓孩子印象更深。一定不要因為心急而錯失最佳的教育時機。

處事能力,你信任了沒?

觀棋不語真君子,面對孩子打架,讓孩子自己解決「打架」這件事。

打架屬於衝突事件,孩子現在年紀小,未來長大成人,將會面對社會中更多的衝突,到時候孩子能否承受並完美地解決衝突,關鍵就是看小時候面對衝突時,有沒有獨立承擔。孩子在面對衝突時,摸索出來的與人相處的方法,會成為他成年後與人建立關係的基調。

所以,孩子是要「打回來」,還是要「道歉」,我們要看孩子的想法,不露痕迹地提出一些「諫言」,引導孩子的正確行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校家長 的精彩文章:

《都挺好》:原生家庭不是你的宿命,請找到平衡,活出漂亮的自我
自卑和自信的孩子,一般來自什麼家庭?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