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譚嗣同明明有機會逃亡卻選擇赴死,是為了以死明志,更為了一個人

譚嗣同明明有機會逃亡卻選擇赴死,是為了以死明志,更為了一個人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9月28日,這是一個值得被永恆記憶的日子,因為正是在這一天,北京宣武門外上演了一場大型歷史悲劇——「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維新變法宣告徹底失敗。

「戊戌變法」是我們學習中國近代史時總也繞不過的一個詞,而著名的「戊戌六君子」指的是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這六位慘死的維新派人士,但是,其中在後世家喻戶曉的其實也只有譚嗣同一人,因為他的貢獻最大,事迹也最感人。

提及譚嗣同其人,大多數讀者首先想到的必定是那句蕩氣迴腸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據說這是譚嗣同臨刑前寫在監獄牆壁上的絕命詩中的兩句,當然,也有說法認為這兩句並非譚嗣同的原詩,而是經過梁啟超「修改」過的。

無論如何,我們談論譚嗣同,就不得不談論他的捨生取義,他的確是主動放棄了逃亡的機會,選擇了以身殉國,以自己的鮮血警醒國人。

譚嗣同在戊戌變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又是「圍園殺後」的主導者,所以他也是慈禧太后以及保守派最恨之人,這直接導致了譚嗣同最後的慘死。

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9月18日,譚嗣同夜訪法華寺,秘密會見了手握重兵的袁世凱,目的只有一個——試圖說服袁世凱幫助維新派「圍園殺後」,幹掉慈禧,還政於光緒皇帝。但是,譚嗣同的政治情商實在不夠高明,不但他主張的維新變法很不成熟,而且看人的眼光也十分不準,最終,袁世凱出賣了維新派,通過榮祿向慈禧太后告了密。

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了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於中南海瀛台,就此,不僅是光緒帝失去了自由,維新派也遭到了追殺,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宣告徹底失敗。

毫無疑問,譚嗣同是慈禧太后追殺的首要對象。但是,種種歷史記載表明,他當時其實是有絕對的逃亡機會的,只是他自己主動放棄了。

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 譚嗣同傳》中明確記載,譚嗣同的很多日本朋友都曾勸說他東渡日本避難,摯友大刀王五也曾力勸譚嗣同遠遁他鄉,梁啟超在逃亡日本也更是極力懇請譚嗣同同行,但譚嗣同全都拒絕了,他說:「各國變法無不流血而成,至於中國,就從我開始吧!」

但是,譚嗣同可以走卻選擇了留,可以生卻選擇了死,卻不僅僅是為了以血明志,他其實心中另有大計——他要設法營救被囚禁的光緒皇帝。

眼前的形勢已經十分明朗了,戊戌變法徹底失敗,維新派無力回天。但是譚嗣同卻無法說服自己扔下光緒皇帝一個人逃亡。

如今看來,譚嗣同無疑是個思想先進的維新派,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他卻是個徹頭徹尾的激進派,在很多頑固派眼中,他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妄人。但是,同為志在救國的青年人,譚嗣同卻得到了光緒皇帝的青睞和器重,光緒皇帝不但給了他一個四品官銜(這在維新派中已經是最高的了,光緒皇帝當時的能力也只能如此),還對他的改革建議言聽計從。

可以說,光緒皇帝對譚嗣同來說確實有知遇之恩,而這份恩情,譚嗣同發誓必當湧泉相報。所以,明知機會渺茫,譚嗣同還是選擇留下最後一搏,雖然他知道自己要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

以今天的眼光回看歷史,戊戌變法是不成熟的,譚嗣同亦是激進莽撞的,但是歷史若要發展,就是需要這樣的「莽夫」,這樣的「笨蛋」。譚嗣同的思想局限不影響他是一個偉大的英雄,他的愚忠是可愛可敬的,他的以身殉國更是可歌可泣的。

我們在評價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的時候要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里,這樣才能真正懂得那時那人的良苦用心和大義凜然。

參考資料:趙爾巽《清史稿》、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等。

文中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白兔日記 的精彩文章:

劉伯溫只是染了風寒,為什麼朱元璋派胡惟庸送葯後就一命嗚呼了?
關於皇位繼承人,康熙與乾隆的煩惱正好相反,到底誰更煩惱?

TAG:小白兔日記 |