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軍南下時,為什麼北方夾道歡迎,南方拚死抵抗?

清軍南下時,為什麼北方夾道歡迎,南方拚死抵抗?

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殉國,明朝滅亡。然而,新王朝的接力棒並沒有傳到李自成的手中。在得知中原大亂的消息後,滿清攝政王多爾袞決定舉傾國之兵南下,與李自成爭奪天下。同年四月,清軍和原明朝遼東總兵吳三桂組成聯軍,在山海關附近一個叫「一片石」的地方與李自成親率的大順軍展開激戰,結果以李自成大敗告終。隨後,清軍大舉入關,席捲中原,僅僅用了一年左右時間,就相繼攻滅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明朝余部組建的南明弘光政權。

清軍南下時,為什麼北方夾道歡迎,南方拚死抵抗?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清軍在這麼短時間內就順利攻佔了半個中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在進軍過程中沒有遇到激烈抵抗,大部分地方都是望風而降,甚至出現了老百姓夾道歡迎清軍到來的場面。

以當時的形勢來看,清朝統一中國似乎成了指日可待的事情。然而當清軍進入江南之後,情況卻完全不一樣了。從城市到鄉村,清軍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抵抗。各路反清勢力蜂擁而起,一度成功遏制住了清軍南下的步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小的江陰縣城在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等人的領導下,成功頂住了清軍長達八十一天的進攻,城破之後江陰軍民全體殉國,悲壯程度令清廷也為之肅然起敬。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清軍南下時,北方沒有出現多少反清勢力,南方卻拚死抵抗呢?難道是江北漢人缺少血性嗎?其實不然。

清軍南下時,為什麼北方夾道歡迎,南方拚死抵抗?

滿清入關後,為了能使自己迅速站穩腳跟,就採取了一系列安撫民心的舉措。清朝統治者對外宣稱之所以舉兵入關是為了幫助大明王朝平定「闖賊」。雖然這話聽上去有點自欺欺人的感覺,但對於已茫然無措的北方士紳和百姓來說,也只好相信滿清的「誠意」了,因此出現夾道歡迎場面也是寄希望於滿清能遵守承諾。加之清廷的懷柔政策讓飽受戰亂之苦的北方百姓重新有了安穩生活的希望,人心思定,所以也就沒有那麼高的抵抗熱情。此外,在接連經歷了政權更迭後,北方地區的人心已經是一片散沙,大家無法形成一個共同目標,自然也就談不上扛起抗清大旗了。

清軍南下時,為什麼北方夾道歡迎,南方拚死抵抗?

當清軍兵不血刃地攻克南京後,清朝統治者認為一統天下已經完全不是問題了。於是便撕下偽裝,頒布了一些極不得人心的政策,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剃髮令。

清朝統治者要求全國官民全部改剃滿族髮型,並提出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執行口號。自古以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孝之始也。」這種觀念在漢人心目中是根深蒂固了。如今清廷竟強迫大家剃髮,這對當時的絕大多數漢人來說,都是萬難接受的一件事情。原本就已經深受亡國之恥的漢人在剃髮令的刺激下,終於徹底爆發了。江南地區的抗清義軍如雨後春筍般四處湧現,反清的共同事業把許多原本水火不容的各方勢力團結到了一起。

清軍南下時,為什麼北方夾道歡迎,南方拚死抵抗?

在南方反清活動的影響下,原本已投降清廷的大同總兵姜瓖也舉起抗清大旗,並指揮手下義軍迅速佔領了晉西北、晉南的廣大地區,與南方義軍遙相呼應。不過,姜瓖的抗清事業最終還是由於手下的叛變而宣告失敗。大同城被清軍攻破後,全城官吏兵民被屠殺,歷史上將這一慘案稱為「大同之屠」。從姜瓖的義舉可以看出,當時北方也並不缺血性男兒。

另一方面,南方的抗清鬥爭最終也是以失敗告終,其原因有很多方面。最令人感到心寒的是,在南下的清軍中,最兇殘、最野蠻的並非滿人,而是投降清廷的漢人。這些望風而降的軍隊在與自己同胞的廝殺中卻表現地異常勇猛,實在是令人可悲可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讀史書 的精彩文章:

此女引發兩位皇帝反目,死前留下絕命書改變一個王朝的歷史
此人本可成千古一帝,可惜信錯了一個人,留下妻兒任人欺負

TAG:夜讀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