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人最初為何修長城,專家腦洞大開:為了防止洪水泛濫!

中國古人最初為何修長城,專家腦洞大開:為了防止洪水泛濫!

如今,長城已經成為中國人的精神象徵,國歌中就有「築起血肉長城」一說。但在長城修建之初,最廣為人知的用途應該是軍事防禦功能,比如秦長城、趙長城、齊長城。尤其是秦始皇修築的萬里長城,更是成為一個標誌性的軍事工程,有效的保護了中華民族。

如果中國沒有長城,那麼會是什麼樣的局面?有一種觀點認為,可能會和其他三大文明古國一樣,消失在歷史的煙雲中。在讓中華文明傳承下來的原因里,雖說長城不是主要因素,但卻是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有學者研究發現,提出了這麼一個腦洞大開的觀點:人們心目中高尚上,且具有重大軍事戰略用途的長城,在修建之初其實為了防止洪水泛濫!那麼,歷史真相是如此嗎,長城起初用途究竟是什麼?

就目前考古來說,中國現存有準確遺迹可考、保存狀況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長城,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齊長城」,因而被稱為「長城之父」,比秦長城還早400多年。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最早的長城是西周時期的鎬京,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和長城有關,但這一種說法沒有考古遺迹印證,所以只能是一種猜測。

所謂齊長城,大約有1200餘里,西起平陰,經肥城、沂水、五蓮等地至膠州入海,在古代也屬於超級軍事工程。

但從齊長城西邊起點的地勢上來看,齊國西南邊陲平陰邑(今濟南平陰縣)所在地,西邊是古代的濟水,這一帶地勢較低,一旦下雨就容易引發洪澇,所以齊國很早就在平陰邑南面和西面,建了一道彎曲的堤防,學者張傑認為就是為了抵禦洪水。

如今,平陰邑這一段長城是不是抵禦洪水,在學術圈還有爭議,但這一段是「齊長城的雛形」幾乎得到公認。不過,單就從這一地理情況來看,修築「長城」抵禦洪水的可能性非常大。

《左傳》襄公十八年記載:「冬十月,會於魯濟,尋湨梁之言,同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里。」

學者張傑認為:當時諸侯聯軍渡濟水而來,為了禦敵於國門之外,齊國緊急加固了這一條預防洪澇的堤防,使之更高更寬更長,所謂「廣里」;一個「塹」字,也說明當時在提防外側還挖掘了蓄水的塹壕,就相當於護城河,形成了「塹防門」。於是,這一道提防的用途就改變了,從水利工程變成軍事工程。

當然,學術界主流觀點,長城還是因為戰爭需要而出現的。山東大學已故的著名歷史教授張維華,對齊長城的出現有較深的分析。

春秋間,列國諸侯,競相爭伐,或因河為堤防,或沿山置障守,其所謀以自立之求,愈之且密。至於戰國,車戰之制漸息,徒騎之用漸廣,戰爭範圍,益為擴大,於是有長城之興築矣;齊國因設齊長城,當與此相關。

或許有一種陰謀論,齊長城修建之初,就考慮到了防守功能,只是為了不刺激周邊國家,所以才只修築了一條簡單的提防,只是一旦需要,就緊急加固擴建。到了戰國時期,隨著修長城的設計思路逐步完善、技術進步和戰爭需要,長城就越來越流行了,尤其是趙長城和秦長城,可謂長城之集大成者。

不管修長城之初,究竟是因為什麼目的,但長城上的無數精彩故事,在歷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給今天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尤其是「萬里長城永不倒」的精氣神。

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如今國內不少學者質疑長城的軍事作用,甚至提出「長城無用論」,但不少西方學者卻一針見血的指出:長城擋住了草原游牧帝國的進攻,導致草原帝國為了生存,很多時候不得不西遷到歐洲,所以長城把西方害慘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雜評 的精彩文章:

再讀出師表,諸葛亮催人淚下背後隱藏的黑色權謀!
武則天兒子墓出土,發現一幅奇怪畫像,學者感慨:唐朝果然強大!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