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朝最尷尬的一次科舉,前10名全部換掉,第11名成了狀元

乾隆朝最尷尬的一次科舉,前10名全部換掉,第11名成了狀元

科舉在古代是選拔人才的常用方式,從隋朝開創科舉考試以來,經過唐宋時期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已經非常成熟,讀書人通過童試、鄉試、會試、殿試,最終成為封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雖然科舉制度在今天看來有許多弊病,但在古代,不失為最公平的選拔方式。乾隆朝最尷尬的一次科舉,發生在乾隆二十八年,乾隆殿試結束後,官員多說了一句話,前十名被全部換掉,第十一名成了狀元。

乾隆在位60年,執政時間較長,身邊名臣如雲,在眾多漢臣中間,乾隆最喜歡、最敬佩的漢臣就是劉統勛。劉統勛為官清廉,大公無私,一生都在為國為民操勞,最後累死在去上朝的路上,乾隆賜他謚號為「文正」,堪稱文官中最高的評價。

劉統勛出生在書香門第,他的爺爺是清朝順治年間的進士,他的父親是康熙年間的進士,劉統勛本人是雍正二年的進士,他的兒子劉墉是乾隆欽此的進士,這種「四代皆進士」的特殊履歷,非常罕見。乾隆登基後,劉統勛在治理水患,救濟災民方面功勛卓著,又因為剛正不阿,敢於彈劾張廷玉和訥親,得到乾隆的讚賞,一路升遷。乾隆二十六年,劉統勛已經是東閣大學士,上書房大臣。兩年後,也即使乾隆二十八年,劉統勛被認為命殿試閱卷大臣。

乾隆二十八年是農曆葵未年,所以這一年的科舉又被稱為葵未科,在經過會試之後,一共錄取了188位進士。按照慣例,這188位進士都要參加殿試,殿試時,乾隆親自主持,之後,就是劉統勛這位殿試閱卷大臣的活了,他召集同事們抓緊閱卷,用了1天半的時間,就把188份試卷全部閱完,並整理出名次,呈給乾隆過目。

乾隆正在看名單時,有一位御史求見,御史說貢院外面流傳,說劉統勛收受賄賂,前十名的名單早就定好了。乾隆大吃一驚,劉統勛一臉冤枉,表示絕無此事。最後,乾隆為了以防萬一,也為了保全劉統勛,竟然將前十名的人都換掉,把第11-20名的考生都提到前十名,因此當年的前十名算是倒了霉,第11名的秦大成、第12名的沈初、第13名的韋謙橫分別被定位狀元、榜眼和探花。

原來,這位御史有一位仇家的孩子名叫褚廷璋,才華非常出眾,被定在前十名之中,這位御史是怕這個孩子萬一被點了狀元,將來對自己不利,所以才故意鬧了這一出。可知,科舉知道雖然公平,在乾隆跟前,也不過是兒戲,第11名的秦大成走了大運,成為葵未科狀元。

事後,乾隆派人細查,得知劉統勛並沒有受賄,但金榜已經公布,為時已晚,於是更加信任劉統勛。而御史素來有「言官無罪」的護身符,也沒有被處罰。

小編認為:歷來科舉考試,尤其是到了殿試環節,沒有既定的標準,誰是狀元,全憑皇帝個人心情。明朝時,嘉靖帝因為不小心把硃砂滴到第二名的名字上,於是認為這是「天意」,就把第二名點為狀元;還有因為名字取得太好,被點為狀元,這種事情歷史上很多。或許,殿試才是科舉「公平」中的「不公平」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史通今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看不起商人,但唯獨對這個商人,他肅然起敬
朱元璋派他去接領導,他說:人被淹死了,朱元璋偷樂:封侯!

TAG:博史通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