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孝庄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康熙皇帝一舉動已經告知答案

孝庄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康熙皇帝一舉動已經告知答案

1644年5月,闖王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戰中被吳三桂聯合清兵擊敗,多爾袞趁機揮師入關,佔領北京,宣布繼承大明王朝衣缽,成為華夏大地新主人,這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清朝入關,給中國社會帶來很大影響,如提供了大量的宮廷劇題材,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並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要知道,清宮劇可是大有市場,許多人都在追,流量很大。在一系清代宮廷劇題材中,最喜人樂道的莫過於孝庄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他們究竟是什麼關係?對於這問題,歷來為人所津津樂道,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實,康熙皇帝一舉動已經告知答案,就看你如何去理解了。

要解釋孝庄是否下嫁多爾袞,首先地了解他倆是啥關係,感情如何

努爾哈赤在創業之初,生存條件異常艱難,雖說有主子遼東總兵李成梁罩著,但實力相對弱小,而周圍其他女真、蒙古部落則異常強大。1618年,羽翼豐滿的努爾哈赤決定對明朝開戰,同時繼續著手統一女真各部之事業。為此,後金周圍強敵林立,戰略環境相當不妙,所以努爾哈赤決定和蒙古科爾沁部聯姻,防止其倒向明朝的同時拉著他們當盟友,至少也不讓其成為敵人。孝庄,蒙古名為布木布泰,科爾沁蒙古王公之女,姑姑哲哲嫁給皇太極時,她也是嫁妝之一。不過,當時孝庄尚小,和同年紀的多爾袞玩得很好,兩人有了感情。

隨著時間流逝,倆人都長大了,而孝庄更是長得亭亭玉立,很是漂亮,這自然很討多爾袞喜歡。但是,與蒙古聯姻是帶有政治因素,而不單純的談感情,無論多爾袞再怎麼喜歡孝庄,努爾哈赤依然將其嫁給了皇太極。但是,皇太極卻不是真的喜歡孝庄,甚至談不上寵愛,他最愛的是海蘭珠(孝庄姐姐),這是一個比皇太極年紀大得多的蒙古女子。看到孝庄被冷落,多爾袞心中不好受,但也可無奈何,他沒膽子更沒實力去干涉皇太極家事。不過,從此可以看出,多爾袞對孝庄還算是有感情。

再看孝庄有無可能嫁給多爾袞,滿清可否有這習俗

對於這問題,可以毫無客氣地說,孝庄若是想嫁給多爾袞基本上不存在社會輿論問題,當然這裡所說的社會輿論指的是滿清內部,不包括反清的江南士大夫和文人墨客之「口誅筆伐」。相對中原地區而言,滿清的社會發展程度很低,保留有濃厚的原始社會習俗,「收繼婚」非常流行。例如,褚英被處死後,他在妻妾大多歸其他兄弟所有;努爾哈赤曾對代善說,自己百年後,所有的財產、妻妾都歸你所有;順治帝則更狠,直接將弟弟的媳婦收了,名正言順。在「收繼婚」流行的滿清,兄長皇太極死後,弟弟多爾袞迎娶孝庄也是名正言順,這是他們的社會風俗習慣,別人管不了。

最後看看孝庄是否真的嫁給多爾袞,康熙一舉動其實已經暗示了答案

滿清流行「收繼婚」是事實,但「收不收」則是看繼承者的態度了,多爾袞肯定是想「收」的,畢竟他喜歡孝庄,況且他是攝政王,還自稱「皇父攝政王」,是順治帝的「老爸」,儼然就是「無冕之王」。多爾袞使用「皇父攝政王」一詞,除了要體現自己地位超級尊貴,便於最終登上九五之尊大位外,是否暗示他已經「迎娶」了孝庄呢?1687年,孝庄太后去世,康熙皇帝一個舉動其實已經告知世人,孝庄是否真的下嫁多爾袞。這舉動就是沒有將孝庄下葬,而是停屍39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入土為安,地點是昌瑞山,位於河北遵化而不是在盛京(瀋陽),沒有和皇太極葬在一起。

至於為何沒和皇太極葬在一起,據傳是因為孝庄臨終有遺言:「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這理由貌似很充分,其實未必,很可能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欲蓋彌彰,掩蓋事實真相。道理很簡單,「太宗安奉已久」難道就不可以入土嗎?歷史上可否先例。要知道,唐高宗李治死後,武則天自己還繼續活了幾十年,而且還當了皇帝,死後不一樣是與李治葬在一起,都是埋在「乾陵」。對此,也沒見武則天說:「高宗乾陵安定已久,不可為我輕動」之類的話語。所以,較為合理的解釋是,孝庄覺得內心過意不去,才有此遺言。康熙是個明白人,所以也就遵照遺言辦事,而且直到自己駕崩,孝庄都沒入土。

基於上述分析,孝庄很可能是已經「下嫁」多爾袞,當然這不是說他們是「明媒正娶」,而是有著超越一般人之關係。清軍入關後,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對於「收繼婚」之習俗雖說有繼承,但還是慢慢淡化。

張煌言在《建夷宮詞》中曾說道:「上壽觴為合而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日新儀注,太禮恭逢太后婚」,也不是空穴來風。此外,據《東華錄》記載,順治在追責多爾袞之罪時,有一條是:「又親到皇宮內院」,則很能說明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洪天王已磨刀霍霍,為何足智多謀的楊秀清沒發覺?
洪秀全沒能滅清朝,卻讓一支消沉200年勢力復活,大清欲哭無淚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