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金陵、龍爪、螢雪:源自雕版的字體設計

金陵、龍爪、螢雪:源自雕版的字體設計

海報設計:楊林青

一場由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正電子」)與北京大學現代出版研究所合作主辦的字體盛會——「中文復刻字體研討會暨方正金陵粗、方正金陵細、方正龍爪、方正螢雪字體發布會」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大講堂隆重召開。

300餘名字體及設計愛好者齊聚一堂,與在場的對古籍文化和字體頗有研究的大咖們一起,近距離探討了復刻字體的前世今生以及未來,並一同見證了方正金陵粗、方正金陵細、方正龍爪、方正螢雪四款復刻字體的發布。

以下是來自七位嘉賓(肖東發、今田欣一、湯婷、應永會、劉慶、姜尋、楊林青)以及學術主持仇寅的精彩分享,滿滿的都是乾貨哦~

主題演講環節

肖東發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現代出版研究所所長

演講主題:《朝陽產業探尋規律——從出版史說起》

有人說出版是夕陽產業,我不贊成這個觀點,如今我們講的是大出版,它一定是個朝陽產業。因為有教育就得有出版,社會各行的發展,跟出版是互動前行的,只要人類存在,有信息傳播,就有出版。回顧出版史我們不難得出很多有意義的結論。出版史有兩個基礎,其一就是文字要有語言為基礎,因為文字是記錄語言和傳播的符號;其二,文字產生的基礎是實物,沒有實物也是不可能產生文字的。有文字的歷史就是人類的文明史,這是第一個大的飛躍。再有一個飛躍,我覺得就是計算機光電技術。人類信息傳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無到有,從簡到繁,而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整個推動力。為什麼紙以前的媒介的都被淘汰了?我認為中外所有媒介的優勢紙都具備,它又克服掉了它們的缺點。

有人預言,未來是無紙的社會、計算機能夠完全取代紙。我認為不可能,因為計算機不具備壓倒優勢,紙不受地方限制,我認為,紙永遠不會消亡。為什麼說出版是永遠的?我的結論,出版是永恆的朝陽產業,它不僅是一個產業,它還有特殊的文化屬性,關係到人類靈魂的升華。傳統出版也不會消亡,就像紙業不會消亡一樣。人們不能光網上看書,這叫淺閱讀、快閱讀,要想慢閱讀、深閱讀還得看書本。當然它倆不是矛盾的,新技術給出版如虎添翼;此外,不管是傳統出版還是數字出版都離不開字體。我最後的結論是,理想和責任是出版人永遠不變的人文情懷,融合與創新是出版永遠的主旋律。

今田欣一

日本著名字體設計師、欣喜堂字體公司負責人

演講主題:《溫故知新》

翻譯:劉慶

2012年和方正電子一起合作的金陵、龍爪和螢雪終於可以發布了。現在我給大家展示一下「漢字書體二十四史 外傳」,日語的書體就是字體,黑色的、橘色的和紅色的加起來就是二十四史,藍色的沒有放到「二十四史」裡面,只做了一些實驗,所以補在後面,叫「外傳」(滿天星斗)。

右邊這一塊主要是手寫系的字體。最右邊一列是以石碑文字為基礎做出來的,從上到下分別是篆書、隸書、楷書、北魏的石碑、行書和草書,出自《熹平石經》的洛陽、出自《開成石經》的開成,出自王羲之行書的聖世,出自懷素草書的詩草。第二列是從刊本選出來的,隸書體的月光、楷書體的林佶和行書體的花信。底下的叫臨泉,是日本特有的。左邊的端午、上巳、重陽、七夕是現代排印的活字字體,分別是黑體、宋體、楷書和仿宋,端午是從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字樣中摳出來做的,上巳是從商務印書館的刊物中摳出來的,重陽是漢文正楷書局的,七夕則是中華書局,這四款是從中國的出版社做的中國活字中復刻出來的。從最右邊的書法手寫體到左邊的印刷字體,中間的這部分是我所研究的「二十四史」的最關鍵的一個系列。

我給它們分成了幾個區,我給每個區起的名字可能和中國朋友起的名字不一樣。西湖、龍爪、麻沙、陳起是宋朝體,志安是元朝體,金陵、嘉興、鳳翔、毛晉是明朝體,熱河、螢雪是從清朝刻本出來的,我管它們叫清朝體,武英、聚珍、寶玉是過渡期明朝體,美華是近代明朝體。

接下來要說說這些刻本字體,我是怎麼選的。北宋刻本,完全繼承了唐朝的風格,保留的非常多,到了南宋以後,印刷的三大出版地是浙江、四川和福建,所以我在復刻宋朝字體的時候主要是從三大刻本出版地里找的。龍爪,我是選的四川刻本做出來的,方正龍爪體的原形就在這裡。麻沙是福建刻本的字體,據說福建刻本是以柳公權的筆法為主。西湖、陳起是浙江刻本。志安是元朝體,它的書體風格和趙孟頫的筆法是很接近的。在復刻明朝體的時候,我是按出版社來選的刻本,金陵出自南京的國子監,嘉興是佛教的刻本,鳳翔選的是《樂律全書》鄭藩刻本,毛晉選自非常有名的《毛晉汲古閣》刊本,它書法的筆法保留的比較多。

後面的清朝刻本字體,是怎麼選的呢?熱河選自《御製文集》,比較有設計造型,據說是康熙帝比較喜歡,這個刻本返回楷書的筆法比較多一點。螢雪是選自揚州詩局的《欽定全唐文》刻本,也是官刻本。再說到過渡期的明朝體,武英是選自武英殿的《古今圖書集成》,聚珍源自武英殿聚珍版,是木活字,寶玉則是出自民間出版的紅樓夢,也是用木活字印出來的。雖然木活字看起來好像比較粗糙,有些參差不齊,但把斷開的筆劃再復原以後其實整個字的造型還是非常有意思的。銘石看起來是隸書,但做起來很有黑體的味道。方廣和日本的古董體接近,是佛經佛刻的經典體。

剛才給大家介紹的這些字體並不是某一天冒出來的,而是有很長的歷史淵源繼承下來的。一邊是書寫書法,另一邊是現代印刷的字體排印,其實中間有刻字或者美術字的過渡。現在的字體排印也是繼承了原來的書法,經過刻字的總結以後才到現在的字體排印,同時,現在的字體排印也需要中間美術字造型的總結。在西文里,有各種各樣的字體,還不斷進行著復刻,同樣一款字會有不同的廠商進行不同的復刻。而我們的漢字字體,其實歷史比西文要長的多,所以我希望通過利用這麼多的資源,把這些傳統的字體都復刻出來。

前面講的是歷史的問題,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在復刻字體的時候,在設計方面怎麼做的。

圖中藍顏色的就是原版的字。在書法中叫雙勾填墨法,把輪廓給描出來。還有另外一種方法是臨書,在臨帖的時候一開始要模仿筆法和筆意,到後來就用自己的辦法把它寫出來。復刻正如臨書一樣,如果單純的刻劃勾原來的字的話,你只能寫原來的字,不會寫新的字。

復刻字體在製作過程中主要是在以下這幾個方面不斷的注意然後再進行發展:

首先是「十字二法」,就是一橫一豎的寫法,同樣的一橫一豎都會有起筆、送筆、收筆的不同。之後就是「三字三法」,就是說同樣的橫和豎在不同的位置上也會有不同的形狀。後面就發展到了「永字八法」,永字八法的是指「側、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劃的筆法,永字八法包含了書法里很多字體的寫法,還是要仔細的去分析。

筆法還有很多,我都分別起了名字。

漢字其實是很有層次感的,一開始先從筆法開始,筆法完了以後再組合起來變成部首,之後再組成一個字,是有層次的。

筆法介紹完了,然後是結法。雖然漢字是方塊字,但也有菱形的、圓形的。關於結法,我寫了「結法36法」。

筆法、結法之後再做整個字的統一性和變化,在不斷的分析和研究過程中,把這個字做出來。

最後是字距的問題,上圖左邊是宋朝的,中間是明朝的,右邊是清朝,隨著發展字越來越大,在宋朝的時候特別的擁擠。這不僅有字體的問題,還有排版的問題,要綜合考慮。

在研究活字字體做法的時候,以筆法、結法和章法為三個中心,但是,復刻字體並不是單純為了活字研究,更重要的是要讓大家能夠使用。在做字體的時候,字體設計師要考慮到自己做出來的字會被怎樣使用。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龍爪、金陵、螢雪這三款日文字體在日本是怎麼使用的。

這些活字字體大家可用做標題,其實排成正文也是很合適的。像金陵和龍爪,排成正文都非常好。我再補充一點,日本小說絕大部分是豎排,其實不僅是豎排,橫排也可以用。

西文有很多字體,而漢字也是有很多字體資源的,我們有這麼多的刻本資源,把一些活字字體開發出來,讓出版有更多正文的表情,不是更好的事情嗎?!無論是漢字字體還是西文字體,都是世界共通的文化遺產。作為設計師來講,不能因為這是我設計的,就要去局限人家的使用。

我作為字體設計師,我做出這些字體並不會把它當成我個人的作品,我更希望有更多的人來使用我的字體,希望我們以後能有更多的角度、更廣的領域來合作。

湯婷

方正電子字體設計師、方正宋刻本秀楷體設計者

演講主題:《中文復刻字體設計過程介紹》

方正設計開發的復刻字體,除了今天發布的方正金陵粗、方正金陵細、方正龍爪、方正螢雪,還有方正宋刻本秀楷、方正清刻本悅宋、方正潤扁宋、方正聚珍新仿,我本人參與設計的是方正宋刻本秀楷。方正宋刻本秀楷是依照中國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與《攻媿先生文集》中的字形設計而來的。因為《攻媿先生文集》當時是由21個刻工刻的,所以在風格上有不統一的地方。

我在設計的時候,首先從筆形著手,筆形首先從橫劃著手,先後取了「暖」、「泣」、「詠」、「乾」、「征」、「土」6個字進行勾字,最後把所有勾完的橫划進行總結、規範,以便在之後拼字的時候起到借鑒作用;再用同樣的方法把八大基礎筆劃的規範都製作出來了。當所有規範筆劃都製作出來之後就進入試做階段。以「土」字為例,勾完之後感覺重心不夠平穩,於是我對字的結構做了適當的調整,將上橫上移,下橫右移。

宋刻本秀楷的八大基礎筆劃

「土」字最終效果跟原字效果的對比

《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所有的字都按照以上的方法勾了,總共是974個漢字。974個漢字勾完之後還需要做相應的調整,主要是針對現在的排版方式,對字面、結構做調整。974個字並不能滿足現今字型檔的規範要求,還有很多字是缺失的,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去拼字。拼字就是依照先前的974個字,從中選取需要的偏旁部首把它們拼成缺失的字。

拼字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首先要控制單字的重心、字面與筆劃粗細,提高字體的可讀性。同時,為了保留雕版字體的手工痕迹,宋刻本秀楷沒有像其他的字型檔一樣,把所有的偏旁部首都做成一致。以「口」字為例,這7個字中所有的「口」字上都是不太一樣的,就是為了保留雕版字的手工痕迹。

最終完成簡體是7156個漢字,繁體包括6866個漢字,其中簡體跟繁體共用的字形有4685。清刻本悅宋、潤扁宋、聚珍新仿(還在製作中)在做的時候也大同小異。

接下來我介紹一下這次發布的四款復刻字體方正的設計過程,以金陵細和金陵粗為例。這四款字體都有簡體和繁體,網上有人吐槽說繁體用起來不是非常方便,這次方正把簡體和繁體合成一個字型檔。方正金陵首先是取的欣喜堂原版的字,根據我們的理解、根據國內的審美,統一調整了單字的布白與字面大小。

以「的」為例,欣喜堂金陵細的「白」跟「勺」大小的對比很明顯,方正版的把「白」適當變大,「勺」適當調小。代表的「代」,方正把卧勾調小了。「在」字主要調整了重心,通過移動筆劃調整角度、位置去改變整個字的字型。「梁」字與「光」字一樣,都是把上邊的部件變大,下面的部件變小。「著」將上、中、下三個部件的重心調整的比較對齊一些。方正版的「元」字跟「梁」、「光」一樣,也是上邊的部件變大,下邊的「兒」變小了一些。

同時,方正按照國家有關標準規範了筆形,重新調整了字形的結構。

方正版「春」字將撇左移、捺收回來了,如果僅僅將捺收短的話整個字重心不穩,所以將撇左移。「花」字是將豎彎勾變窄,同時加長了上面的撇。「流」字僅把上面的豎變成了點。「好」字的「女」旁的開始兩筆變為一筆。「笆」字竹字頭將一撇變為一點。「耀」字修改了三個地方,首先是「光」以兩筆變為一筆,轉折處有改變,然後「羽」字頭中間的兩橫變成點和提,「隹」上方的撇變成了點。這些主要是針對筆形做的規範。通過對布白的調整,字面大小的調整,以及筆形的修改,好多人會認為它的原有風格有所損失,確實會或多或少存在這樣的問題。

上圖中的這些字,灰色顯示的偏旁部首在原版中沒有,需要針對原版的設計風格搭建出偏旁部首,然後再用偏旁部首再組建出缺失的字,以滿足字型檔產品化規格要求。

應永會

知名獨立字體設計師、浙江民間書刻體的設計者

演講主題:《字由心證》

在講我的字體之前,先給大家簡單的過一下字體的歷史。大家都知道,在清朝以前,基本上所有的刻本都是以雕版或者木活字的形式來印刷的。清朝到民國初期那段時間,印刷品用到的楷體特別的多。到了民國大概20、30年代的時候,有很多西洋的裝飾風格進入到中國,又跟中國以前傳統的字體造型結合,大概從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左右,整個民國的美術字到了一個黃金時期,幾乎每個印刷品上面的標題、字體都是不一樣的,且幾乎都是手寫的。解放後,60至70年代的字體變得比較硬朗,類似於宋體變形的造型。到了改革開放之後,又是另一波美術字的新浪潮,但是這撥美術字跟民國的感覺完全不一樣,稍微偏理性一點,民國時期的,按照我的說法是比較偏感性、帶有浪漫色彩。

我為什麼做字?因為我個人特別喜歡傳統的中國古籍的字,接觸到字體之後,我覺得應該要做一款屬於自己的傳統字體,所以我就嘗試著一直做,就這樣堅持下來了。

在這裡我簡單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工作方法。不管是做傳統的古籍字也好,還是做全新設計的字體也好,首先得有個原稿,古籍的原稿也好,或者是自己手繪的草稿也好,都有個筆樣。第二步就是去描繪它,描出來之後再去調整它,讓它更加適合現代的應用方式。接下來,要在字體軟體裡面找到字的編碼、區的位置,因為每個字都跟每個人的臉一樣,有獨特的編碼,要放錯位置這個字出來就是錯的。我因為是平面設計師出身,基本上是用AI來做,字體軟體只是用來輸出裝庫的一個工具。大概做字的方法就是這樣。

我做字體的話,如果一天什麼其它事情都不做,最多能做20個字左右。我的做字方法跟專業字體公司的做法可能不太一樣,字體公司可能會去整理、分析筆形的規律性,盡量讓它能夠更加的理性化,我做字的話,因為完全屬於個人化的行為,所以盡量是怎麼感性化怎麼來。比如大家看到同一個橫筆,造型都不太一樣,豎、點也幾乎都沒有一樣的。在字體的造型上,國家都在推簡體字,包括新字形,但我覺得在傳統字形上,應該也有人去做,有人去繼承,畢竟傳統的有很多文化美感在裡面,所以我一般盡量做傳統的字形、盡量保留傳統的特點。

我現在做字完全屬於自娛自樂的狀態。我做的第一款字體名叫汲古,是因為我比較喜歡明朝的藏書家毛晉先生,他的藏書閣就叫汲古,有汲取古代很多字形精華的意思在裡面。這款字體的筆劃從整體來看是非常統一的,但每個字都微微有點不一樣,在統一當中求變化。因為我覺得我做的這種字就是偏傳統的,所以就想辦法保留傳統的特徵,類似工匠刻字的意味在裡面,因為工匠不可能每個字刻出來都一樣,我想用現代的工具盡量讓每個字都有特點。

我的第二款字體,在網上流傳的比較廣,叫浙江民間書刻體,陸陸續續做到現在大概有8700多個字。這套字體是參考了清朝浙江地方的刻本。我當時看中它,是因為它很有力量。這款字的特點,基本上只有橫劃的中間處理成一樣,其他的筆劃都是在變的,比如撇的頭部處理了一個小的切角的做法。

另外還有一套是小楷, 2010年開始做,到目前為止大概做了400字左右。這套字體參考了明朝的一個刻本,有草書的筆意在裡面。

做字以外,我也參加了各式各樣的活動,其中有一些是我認為還蠻有意思的跟字體相關的。

座談交流環節

學術主持:仇寅

方正電子字型檔業務部字體開發部副部長,方正悠黑系列、 方正大魏體的原創設計師,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會員、2015「中國設計紅星獎」獲得者。

特邀嘉賓:劉慶

字體排版研究者、Type is Beautiful編輯,目前已出版的主要譯作有《字體故事》(合譯)、《西文字體》、《西文字體2》。

我和今田先生認識很長時間了,他是做日文字體的,他不僅整理了漢字字體,還整理了日文甲名,還有西文字體,整理的非常清晰,這在國內非常難得。大家到我們的Type is Beautiful網站上可以看得到,我們把他整理的做了一個專輯。我最大的感受是,今田欣一先生對中國漢字文化的理解,比我一個以中文為母語的理解要深的多。今天他給大家演講時也說了,我們的漢字有這麼多、這麼好的刻本資源,我們應該多多的利用和發揮出來,而且我們自己要先把來龍去脈理清楚,我們現在應該站在什麼樣的位置?我們還可以做什麼事情?今田欣一先生為我們理清了思路。但畢竟是中國的漢字,剩下的應該是由我們中國人自己來做。

特邀嘉賓:姜尋

北京煮雨山房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著名詩人、畫家、設計師及古籍收藏家,國內收藏古雕版最多的收藏家。

我做收藏主要是為學者搭平台。從古代到現在來講做整理工作的人太少了,一個日本學者這樣堅持、這樣有脈絡的研究、整理中國字體讓我很吃驚。除了今田欣一先生講到的宋代的三個刻本基地,山西平水也有很多優秀的雕版刻本,我們需要進一步再挖掘。2015年的7月份我很榮幸被邀請去諾貝爾博物館為莫言先生的《大風》做刻版,到歐洲我也是逛了大量的古籍書店,我買了很多西文的版畫,但還沒有看到一本線裝書,我們的文化輸出還不夠,我們的電影、設計品,所有的中國元素的東西還沒有得到歐洲人的認可。這需要在座的諸位把中國文化輸出去,熱衷於中國文化。

特邀嘉賓:楊林青

知名平面設計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外聘教師。先後畢業於清華美院視覺傳達設計系與法國國家高等裝飾藝術學院編輯設計專業,2007年於北京成立個人工作室。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用字。在平面設計當中,其實就是三個核心元素:文字、圖形、圖象,我們大部分都在拿這三個元素做設計,最核心的就是文字,它是我們傳達的根本。關於復刻字體的開發,我認為不是仿古,不是想從古代裡面找到一些情懷,而是要從古人的這些東西里把它們仍然存在的那些鮮活的DNA吸取出來,重新與現在的文化進行結合,產生新的一種形態。作為平面設計師,我在聽今天這樣的會的時候,很激動,覺得土壤開始豐富、營養開始豐富,我們做設計的時候也將會有更豐富的表達。此外,更多的平面設計師在看待字體時是比較感性的,但我們必須把它們歸到現代用字的國家標準里,有的設計師可能會想這個字失去了什麼韻味,其實不是的,為了要讓大眾使用,的確需要做一些平衡。這些平衡不是我們自己要表達什麼,更多的是要讓讀者透過字體看內容的同時,感受到文化。

今田欣一

什麼叫好的字體,一款好的字體不管它是什麼載體,不是一個人想用就要把它復刻出來,只要是好的字體,大家自然而然就會有需求,到了一定時期大家自然而然的就會覺得這是一個好東西要復刻出來。像西文字體也是一樣的,漂亮的字體多是文藝復興時候的,到工業時代,英國開始重新搞復刻搞活字。所謂的復刻,並不是做新的東西,而是把過去很好的遺產一代一代繼承下去。

應永會

我現在個人在做的工作,就是盡量能更好的把以前斷掉的傳統的、經典的再重新銜接上去,用現在的方式做成現在的電腦「活字」。我個人比較喜歡傳統,怎麼用傳統的方式讓它變得更加的適合現在人用,是我要思考的。設計這個東西,很多時候不可能平白無故創造一個新的東西,都是有繼承再創新,再繼承再創新,都是有這麼一個過程。近幾年流行的復刻傳統的字體特點,我覺得也是一種潮流重新的回歸。

湯婷

我接著楊林青老師提到的規範字形來講,這次發布的四款復刻字體,簡體是按照規範走的,繁體沒有按照規範走,網上有人說,丟失了原來複刻的精神。我個人認為,事情都有兩面性,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但好在,我們現在的字型檔技術提高了,可以用一個碼位上放多個字形,我們要應用現在好的技術,同時還要針對現在的使用環境對字做適當的改變,當然,這樣做對或不對還是要接受市場的考驗。

仇寅

我也跟大家分享一下今天下午的感受。

第一點,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價值追求,就是要傳承漢字的文明。漢字的文明傳承方式有多種多樣,而通過字體這個樣式是最好的一種方式,因為波及面最為廣泛,延續時間最為長久。如何用我們的專業,用我們的能力,用我們的情懷來傳承中華的文明,是我們要思考的。

第二點,說到字體設計的問題,我想有兩個關鍵的要素,工具和載體。因為所有的工藝創造都是在人和工具以及載體的互動中實現的,我們要馴服工具,要馴服載體,要適應工具,適應載體,才有了人的創造性。我們原先漢字的美是由毛筆通過紙張來表現出來,這些都是工具給我們帶來的形式上的創造。我們現在用的滑鼠、用的鍵盤,我們做出來的字如何回歸人文,如何找到漢字美的價值,是值得我們當下去思考的問題。

第三點,復刻字體繞不過三個現實的課題。一是國家標準規範的問題。有些人喜歡異體字,這些都能理解,但是國家必須有標準,標準應該緊到什麼程度,松到什麼程度,語言文字法有具體的界定。二是適讀性的問題。一款字體的定位是為了閱讀還是為了展示?原先豎排的用字如何轉化適合橫排,也就是功能性怎麼實現的問題。還有字面大小、中宮的鬆緊、排版的問題,都非常現實的擺在了我們面前。我們為它做出相應的調整時,勢必會牽動到它的風格。第三個是缺字的問題。補字也會牽涉到風格,這個時候就考驗設計師的能力。做的好與壞都應該虛心的聽取社會上各類用字的用戶意見,特別是設計師們的意見。

第四點,文字,特別是雕版文字,我深刻的感受有四個文化在深深的影響著它。一個是地域文化,南宋時期的三個刻本聚集之地,四川是顏體,福建是柳體,浙江是歐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師徒文化,中國的雕版都是師傅帶徒弟,一個大師傅帶好幾個徒弟,也更容易形成地域文化。第三個是工具文化,我們的工具在變,原來是刻刀、毛筆,現在是滑鼠,這些都會留下相應的痕迹。第四個是時代文化,每一款字體都會以某一個書法家的創作為基礎,為什麼宋體字最主流的以顏體字為主要依據,是因為顏真卿在宋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他的人格魅力、影響力影響著這個時代,到了明清的時候風格又變了,這說明一種時代的文化會深刻的烙印在字體當中。拂去歷史的塵埃,我們再來看這個事情,才會看的更明白。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盡我們的最大能力不斷地創作更好的字體。

對談嘉賓從左至右:仇寅、楊林青、劉慶、今田欣一、姜尋、應永會、湯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悠小魚說書 第149篇 都靈皇家藏畫巨幅版畫集
高雄市長韓國瑜的家譜,你見過嗎?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