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嶺南印社副社長黎向群:嶺南印學研究應將視野放得更開闊

嶺南印社副社長黎向群:嶺南印學研究應將視野放得更開闊

嶺南印社副社長黎向群:嶺南印學研究應將視野放得更開闊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依仁遊藝

嶺南印社副社長黎向群:嶺南印學研究應將視野放得更開闊

志道據德

嶺南印社副社長黎向群:嶺南印學研究應將視野放得更開闊

■黎向群書法作品

嶺南印社副社長黎向群:嶺南印學研究應將視野放得更開闊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元代是印章藝術覺醒的時期,到了明代,安徽、江浙等地區出現了「文何派」「吳門派」「雪漁派」等文人印派。而嶺南地區已經出現了與文何同時代的印人,印章藝術與江浙地區接軌,如明代嶺南地區最有影響的一位印人朱光夜,又如鄧雲霄家族,薪火相傳,印人輩出,通過對歷史的梳理,嶺南印社副社長黎向群認為,「嶺南印學的歷史沿革與現實境遇都充分表明,嶺南印學研究應將視野放得更加開闊。」

清代嶺南印人形成群體 地域風格初步形成

收藏周刊:嶺南印學發端於何時?歷史上經歷過怎樣的階段?

黎向群:嶺南印學源流,要從明代說起。元代是印章藝術覺醒的時期,到了明代,安徽、江浙等地區出現了「文何派」「吳門派」「雪漁派」等文人印派。據伍瑞隆《朱未央印略》序言,容庚、容肇祖《東莞印傳》和馬國權《廣東印人傳》及拙著《嶺南篆刻》等文獻記載,在明代, 嶺南地區已經出現了與文何同時代的印人,印章藝術與江浙地區接軌,出現著名印人印譜及鄧氏的傳承脈絡。如明代嶺南地區最有影響的一位印人朱光夜,又如鄧雲霄家族,薪火相傳,印人輩出,延續到近代鄧爾雅,已是第十一代了。這些人都是文人雅士,重視印學研究,餘事作印,印風主要受到元明印風的影響,蕭散逸致,古雅端莊,各樹一幟,但與江浙地區同時期相比,顯得不夠專門。

到了清代,嶺南印人逐漸形成群體,地域風格初步形成。嶺南篆刻發展到謝景卿、黎簡時代,清雅溫厚、遒勁醇古的地域印風初步形成,異軍突起,標誌著嶺南印人隊伍開始形成。一些精於訓詁、考據及金石文字之學的學者,以及一些詩人和書畫家,紛紛兼事篆刻或印學研究。

謝景卿、黎簡二人是清初至中期印風的引領者,黎簡善刻印,謝景卿最為專門,他們的取法和審美取向代表了整個時代的取向。到了黃子高、陳澧的時代,印人群體隊伍日益壯大,雖然浙派印家徐三庚、常雲生、余曼庵客粵傳授印藝,影響了一批嶺南印人。由於陳澧反對學習流派印風,傳統的嶺南印學仍然佔據著主導地位,不過取法從漢元到流派印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形成傳統與流派印風交融的態勢。

「粵派」印風不僅在嶺南傳播

甚至影響到江浙一帶乃至全國

收藏周刊:近現代嶺南印學在全國範圍內佔有怎樣的位置?

黎向群:黃牧甫是近代嶺南印學的推動者。由於清代嶺南印學已經形成了傳統印派與浙派印風交融的態勢。到了近代,黃牧甫在光緒七年(1881)和十五年(1889),應兩廣總督張之洞和廣東巡撫吳大澂邀請,到廣雅書局主持堂事,在粵期間,長達十五年,他在繼承皖派傳統上,銳意創新,繁衍出一個新的篆刻藝術流派——「黟山派」,人稱「粵派」。廣東近現代印人幾乎無不受其沾灌,傳承脈絡清晰。

「粵派」印風不僅在嶺南傳播,甚至影響到江浙一帶乃至全國。近代易大廠、簡經綸、蔡守、談月色、馮康侯等人工作生活在上海和南京,其中易大廠、馮康侯、談月色供職於南京鑄印局,擔任技師,與當時的王福廠、唐醉石、張乃恭等印學大家為同事,切磋印藝,在江浙一帶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易大廠的弟子陳運彰等,談月色的弟子徐暢等。

收藏周刊:從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共同體角度來看,嶺南印學研究有怎樣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黎向群:1949年前後,鄧爾雅、簡經綸、馮漢、陳融、歐夢良、劉玉林、羅叔重、張凝祥、馮衍鍔、馮康侯、陳語山、盧鼎公、胡毅生、丁衍庸、區建公、李澤甫、馬國權等印人先後移居香港和澳門,對港澳地區乃至東南亞的印學傳播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印人大量遷居卻不利於「粵派」印學在嶺南地區的傳承並制約它的發展。因此,嶺南印學的歷史沿革與現實境遇都充分表明,嶺南印學研究應將視野放得更加開闊。

簡介

黎向群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書法史副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教育廳語言文字工作指導服務組書法教育專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 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兼篆刻委員、嶺南印社副社長兼專家庫成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