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這樣說話的人不可深交
雖然說話是一種自然本能,但如何說話卻能影響一個人的人際交往。
就像已經擠出來的牙膏不可能再塞回去,已經說出去的話也不可能再收回來。
在聊天過程中,這樣說話的人,最好不要深交。
1
每句話都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在我們周圍總有這樣一種人,和他聊天,他永遠不關心你的感受,只想自說自話,表現自己。
朋友曾跟我說過一件啼笑皆非的事情。
她去相親的時候,遇到了一個極品男,和他聊天,通篇都是以「我」字開頭,無論聊什麼他都能扯到自己身上來。
炫耀自己身上襯衫的品牌、顯擺自己的學識與經歷,彷彿沒有他不知道的事情。
朋友聽了一小時,終於忍不住,準備找借口離開。便說:「我單位剛才來電話,說有個比較緊急的任務,我可能要現在過去加班了。」
正常的男青年聽到這句話也許會就此打住沒聊完的話題,禮貌地道別。
貼心點的也許會問一句需不需要送她過去。
而該男則是將話題又扯到自己的身上:「你們單位這麼不人性化呀?我們公司從來不用加班,而且......」
這種人真的很可怕,你跟他說的每句話,其實他都沒有聽進去。他想的只是,如何藉機誇耀自己一番,或者順便貶低別人一番。
跟這種人相處,總會有種全身不對勁、不舒服的感覺,讓人想要逃離。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實驗:與別人聊天時,在幾分鐘之內「我」字出現不超過5次,對方對你的好感度會增加50%,反之,就會遭到不同程度的反感。
那些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每句話都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其實根本沒興趣知道你的事,又怎麼和他深交?
2
說話「直」的人
有多少人打著「直率」的幌子,隨意用言語傷害別人,還一副毫不自知的樣子?
以前班裡有個和我很要好的女生,我從來沒有見過她穿涼鞋的樣子。
即使在最炎熱的8月,她也是穿著球鞋或帆布鞋,把腳包得嚴嚴實實。
一次,她終於穿了一雙坡跟的白色涼鞋來上課。我馬上注意到了,笑著問她哪裡買的涼鞋,很好看。
其他人也圍了過來,紛紛打趣她早該這麼穿了。
這時候,一個平時大大咧咧的男生湊了過來,看了一眼就說道:「你的腳好胖啊,腳趾還那麼短,難怪以前沒見過你穿涼鞋,確實不好看。」
那女生當場臉紅得就像快滴血出來,其他人也尷尬得不知說什麼好。
從那以後,我就再也沒見過她穿涼鞋。
有些言語上的傷害,給人帶來的影響是一輩子的。
因為說話直,就可以為所欲為口無遮攔嗎?因為說話直,你唐突冒失的措辭就應該被原諒嗎?
恕我直言,這不是什麼真性情,也不是所謂的坦誠,而是一種自私。
在人際交往中,溝通的技巧、交往的藝術,那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有無一顆尊重別人的心。
「我這人說話直,你別介意啊。」
別把情商低當做傷人的借口。你說話直,但我沒義務多擔待。
實在不會說就閉嘴吧。
3
對親人說話難聽的人
越來越多的人,習慣將最好的脾氣給陌生人,最差的耐心留給親人。
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實習單位里有位同事過生日,請我們去他家吃飯。
這位同事平時待人彬彬有禮,在餐廳點菜的時候,都會微笑著對服務員說「謝謝」,大家一致認為他是個脾氣特別好的人。
然而,當我們去他家時,看到他對待父母的態度,都嚇了一跳。
他媽媽滿臉笑容地給我們端上飯菜,同事卻忍不住大發雷霆:「媽!我不是說過,不要再穿這條破圍裙了,你怎麼凈給我丟臉呢?」
他媽媽一臉慚愧地看著他,用手不斷拉扯著圍裙上的那個破洞。
在場的同事先是面面相覷,而後低頭吃菜。
其實很多人都是這樣,面對親人,總是忍不住大發脾氣,總覺得無論說了什麼都會被原諒。
在外面受了委屈,無法在外人面前發泄出來,回家便對著家人宣洩。
然而,自己的壓力得到了釋放,卻對家人造成了傷害。
作家周國平曾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則是種教養。」
希望每個人都有這種教養。
我喜歡跟有同理心的人聊天,和這樣的人說話,總是有如沐春風之感。
有同理心的人,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
與人交往,最重要的從來都不是說話技巧,而是說話者有沒有一顆願意去體諒他人的心,在開口之前肯不肯設身處地地考慮對方的感受。
在交談之中,讓對方覺得舒服,也是一種基本的修養。
願你擦亮雙眼,學會辨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