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王陽明為何受國人推崇?因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質,一文讀懂王陽明

王陽明為何受國人推崇?因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質,一文讀懂王陽明

明代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因此被人稱為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他是一位傳奇人物,在程朱理學佔據統治地位的時代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學說——陽明心學,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有人認為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有人說他是明朝風氣敗壞的根源,也有人說「一生伏首拜陽明」。其實,不管別人如何詆毀,陽明先生都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的學說簡潔有力,讀懂了王陽明,可以讓你受益無窮。

王陽明為何受國人推崇?因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質,一文讀懂王陽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王陽明的學說可以概括為三句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這三句話層層遞進,構成了王陽明的學術體系。下面居士我就通過這三句話為大家解讀陽明心學。

一、心即理

心即理是陽明心學的起點,王陽明在反思程朱理學的錯誤時,頓悟出了「心即理」的思想,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整個陽明心學。所以要理解「心即理」這一命題,我們要先說一說程朱理學。

顧名思義,程朱理學最為尊崇「理」這一概念。其實他們的學說與老子有相似之處,老子說「道」是宇宙的本原,程朱則說「理」是宇宙的本原。理與氣(物質)結合生成萬物,萬物都含有理,就像每條河流之中都有一個月亮。理在自然界表現為自然規律,在人類社會中表現為倫理道德。人的心中也有理,只要能認識到心中的理,你的所作所為就全部符合道德了,你也就成為聖人了。

王陽明為何受國人推崇?因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質,一文讀懂王陽明

那麼如何能認識理呢?朱熹說,很簡單,既然萬物之中都有理,你去研究身邊的事事物物就可以了,這就叫做「格物」。你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如此持續不斷的格物,總有一天會豁然開朗,認識到那個最高的理了,這就是「格物窮理」。

下面該本文的主人公陽明先生登場了。王陽明從小就與眾不同,別的孩子讀書是為了中科舉,而王陽明讀書則是為了做聖賢。所以當王陽明學習了程朱理學後,他怦然心動,便和朋友相約去格竹子中的理。他的朋友先對著竹子格了幾天,最終病倒了。王陽明以為是朋友太弱雞,於是自己對著竹子坐著格,他比朋友多格了幾天,也大病一場。王陽明始終想不明白,這竹子與倫理道德有什麼關係?朱熹肯定是不會錯的,王陽明因此認為是自己太弱雞,看來這聖賢不是人人能做的。這個故事,叫做「亭前格竹」。

王陽明為何受國人推崇?因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質,一文讀懂王陽明

後來,王陽明因為上疏彈劾劉瑾,被貶到了貴州龍場驛站,那個地方非常荒涼,鳥不拉屎,雞不生蛋。王陽明在那個地方沒有灰心失望,他開始日夜苦思:如果是聖人到了這個境地,他會怎麼做呢?終於有一天,他悟出了「心即理」的道理,史稱「龍場悟道」。

到底什麼是心即理呢?王陽明說:朱熹錯了,人類的倫理道德與自然界的規律完全無關,道德只與我的本心有關——我真心喜歡、贊成的事,就是善;我真心憎惡、厭棄的事,就是惡。這就是「心即理」!因此,我本來就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就是良知。

任何人都有良知。有一天王陽明抓到一個賊,他讓賊把身上的衣服都脫掉,賊一件一件脫,最終只剩一條內褲。王陽明還讓他脫,他怎麼都不肯脫了。王陽明說:雖然你做了賊,但也知道當眾裸露是很羞恥的,這就是你的良知。

王陽明為何受國人推崇?因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質,一文讀懂王陽明

二、知行合一

那麼,既然每個人都有良知,為什麼世上還會有那麼多壞人呢?王陽明認為,這是因為私慾遮蔽了人的良知。人的良知本如明鏡一般,而私慾就像是銹跡與灰塵,它們漸漸沾染了整個鏡面,鏡子就昏暗不堪了。想要讓鏡子恢復明亮,就要「存天理,去人慾」,具體的措施就是——知行合一。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有兩層含義:

第一,知與行本就是合一的

王陽明說:「一念發動處即是行。」你看到一件善事,就會立刻想去做,這種想法既是「知」,也是「行」。比如說,你看到一個老人跌倒了,會立刻想去扶她。你不會想:扶老人是一件善事,所以我應該扶他。但是,因為你想去扶她,說明這件事是符合你的本心的,是善的。

也就是說,良知是你遇到事情時的本能反應,這種「知」不是知道「1+1=2」,而是知道冷、知道餓。你知道冷就等於你想穿衣服,知道餓等於想吃東西,知道善等於你心中有行善的衝動。

王陽明為何受國人推崇?因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質,一文讀懂王陽明

第二,聽從自己的本心

但是,很多人由於心中充滿私慾,哪怕內心產生了行善的衝動,也不會去做。比如看到老人跌倒了,雖然心中知道應該去扶,但是轉念一想這樣也許會惹上麻煩,於是便扭頭走了。這樣的人,良知就被遮蔽了,知性也不再合一。因此我們還需要知行合一的第二層含義:聽從自己的本心。

你遇到事情時,一定要把握住自己心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因為那是你的本心,也就是良知。依照良知去做,這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也是一個磨洗心鏡的過程,久而久之,你心裡那面鏡子上的塵埃、銹跡都被磨去了,你的心也就恢復了光明,那麼你就是個聖人了。

所以,你想成為聖賢,只需要跟著本心去做就可以了。陽明心學是不是很簡易,很簡捷呢?這是人人都可以作的事情,就看你想不想做。而知行合一的最終境界就是「致良知」。

王陽明為何受國人推崇?因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質,一文讀懂王陽明

三、致良知

「致良知」是陽明心學的歸宿,也是陽明心學的精髓。王陽明曾說,我的學說總結起來,就是「致良知」三個字。而「致良知」也含有兩重含義:

一、將良知推致事事物物

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也就是說,你肯定會看到很多事物不符合良知。也許你今天看到有小偷偷東西沒人管,明天看到孤寡老人十分可憐。王陽明說,你要把你的良知推行到萬事萬物上去,比如小偷偷東西沒人管,你去管,孤寡老人可憐,你去幫扶……要讓一切事物都符合你的良知,這就是「致良知」。

可見「致良知」思想體現了王陽明以天下為己任的胸襟與抱負,王陽明說:看到別人遭受苦難,要像自己也遭受苦難一樣。正是有這樣的胸襟與抱負,王陽明才能在寧王叛亂之際,各地官員死的死逃的逃之時,絲毫不考慮個人安危,毅然起兵抗擊寧王,只用了幾十天便平定叛亂。很多人嚮往王陽明的功績,卻從沒有想過,自己在那種境況下,能否做出和王陽明一樣的抉擇?如果你能和王陽明一樣,不論最終成敗如何,都是偉大的。

王陽明為何受國人推崇?因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質,一文讀懂王陽明

二、將良知推到極致

王陽明認為,每個人都有良知,只是明亮的程度不同而已。哪怕是罪大惡極之人,他也有良知,只是他的良知像一面長滿銹跡的鏡子,只能模模糊糊地照出一個影子,完全看不清楚。大部分人的良知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遮蔽,大家心中的鏡子都有銹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修習心學的過程,也就是磨鏡子的過程。你天天都能知行合一,心中的鏡子越磨越光,越磨越亮,銹跡越磨越少。最終,你心中的鏡子沒有一絲銹跡,你的良知沒有受到一點遮蔽,它就達到了極致。而這,就是「致良知」的第二層含義。

王陽明為何受國人推崇?因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質,一文讀懂王陽明

因此,陽明心學就是教你如何從「心即理」到達「致良知」,這一過程非常簡明直接,但也充滿險阻,因為你要同自己的私慾作鬥爭。如果你成功了,那麼你便是聖人了。人人都可以作聖人,只看你是否願意下功夫。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王陽明為何受國人推崇?因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質,一文讀懂王陽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